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經典 - 15歲女籃小將張子宇單場獨砍62分率隊逆轉奪冠,如何評價她的實力?

15歲女籃小將張子宇單場獨砍62分率隊逆轉奪冠,如何評價她的實力?

歐洲之星東契奇打職業比賽的年齡是16歲,讓張子宇去打其他比賽的球迷不是蠢就是壞,要不然就是壓根不懂球。15歲的張子宇還處在身體發育的階段,上對抗、高強度絕對不是這個年齡段的事情。張子宇的父母都是籃球職業運動員,母親於玨曾是中國女籃運動員,絕對比大多數球迷懂球。她的身高讓同年齡的對手沒法防,只因為她太高了,胳膊舉起有2米5以上的高度,輕輕的就能把球放進籃筐。在WNBA打球的國籃手韓旭身高是2米07,2米23的張子宇靜態天賦強到讓對手絕望攻到籃下很容易被蓋,只能在外線投。

從得分來看,張子宇在場上是外掛級別的存在,全隊79分,她獨得62分,還搶了13個籃板,38投31中,效率值高達131。第二節張子宇並未上場,比賽規定每名球員最多只能打三節,即使沒這個規定,張子宇也沒有打滿全場的體力,第四節可以明顯感受到她體力不支。像她這麽高的運動員,或多或少都會存在體力問題,對面的常州打的也很聰明。防不了張子宇進球就防別人傳球,斷球後打快攻,張子宇的巨大身形絕對經受不住高頻率的折返跑,這也是常州讓比分壹直焦灼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常州還在外線進行大量的傳導球,搏三分。並且知道張子宇壹旦出了三分線命中率便會降低,因此常州派兩人包夾張子宇,常州的戰術並沒有讓對手贏得很很輕松,甚至有贏對手的實力。

關註張子宇這個孩子也有壹段時間了,曾經在不同的視頻軟件上看到過她的剪輯。對壹個15歲的小姑娘,我覺得不應該有太多惡毒刻薄的評論和言語。但是問題的確是存在的。比如肉眼可見的看到這個孩子的移動能力和彈跳都不出色。盡管在女籃運動賽場上,對於移動能力要求並不像男籃那樣突出,但是以目前這個孩子所表現出來的運動動態天賦來看,客觀點說,還是差壹些。

就像有的網友說的,現在小張這個姑娘在低齡段和低級別聯賽當中,實在是沒有繼續打的必要。這些比賽經歷,對於張子宇的成長沒有任何的正向助益,她體會不到高水準的像樣的防守,得不到任何鍛煉,因為身高和體型的差別太大了,這孩子現在實際上應該打青年隊甚至成年隊。雖然她年齡小,但是可以通過教練在賽場上的壹些保護性安排。實現對小張的保護,真的沒必要打這些低競爭強度和低技術水準的聯賽了。

中國男籃50年出了壹個姚明,憑借壹己之力帶領中國男籃打進奧運八強,現在的姚明入選NBA名人堂當上了中國籃協主席,現在姚明正為著中國籃球的發展嘔心瀝血!姚明就是中國籃球第壹人!這些成就姚明憑的就是得天獨厚父母賦予的超強身體天賦!中國女籃30年出了壹個鄭海霞。,憑借身高優勢和隊友的***同努力,打進了世錦賽決賽。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萬人空巷爭看女籃奧運決賽,同樣都是沖著鄭海霞而來。鄭海霞籃球生涯榮譽無數,壹個奧運銅牌,壹個奧運銀牌,再加上壹個世錦賽銀牌,鄭海霞取得的籃球成就就是中國籃球的天花板。鄭海霞所取得的這些榮譽,同樣來自她得天獨厚的身體天賦!

強如姚明和鄭海霞剛出道時也飽受詬病,姚明也被人嘲笑過麻桿,鄭海霞也被嘲笑過基本功。然並卵,嘲笑歸嘲笑壹點也沒阻擋後來籃球迷對二人的敬仰。現在70年出了壹個張子宇,身高達到了恐怖的2米23,最為關鍵的是張子宇屬於是健康的成長,她不是巨人癥!這不就是中國女籃的天降神兵嗎?張子宇現在最需要的是保護和培養!最需要的是鼓勵而不是捧殺!盡管身高恐怖,但是張子宇還是個孩子。

妳不讓她去參加同年齡段的比賽是不是有拔苗助長之嫌疑?每壹個人的籃球生涯都需要循序漸進,不管張子宇鶴立雞群的參加U15的比賽,還是在比賽中的降維打擊。都是人家兌現身體天賦的真正展示!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籃球智商的成熟,張子宇壹定會成為中國女籃的天降神兵!中國女藍不同於中國男籃,中國男藍姚明時代屬於是姚明壹家獨大,隊友水平太差。而中國女藍水平平均,真的出現了壹個天花板級別的球員,那是有希望登頂世界之酸的。現在這個球員出現了,她就是張子宇!

典型的壹力降十會。更何況這個也不是完全不會啊。女孩15歲長170公分算高個了吧,然後最起碼身高差就50公分。這就表示無論是籃板還是內線,需要用很多的運動能力和配合去填補這個差距。而且妳看身形,這個2.23的身高可不是竹竿,那是有噸位的。那我問壹個最簡單的問題了,壹個15歲的女孩她有多少運動能力去補這個差距呢,這麽大壹個坑根本就不可能填得上。現在才輸兩分,只能說明基本功還可以,而且高個也沒有完全發揮。

張子宇從前兩年就開始有新聞壹直在關註了。說實話,現在讓她打這種級別的比賽,真的聽沒必要的,完全沒有鍛煉價值不說,對於其他隊也是壹種折磨。由於女籃運動的特點,導致她這種身高在低對抗,低水平的級別裏屬於bug了。因為根本沒人能對她進行身體對抗,無論是體重身高,連她肩膀都過不了,怎麽打。而從目前來看,張子宇最大的問題是速度和靈活度的問題,以及體重似乎顯得有點太大,體脂率似乎有點高。包括從運球等方面,在目前還看不出來。

說實話,我很不喜歡國內的這些訓練方法,經常太早給球員定性和定位了,這兩年NBA無論是今年的霍姆格倫還是明年的文班亞馬,都是以身高高運球靈活而出名,證明其從小都經歷過完整系統的後衛訓練,而國內往往壹定位,就不練其他的技術了,這對於內線球員其實不算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