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三國街亭之戰怎麽失敗的

三國街亭之戰怎麽失敗的

街亭之戰怎麽失敗的

街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諸葛亮北伐中的壹場戰事,發生於諸葛亮第壹次北伐戰爭期間,也是這次北伐戰爭中壹場決定性戰事。

街亭之戰

在魏太和二年的春天,諸葛亮率領軍隊攻打曹魏,聲稱由斜谷道攻取d縣,與此同時並派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令曹真前去防守d縣;諸葛亮則自己親自率領諸軍進攻祁山,發動第壹次北伐。諸葛亮北伐令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叛魏響應,關中震動,震驚曹魏,魏明帝更是親自到長安督戰,並派張A抗擊進攻祁山的諸葛亮。

這是場長戰爭終究是失敗了,至於失敗的原因還需要我們回到事件中。

當時諸葛亮有準備進攻祁山的時候,眾人都建議用舊將魏延、吳懿等人擔任先鋒,可是諸葛亮就是不聽,還任命自己十分賞識的參軍馬謖領導諸軍,位於軍事重地街亭來防禦曹魏將領張A的進攻。結果馬謖在街亭違反諸葛亮命令,沒有遵循諸葛亮的安排,並選擇了登上南山據守而不是在山下的城鎮據守。

另壹將軍王平多次的對他進行規勸,但馬謖全然不聽。等到敵軍張A到後,將他們包圍在山上,還斷絕了馬謖軍的水源,並且開始大舉進擊,將馬謖軍打敗。敗落的馬謖軍士卒四散,潰不成軍。王平將軍靈機壹動,命自己所領的軍隊鳴鼓自守,故意使得張A懷疑有伏兵,不敢進逼,這樣王平才會有多余的時間收拾殘軍,帶領敗軍撤回。馬謖失敗,無疑是給諸葛亮當頭壹喝,還失去了街亭這樣的重要據點,根本無法再戰,於是打道回府撤回漢中。後馬謖與將領李盛、張休等人被處死,黃襲被奪兵。

街亭之戰兵力對比

街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諸葛亮北伐中的其中壹場戰事,這場戰事發生在諸葛亮第壹次北伐戰爭期間,也是在北伐戰爭中的決定性壹戰。那麽街亭之戰的雙方兵力怎麽樣呢?現在就來看看街亭之戰兵力對比。

街亭之戰

鄧芝、趙雲兩人率領1萬人沿著褒斜道從漢中到寶雞,作為疑兵,來吸引魏軍。而諸葛亮則率領主力攻打取關中諸縣,馬謖帶領1萬到2.5萬之間的兵力進行攻打,這壹說法在不同的記載中也是不壹樣的。蜀漢以所有的蜀軍步兵和弓箭兵為主,馬謖所率領的軍隊中有蜀漢山地特種部隊,非常善於防守和對付各種騎兵。

魏國的主帥是曹真,張A為先鋒,他所率領的兵力在5萬人以上,魏國的主力為騎兵為主。

而還有壹種對街亭之戰中兵力對比。蜀軍的總兵力為10萬人。分為東線和細線,東線是以趙雲、鄧芝所帶領的近1萬人兵力為疑兵出斜谷,企圖想要吸引魏軍主力到秦嶺壹帝。西線是以諸葛亮、馬謖、王平、李盛、黃襲等人所帶領的9萬多兵力到陽平關過祁山直插天水等地。

魏軍的總兵力是5萬人。他們的防守部隊是隴右各城數千人的兵力。中央增援部隊有5萬人左右,作為戰略預備隊,防禦部隊死守各戰略據點,增援的精兵則快速到關中進兵隴右,救援被包圍攻擊的各郡縣。

街亭之戰馬謖敗給誰

這是諸葛亮六出祁山中最為順利的壹役,也是令人最為懷念的壹役。在《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用妙筆生花和移花接木的手法,描寫揮淚斬馬謖和空城計,將諸葛亮的品格和智慧痛快淋漓地表現出來。

馬謖被斬

當時諸葛亮在攻打祁山時,身邊的大將都建議用舊將魏延、吳懿等人但任先鋒,但諸葛亮不聽,於是任命參軍馬謖領導諸軍,馬謖在街亭違反諸葛亮節度,舉措煩擾,更加舍棄了水源,選擇登上南山據守而不是占據山下的城鎮;將軍王平曾多番規勸,但馬謖都不接納。張A到後,大破馬謖軍,將馬謖軍隊給打敗了。馬謖失守街亭後,諸葛亮失去了重要據點,進退無據,無法再戰,於是撤回漢中。後馬謖與將領李盛、張休等人被處死,黃襲被奪兵。

但事實上,馬謖敗的不是張A而是敗給了他自己。但是他所占領的是街亭是個特殊的位置,換句話說就是誰先搶到誰就受益,沒搶到的壹方就只有自認倒黴,認輸的結果。現在,諸葛亮的前鋒馬謖搶先到達了街亭。因為這個地方地勢險峻,易守難攻,在理論上就是:先到者先得,後到者不得。當時馬謖先到街亭,有良好的條件去占領這個先要之地,只要修建壹下,積極防禦就好了,可是結果卻是相反。他放棄了街亭這個據點反倒是選擇了登上南山據守。所以正是應為沒有好好的規劃和作戰才導致了自己卻敗給了張A,還遭受斬頭酷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