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欣老師說:“日記是寫給自己的壹封信;信是寫給別人的日記。”
交往日記的作用是溝通,鞏固友誼。此外,交流日記還具有普通日記所具有的訓練思維、提高寫作能力的基本日記功能。
相對於口頭對話形式的面對面雙向交流,交流日記壹般不是即時互動。交流日記是書面交流。通常交流的雙方不是面對面的,不可能或者不方便馬上互動。也正因為如此,溝通效果受情緒波動甚至失控的影響較小,也能有效避免或減少面對面溝通中可能出現的因情緒失控而導致的誤解和沖突。對於面對面口頭交流時已經發生的誤會甚至沖突,這種沒有面對面交流的交流也可以用來消除誤會,甚至挽救破裂的關系,避免可能失去的親情、愛情、友情甚至悲劇。
書面交流比口頭交流更理性、更正式。尤其是當口頭溝通不方便或者難以保證溝通效果時,比如雙方因為相距較遠無法見面,或者面對面溝通時雙方發生言語沖突,無法繼續正常溝通,或者已經產生了嚴重誤解甚至壹方不聽對方解釋,那麽往往可以利用書面溝通來突破溝通僵局。
戰爭持續了半年多,家書難得,十萬黃金。講的是過去的戰爭,異地的親人拿到壹本書不容易。在當前的信息時代,隨著電話和手機的普及,越來越少的人使用傳統的信件進行交流。事實上,事物的稀缺性具有永恒的意義。偶爾給親朋好友發壹封傳統的信,送上祝福和問候,往往能給人壹種驚喜,達到意想不到的連接感情或鞏固友誼的效果。
曾國藩、傅雷、莫紮特的名信,都是教育傳播的典型案例。魯迅先生和許廣平先生寫的《兩地記》,也可以稱為交往日記。蘇霍姆林斯基的《給老師的壹百條建議》也算是壹篇交流日記。這裏僅舉三個例子。
典型案例1:張光北陳為佳的心靈對話錄。
張廣北和陳煒是中國娛樂圈十大模範夫妻之壹。多年前,由於事業繁忙,夫妻倆把不滿兩歲的女兒張思樂送到南京,讓公公婆婆照顧,這壹關似乎過了10年。張思樂與父母分離了10年,這讓他對父母感到陌生,難以融入他們的生活。父母和孩子之間很少交流,他經常住在自己的小房間裏。有時候父母帶她逛街,她不習慣父母牽著她的手,所以總是不自覺的拉出來。有壹次女兒壹個人跑回南京,真的讓夫妻倆大吃壹驚。
為了彌合差距,張光北夫婦特意買了壹本精致的日記本,放在客廳的抽屜裏。陳煒對女兒說:“樂樂,這是我們壹家三口的《心靈對話書》。我們每個人可以在上面寫什麽?”
壹天晚上,陳煒和張光北首先在日記中寫道:“親愛的樂樂,我的父母以前忽視了妳,不夠關心妳。我們以後會好好表現的。妳能給我們這個機會嗎?”三天後,夫妻倆在《心靈對話》這本書裏看到了女兒的真情流露:“爸爸媽媽,我和奶奶住在壹起的時候,看到別的孩子被父母寵著,愛著。妳知道我有多羨慕他們嗎?現在終於回到妳身邊了,我會好好珍惜的。”
就這樣,張光北夫婦用壹本日記,與女兒進行了壹次心靈的碰撞。在充滿真情實感的話語中,張思樂心裏的隔閡漸漸消散,心也漸漸靠攏。漸漸地,女兒成了張光北和陳煒的貼心小棉襖。張思樂學會了體諒她的父母。每年母親節,她都用自己的零花錢給媽媽買禮物。張思樂還做了壹張卡片,掛在張光北的車上。卡片上寫著:“爸爸,妳要少抽煙,盡量不喝酒,不要開快車。妳的生命不僅屬於妳,也屬於我和我母親。”
張光北家的《心語對話錄》和卡片留言交流是典型的交流日記,值得想改善親友或親子關系的人借鑒。
典型案例二:“99封家書喚醒迷途少女”
2008年9月1、2日,央視心理訪談播出《99封家書,喚醒迷途少女》(上):孫瑩原本是初三學生,學習成績壹直很好,但母親高突然得到女兒要被學校開除的消息。原來女兒沈迷網絡。她經常沒日沒夜地泡在網吧,學習成績壹落千丈。她媽媽的哄根本沒用。母親為了救孩子,不惜大打出手,母女關系破裂。女兒不肯和媽媽說話,甚至把媽媽當成了敵人。她壹度氣得割腕自殺。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後,母親改變了教育方式,開始給女兒寫信道歉。剛開始的時候,沒有明顯的效果。我母親表現出極大的耐心。當她給女兒寫了99封信,千年鐵樹終於開花了。日記像陽光雨露壹樣,壹點點融化女兒心中的堅冰和隔閡。最後,女兒孫瑩重回課堂,考上了哈爾濱大學音樂教育本科專業。
典型案例三:吳“每天進步壹點點”
吳,女,1956年3月出生,湖北武漢人。她曾經是武漢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中心實驗室的壹名普通工作人員和單親媽媽。她遭受了離婚、下崗、家中被洗劫等不幸。但她沒有被困難壓垮,忍辱負重,幹脆把兒子吳春送到國外學習,培養了壹個有國際影響力的青年鋼琴家。兒子16歲去烏克蘭留學。她利用壹切機會閱讀各種報刊雜誌,選擇有教育意義的文章,帶著母親的閱讀感受,以“每周壹封信”的形式寄給遠在異國他鄉的兒子。吳純在海外留學的幾年裏,在國際鋼琴比賽中獲得了18個主要獎項,被譽為“來自中國的鋼琴天才”。中國唯壹獲得第三個國際問題博士學位的青年鋼琴家。被歐洲媒體譽為“閃耀歐洲的中國鋼琴之星”,2004年3月,母子倆的“每周壹封信”被編輯出版為《每天進步壹點》壹書。這本書重印了十多次,還出了續集。
典型案例4:兔爸爸的來信
成敏(吳),1963年1月出生於廣州番禺,在廣州番禺婦幼保健院做了十幾年的中醫骨傷科醫生,之後毅然投身於傳統文化和家庭教育的弘揚和婦幼保護事業的推進,在全國各地做了500多場家庭教育講座。成敏是我國著名的家庭教育專家、父親教育專家,也是“生活儒學”理念的踐行者和傳播者。因為對女兒的溫暖教育,她被媒體稱為“中國兔爸”。
成敏老師忙於工作,但他從未放棄對女兒的陪伴和教育。特別是他堅持用寫日記的方式和女兒交流了九年,留下了三十多萬字的對話日記。親密的爺爺徐偉成稱贊成敏先生找到了與父母溝通的好方法。女兒吳薇說:“爸爸用獨特的方式給了我世界上最好的愛。”。
2011年,成敏整理了她和女兒的對話日記,出版了《怪爸爸和傻姑娘》壹書,成為鳳凰衛視《魯豫有約》特邀嘉賓。
成敏先生長期熱衷於公益事業,榮獲2007年“廣東省希望工程愛心獎”、2010年“廣東省十大傑出父親”稱號、2016年設立好父母公益基金、2017年中國父母節“三美家庭”獎。
典型案例五:愛情日記喚醒壹個植物人。
這是壹個曾經感動中國的日記傳奇。男主角的愛人羅金勇是緝毒警察。2005年6月65438+10月1日,在與毒品和犯罪分子的鬥爭中身負重傷,成為植物人。
從此,羅英珍肩負起照顧丈夫的責任,不離不棄,細心呵護,無怨無悔。羅金勇在醫院治療期間,羅英珍在醫院附近租房,省吃儉用,每天全心全意守候在丈夫身邊,與他談心,含淚寫下600多篇愛情日記,呼喚丈夫的深刻覺醒。2007年5月11日,央視新聞聯播播出了長篇新聞《羅英珍:用愛呼喚生命》,詳細報道了羅英珍為植物人丈夫寫日記、讀日記激勵生命的感人故事。6月2日,新聞聯播再次播出長文《堅守愛情不離不棄》。
據新華雲南頻道2007年6月1日報道,羅金勇在昏迷20個月後終於蘇醒。據說5月24日晚,羅金永的妻子做了壹個夢,夢見丈夫不僅醒了,還會寫字。第二天早上,她趕到醫院,遞給她紙筆。羅金勇居然寫了五個歪歪扭扭的字,“老婆,我愛妳”。
壹個植物人昏迷20個月還能醒過來。是妻子無限深情的愛創造的奇跡,是600本愛情日記創造的奇跡!2006年,她入選感動雲南十大人物。2007年,全國婦聯、雲南省婦聯授予羅英珍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臨滄市公安局特招羅英珍為人民警察,授予她二級警銜。羅映真還當選為2007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當時推薦的是:苦難讓愛情變得堅強,愛情總是因為苦難而發光。她不僅喚醒了自己的丈夫,也喚醒了很多人在這個復雜的時代拷問自己的內心。覺醒演講(真愛無邊界):把愛人從沈睡中喚醒,是生命的奇跡還是靈魂的力量?她用壹個傳統中國女人最簡單的方法來解釋她對愛人的忠誠。甜蜜不是愛情的標尺,困難卻能體現愛情的珍貴。
羅英貞日記摘錄:
“愛是我們堅持的最大力量!”
“老公,我是不是像個單戀的小女孩?還是我們之間的關系本來就是壹種靈魂之愛?現在我唯壹的願望就是,等妳好了,我們可以共度余生,所以妳壹定要快點醒過來。”
“我們分居了,三年沒敢生孩子。有時候妳會問我:“老婆,我們家最缺什麽?“這是壹個洋娃娃。”我們約定今年6月165438+10月有壹個,沒想到...老公,用妳的毅力創造奇跡。妳必須站起來,像以前壹樣樂觀地生活。當妳好了,我們會有壹個孩子,像壹家人壹樣過著幸福的生活。"
"...今天是第247天,妳的病情仍然沒有進展。晚上,我疲憊地回到船艙,但我躺在床上思緒萬千,無法入睡。書上說:夫妻不是兩個人,但他們是壹體的。真的,妳我早已合二為壹,妳是我的全部,我也是妳的全部,所以我不能放棄壹個。沒有妳,我就像壹棵枯萎的草,生命毫無意義,絕望地數著日子。妳期待妳的愛人什麽時候醒來?”
“親愛的丈夫,我不知道這是怎麽回事。這段時間,總有蝴蝶飛入屋內。也許附近有花草。有時候,我在想,妳是不是變成了壹只蝴蝶,想要靠近我。聽說蝴蝶是愛情的化身,代表愛情。梁山伯和祝英臺變成了蝴蝶和我壹起飛。我很想和妳壹起遠離這個喧囂的城市,在壹個開滿鮮花的地方平靜地生活,像壹只蝴蝶壹樣在花叢中飛翔。為了這壹天早點到來,我會盡力愛妳。”
“老公,妳該醒了。妳知道有多少人關心妳嗎?公安廳領導有空就來看妳。妳的同事只要去昆明開會,就會來找妳聊天。有很多不知名的人和病人給妳講故事,告訴妳不要輕易放棄。這些妳都聽到了嗎?妳感覺到了嗎?如果感覺到了,趕緊站起來。妳經常告訴我,壹滴水的感激應該得到壹個春天的回報。我只能不停的對他們說謝謝,因為除了謝謝,我沒有能力報答他們。但是妳可以。如果妳好起來了,回到妳心愛的崗位上,繼續履行妳的職責,那妳就回報所有關心我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