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人稱“詩聖”。別稱還有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遺、杜草堂、老杜。
“詩聖”杜甫出身於京兆杜氏,是北方的大士族。青少年時,因家庭環境優越,過著較為安定富足的生活。杜甫自小好學,七歲能作詩,“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有誌於“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但是,當他的父親去世以後,家境急轉直下,尤其從30歲以後,杜甫生活已經到達了貧困潦倒的程度。無奈之下,他只有投靠到達官貴人門下當賓客。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
擴展資料:
當時的達官貴人生活奢靡,為了附庸風雅,門下都要養壹批賓客,陪著他們吟詩作賦、賞花弄月。杜甫雖頗有詩才,但當賓客的生活卻讓他倍感屈辱,他能感受到,這些貴族並不真正的把他當做平等的人來對待,他只不過是寄人籬下罷了。
“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數行詩句,表達了他內心的不平與憤懣。
由於杜甫不善言辭,又不肯屈膝巴結別人,當賓客得的錢也越來越少。雪上加霜的是,隨著年紀增長,杜甫的身體也每況愈下。患有瘧疾長達數年無法治愈,並且還有肺病在身,幹不了重農活,只能靠種些草藥來養活自己。
與此同時,他還接受壹點來自於朋友高適、鄭虔的接濟,勉強度日。由於收入微薄,杜甫逐漸支付不起長安城高昂的房價,後來搬到了長安東南郊的杜陵。
杜陵乃漢宣帝之陵墓,也是杜氏的老家所在,這也是杜甫後來自稱“杜陵野老”的由來。?
百度百科——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