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求寫異地風俗的作文

求寫異地風俗的作文

第1篇 家鄉的“壯俗”650字

我的家鄉在廣西,廣西裏生活著各種各樣的民族,其中就有壯族,我就是壯族人.

民俗,這個詞語從人壹出生開始就壹直伴隨在身邊,我們總生活在民俗中。

節日,這是月月有,年年過的,只是各民族各有慶祝的方式。過春節,江蘇人重年糕,北京人重餃子,我們廣西壯族重粽子。聽姥姥說,我們壯人過年要全家壹起吃粽子,熱熱鬧鬧的才好,可惜那快成為過去了,因為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忙了,很少能聚在壹起。啊!想起姥姥、姥爺親手包的粽子,那個香啊,口水都流出來了!

春節時,東蘭縣孩子們大年初壹起床後就要爬柱子,邊爬邊念,“長如竹筍,高如大樹。”別的地方的孩子,有的是爬芭蕉樹。大家都希望我們快點長大呢!

端午時,漢族劃龍舟,壯族則是采藥。因為聽說這天采藥,藥效最好。百草煮藥水,浴身,能消除百病。在我的出生地――靖西縣,將南瓜、李果、芭蕉,玉米送進深山餵猴,構造了人與野生動物的和諧世界,還制猴形玩具給小孩玩。呵!我也想要去采藥,去餵猴,可大人說山路不好走,又危險,不讓去,結果沒去成。

以前,我們壯族還有壹個民俗,就是自覺修路,集資造渡船,方便行人,這被稱為“陰功路”、“陰功船”,可不知為什麽,現在已經很少見了。

妳看,壯民民俗多有趣,在我看來,他們都傳承了民族文化特色。

第2篇 家鄉風俗500字

我的家鄉在四川,那裏的各個節日的風俗和別的地方有所不同,那麽就由我來把家鄉的風俗介紹給大家吧!

春節是中國最隆重、熱鬧的傳統節日,俗稱“新年”。年節從農歷正月初壹至十五日。廣大城鄉年節前就開始備辦年貨,殺豬、羊、兔等,制臘肉、購食品、逢新衣,過年時大家穿好衣服、掛年畫、貼春聯,年三十吃團年飯,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家拜年,祭祖等活動。這就是我們四川的風俗!清明節在壹年的二月中旬,公歷的4月5日前後,主要是郊遊踏青、野炊;有的是祭祖上墳掃墓等活動。這壹習俗活動也是城鄉較普遍的活動。這就是我們四川的風俗!彜族火把節:火把節是四川涼山彜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時間為每年農歷六月廿四日,家家飲酒、吃坨坨肉、並殺牲以祭祖先。人們穿新衣,開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體活動,男人們參加鬥牛、羊、雞、賽馬、摔跤;婦女則唱歌,吹口弦,彈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後遊轉;第三天晚上成群結隊地舉著火把遍遊山野,火光壹片,然後又集中到壹處點燃篝火,打著火把,喝酒、唱歌跳舞,壹直玩到天亮結束。這就是我們四川的風俗!我們四川的風俗都很特別,我喜歡我的家鄉!

南山實驗鼎太小學五年級(2)班四年級:何垠羲

第3篇 家鄉的風俗450字

在我的家鄉有許許多多的傳統節日,比如:春節、端午節、重陽節……每個節日都有傳統的風俗習慣。

春節的腳步聲離我們越來越近了,而在春節裏,我們的習俗就可以裝上壹籮筐。年三十的晚上,親朋好友都會回家,大家團聚在壹起,吃著美味的食物並且互相聊天。吃完晚飯,我們小孩便可以拿著炮仗到外面盡情的玩,而大人們則是在房間裏打牌,看電視。直到很晚,我們才上床睡覺。年初壹早上,我早早的便起了床,喝壹碗香濃甜美的棗子湯,暖暖身子,喝完棗子湯後,那震耳欲聾的鞭炮聲回響在耳邊,新的壹年就在這爆竹聲中開始了,這種場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加上這壹句詩的熏陶,春節的氣氛是不是更濃了呢?伴隨著壹聲聲祝福語中,新年的拜年環節開始了,我和父母壹起去串親戚。這也是我最喜歡的壹個環節,因為每當此時,我的腰包便變得鼓鼓囊囊的。到了晚上,天空中便會綻放出壹朵美麗的煙花,真是五彩繽紛啊!看後真讓人覺得其樂無窮呢!這就是我家鄉的春節,妳們的家鄉是怎樣過春節的呢?

翁平中心小學六年級:王建華

第4篇 家鄉的風景700字

摘要: 幾年後,爺爺奶奶越來越老,白發增添了許多。我隱隱約約記得:爺爺奶奶是為了父母們留下的遺願,才走到壹起的。從此,愛說愛笑的奶奶跟著沈默寡言的爺爺,幾十年過去了,他們依然每天說不上話。可是,自從爺爺病倒起,就發生了改變……

李商隱有詩曰“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我佩服他的洞察力,居然能欣賞到這麽美麗的風景。然而,家鄉夕陽下互相攙扶的老夫老妻,才是世間最美麗的風景。

依昔記得童年中的爺爺奶奶互不搭更大,各自忙碌著,我捉弄了幾年,也不知道為什麽,直到今天才明白。

以前,我總是楞楞地看著夕陽下的壹高壹矮的兩個身影。吃飯時,奶奶總是喚著爺爺吃飯,爺爺總是愛理不理的,然後奶奶就生氣了,我總是在壹旁偷著樂。

時間飛快地流逝,爺爺奶奶就在互不搭理中匆匆走過。

幾年後,爺爺奶奶越來越老,白發增添了許多。我隱隱約約記得:爺爺奶奶是為了父母們留下的遺願,才走到壹起的。從此,愛說愛笑的奶奶跟著沈默寡言的爺爺,幾十年過去了,他們依然每天說不上話。可是,自從爺爺病倒起,就發生了改變。

爺爺的病那時時治不了的,可誰也沒有放棄,尤其是奶奶。每天晚上,我們輪流看護,可我總是看到奶奶在忙碌,在看護,在嘆氣,在發呆。我當時有說不出的悲痛。終於,奇跡出現了,爺爺蘇醒過來了。

那些日子,我便經常在夕陽西下的余暉中看到奶奶端著沖好的牛奶走向爺爺,余暉把爺爺和奶奶的身影合為了壹體,我分不清哪個是爺爺,哪個是奶奶。“快喝了吧,別涼了。”爺爺頭壹回利落地從奶奶手中端過碗壹飲而盡。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爺爺和奶奶彼此珍惜現在的日子,他們在夕陽下壹前壹後的身影像是幾百年前的古畫定格在那余暉中。這是我今生在家鄉年看到過的最美麗的風景!

風景只因有真情,才格外讓人留念!

第5篇 我家鄉的民風民俗650字

爆竹聲中壹歲除,

春風送暖人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描繪了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情景。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誌、喜慶心情的流露。經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壹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壹年大發大利。不過,據舊習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後。傳說,要想發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後才算心誠。

我的故鄉浙江和全國許多地方壹樣,過年時都有壹樣的風俗。如:

守歲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壹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吃年夜飯

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裏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壹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盤聲和抑揚頓挫的報帳聲,再夾雜著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

除了這些以外,我的家鄉還有壹些不同的民俗。我就舉其中壹個來說吧。

照田蠶

也叫“燒田蠶”、“燒田財”,是流行於江南壹帶的民間祈年習俗。臘月二十五這壹天將綁縛火炬的長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來占蔔新年,火焰旺則預兆來年豐收。

黑龍江省伊春市桃山林業局第壹小學五年級:sholop

第6篇 家鄉的民族俗民風650字

我的家鄉在浦城,這是個很小的縣城,但僅管如此,浦城的人民壹直崇尚著中華的傳統民俗,這表示著大家對祖先的尊重。

那我就先從春節開始說起吧!除夕之夜,家家3點多就開始吃年夜飯,“蛋卷”是必不可少的壹道菜,它的顏色是金黃色的,象征著家家年年都繁榮,兒女能夠孝敬長輩。吃完晚飯後,我們是從不出門的,聽奶奶說:“若出了門會把大家的好運給帶走的。”雖然我們不能出門,但是在家中,我們不能出門,但是在家中,我們依然能夠玩的有聲有色。大人們在家中打牌打個通宵,孩子們放煙火放得起勁!這表示大家的好運年年,財運年年……除夕過後,換來的正月初壹也是很受人歡迎哦!早晨起來,洗漱完畢後就先喝壹杯“桂花蜜”,這是我們孩子的最愛,味道甜甜的,香香的……這表示希望大家的日子過的紅紅火火,甜甜美美……吃完飯後就給長輩們拜年,長輩們就要包壓歲錢,孩子們得到壓歲錢後可開心了,但初壹至初三是不可以亂花錢的,這又代表著大人們在這壹年裏很難很難掙到錢,運氣也不太好……給長輩們拜完年後,女孩在家幫父母幹活,男孩就跟隨大人們去各自的親戚好友家去拜年,大家都過的十分開心。而正月初四,全家人都要去山上的廟裏去燒香,給菩薩請安,讓菩薩保佑子孫滿堂,兒女們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滿……過了初六,大家就壹切都恢復正常了,大人們工作的就繼續工作,孩子們該去復習功課,迎接新學期的到來了,這個春節是令人難忘的。

南平市延平區第四中學五年級:楊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