說起“網罵”,不少人都有這樣壹種感覺:我們在網絡上討論問題時所遭遇的不文明用語,比在現實中所遭遇的要多得多。更讓人詫異的是,不少平日裏的謙謙君子,壹到了網上,像變了壹個人似的,動輒惡語相向,壹言不合便“問候”別人家人,讓人瞠目結舌。
現實中的文明人,何以到了網上就“出口成臟”?網上曾流傳這樣壹句名言:“在互聯網上,沒有人知道妳是壹條狗。”由於網絡發言具有匿名性、自由隨意、傳播廣的特點,使得“網罵”不好追究,再加上法律尚未明確界定“網罵”的定義和制裁辦法,網罵者常常有恃無恐。
有人說,有網絡就會有“網罵”,這不足為奇。對於“網罵”,不必大驚小怪。更有人從社會群體性癥候的角度分析,認為現代快節奏、高負荷的生活讓人容易煩躁,產生歇斯底裏情緒,“網罵”實際上是壹種情緒的宣泄,罵完了,網罵者就從負面情緒中解脫了。“網罵”,如此說倒有了情緒疏導的作用。
其實,且不說網絡空間是公***場所,人人都有維護網絡空間清朗潔凈的責任。即便是對於個人身心健康來說,“網罵”也不是發泄牢騷與不滿的“情緒疏導劑”,而是壹種病,得治。不負責任地破口大罵,雖圖得嘴上的壹時爽快,卻易滋生沖動、偏執的惡習,演變成不分青紅皂白的網絡“噴子”。
不久前,在慶安事件引發的輿論場中,網民柴某因捏造事實、造謠中傷新華社記者在報道中“收好處費”而被警方抓獲。據柴某自述,其因生活中的壹些煩心事,常常利用自媒體發泄對社會的不滿和牢騷。曾四處留言謾罵,後來越罵心理越扭曲,竟然發展到不惜捏造事實來發泄牢騷的地步,終至越過法律底線。可謂由“網罵”而逐步演變成涉嫌刑事犯罪。
中國有句古話叫“君子慎獨”,意思是越是道德修養高的人,在獨自做難以被人覺察的事情時,越是小心謹慎。如今網絡眾聲喧嘩,年輕人容易情緒激動。因而,越是在網絡表達缺乏監管的真空地帶,越應該註意自己的“言值”,時時告誡自己,不要得了“網罵”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