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什麽是認股證

什麽是認股證

認股證也稱認股權證,其英文是warrants,在香港俗稱“窩輪”。通常說的權證泛指認股證。認股證是壹個“權利”而非責任,賦予持有者在預定的“到期日”以預定的“行使價”購買或沽出“相關資產”(如股份、指數、商品、貨幣等)的權利。認股證往往被視為現貨市場產品,因為其買賣方式類似股票,而非如期權和期貨等衍生產品。不過認股證同時具備衍生產品的許多特點,如它是壹種非常好的杠桿投資工具等。

市場上有兩種認股證:壹般分股本認股證及衍生認股證。

股本認股證:也稱公司認股證,是公司的集資活動,透過發行公司股份的認購證進行。在行使時,公司發行新股,並以行使價售予股本認股證的持有人。

衍生認股證:壹般由投資銀行發行。發行人發行衍生認股證並非為了集資,而是提供予投資者壹種管理投資組合的有效工具。衍生認股證是上市證券,在交易所進行買賣,並構成發行人與持有人之間的壹項合約。發行人的責任及認股證的條款、細則會詳列在上市文件中。備兌認股證是衍生認股證的壹種,其發行人將認股證的指定證券或資產存放在獨立的受托人、托管人或存放處,作為其履行責任的抵押,而受托人、托管人或存放處則代表認股證持有人的利益。但目前備兌認股證已常泛指衍生認股證。

以持有人的權利而言,認股證分為認購證和認沽證。認購證:賦予持有人壹個權利但非責任,以行使價在特定期限內購買相關資產。認沽證:賦予持有人以行使價在特定期限內出售相關資產。

就行使狀況而言,認股證亦分為歐式和美式認股證。美式認股證:持有人在股證上市日至到期日期間任何時間均可行使其權利。歐式認股證:持有人只可以在到期日當日行使其權利,歐式認股證為香港最常見的認股證類別,因此專欄將主要介紹歐式認股證。無論認股證屬歐式或美式,投資者均可在到期日前在市場出售所持有之認股證。事實上,只有小部份認股證持有人會選擇行使其認股證,大部份投資者均會在到期前沽出認股證。

以下用三個購買物業的例子來說明:

行使權的基本概念

假設讀者手上持有壹個實時行使的權利,以100萬元購入壹座指定的物業。這權利的價值最直接當然由物業的價格決定。若目前該物業的價格為100萬元,那麽這權利基本上是不值錢的,因為擁有這個權利與否都不會帶來什麽“優惠”。但假設物業的價格為120萬元,那麽這個權利的價值便為20萬元,若將這個權利於市場出售,市場最佳作價便為20萬元。

年期長短對行使價值的影響

假設目前物業的價格為100萬元,讀者手上有兩個不同的權利,壹個是實時行使的權利,以100萬元購入該物業,另壹個是可在壹年後行使的權利,同樣可以100萬元購入該物業。將這兩個權利在市場出售,實時行使的權利依然是不值錢的,因為擁有這個權利與否都不會帶來什麽“優惠”;但可在壹年後行使的權利會增加了壹個“時間的價值”,因市場上會有壹些預期壹年後該物業高於100萬元的其它人士,願意付出壹些價值來購入這個權利,將在壹年後行使,甚至壹個月後、二個月後,當物業的市價升高於100萬元,屆時他們又可以將這個權利以更高價售予預期物業價格會繼續上升的其它投資者。

壹個壹年期限的權利會較壹個只有半年期限的權利值錢,因為期限越長,代表行使這個權利的機會越大。

資產價格波幅對行使權價值的影響

假設有兩座物業,價格同為100萬元。其中壹座地處中心地帶,價格壹直有升有跌;另外壹座卻在遙遠的鄉郊,過去十年的價格從來沒有起跌。假設讀者手上有兩個權利,可分別在壹年後以100萬元購入這兩個物業。將這兩個權利在市場出售,哪個會較值錢呢?當然是與中心地帶物業相連的那個權利!因為遙遠鄉郊物業的價格在過去十年也沒有起跌。相反,中心地帶物業的價格雖是有升有跌,但只要有行使權利機會,這個權利便會值錢。

套回認股證上,以上三個例子說明了什麽呢?認股證賦予持有者壹個權利,在指定的日期,以壹個特定的行使價,購入或沽出相關資產。認股證的價格最基本受相關資產價格,距到期時間及相關資產價格波幅影響。認股證“會將正股價格變化放大”,這是它的特色之壹,但本質上認股證是壹個“權利”,它的價值取決於“這個權利有多少機會被行使”。定位清楚以後,我們便可以分析如何透過買賣這個權利而獲利。(法國興業證券 香港 李頌慈)

權證的價值由兩部分構成:內在價值和時間價值。內在價值是指相關資產價格與行使價的差額,亦即行使認股證時所得的利潤。由此亦引伸出“平價”、“價內”及“價外”的概念。內在價值等於在考慮轉換比率後,行使價與相關資產現價的正數差距。

每壹單位認沽證的內在值=(行使價-相關資產價格)/轉換比率

由於認股證的內在價值不可能是負數,如計算出來的是負數值,則以0來代替。

如何操作:

權證分為認股證和認沽證。認股證約定持有人在規定期間內或特定到期日,有權按約定價格向發行人購買相關證券。當行權時股票市價高於認股價時,稱為價內,投資者就可獲得差價。反之如行權時股票市價低於認股價,稱為價外,投資者就壹分賺不到,認股證就像廢紙壹張。如寶鋼的認股證,公司規定的認股價為每股4.5元,如行權時股權為5元,每份就可賺到0.5元。如行權證寶鋼股價只有4元,則就無法賺錢。

認沽證與認股證正好相反,約定持有人在規定期間內或特定到期日,有權按約定價格向發行人出售標的證券的有價證券。如農產品推出的承諾,到期大股東按每股4.25元回購股票。當行權時股票市價低於認沽價時,稱為價內,就可獲得差價;反之,如行權時股票市價高於認沽價,稱為價外,就壹分賺不到,認沽證也成了廢紙壹張。

炒權證就像炒股票

權證可以在市場自由買賣,投資者可以通過高拋低吸賺取價差。權證的價格是由內在價值和時間價值決定的,所以要關註其標的股票價格和剩余存續時間。具體說來,當股票價格上漲時,認購證價格就相應上漲,認沽證價格就下跌。相反當股價下跌時,認購證價格就下跌,認沽證價格就上漲。如上面所說的寶鋼,當股價從5元上漲到6元時,由於認購價是確定的4.5元,那麽認購證的價格也會相應上漲1元,理論價格就是1.5元。反之,如股價下跌到4.6元,其理論價格就只有0.1元。

由於剩余存續時間越長,股價的變動幅度可能越大,投資者賺錢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價值也就越大,反之價值就越小。如寶鋼明年才行權,而今年股價已跌到行權價4.5元以下,那也不等於認購證的價格為零,因為它還有上漲到去年的可能性,所以認購證的市價可能就是幾分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