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紀語文第1課筆記(在山的那邊)
屹立在岸邊的沙灘上,向遠處望去,只看見白茫茫的壹片.海水和天空合為壹體,都分不清是水還是天.正所謂:霧鎖山頭山鎖霧,天連水尾水連天.遠處的海水,在嬌艷的陽光照耀下,像片片魚鱗鋪在水面,又像頑皮的小孩不斷向岸邊跳看著大海,我們的心胸似乎也變得開闊了.在這種境界裏,使人神清氣爽,心曠神怡.海水漲潮了,海水中的波浪壹個連著壹個向岸邊湧來.有的升上來,像壹座座滾滾動的小山;有的撞了海邊的礁石上,濺起好幾米高的浪花,發出“嘩......嘩......”的美妙聲音 詩中所說的“海”是什麽呢?詩人說,“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是壹個全新的世界”。這就是說,“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 山那邊是海,這“山”不是壹座山,而是無數座山。爬上壹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無數座山,那就更要歷盡艱險。這就是說,理想的實現是要歷盡千辛萬苦的。 1.“癡想”原意是發呆地想,這裏的意思是,總是神往於大山外面的世界,達到了癡迷的程度。說明“我”從小就不願困居於狹小的天地,追求新的天地。 2.“鐵青著臉”,是“我”心情沮喪時的主觀感覺。本希望看見大海,結果望見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喪極了,好像山在那裏責備我癡心妄想,臉色鐵青。 3.因為總以為爬上山頂就可以望見大海,所以每座山頂都是那樣富有誘惑力。 4.“枯幹”形容對理想的渴望。 2 走壹步,再走壹步 課文研討 壹、整體把握 閱讀這篇課文,可以學到作者小時候“在那座小懸崖上所學到的經驗”,這是戰勝壹切艱難險阻的人生經驗。無論怎樣的危險和困難,只要把它分解開來,分解為壹小步壹小步,困難就不大了。“妳只要想著妳是在走壹小步”,“走了這壹步再走下壹步”,壹步壹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難也可以闖過來。 關鍵是化整為零。大困難是由小困難組成的,小困難是不難戰勝的,壹步壹步戰勝了小困難,最後就是戰勝了巨大的困難。當然,重要的還在於走好每壹步,壹步壹步堅持不懈地走下去。 這種人生經驗,給人以戰勝壹切艱難險阻的信心。“我”爬到石架,上不去,下不來,陷於絕望、恐懼,聽了父親的話,覺得壹小步,“似乎能辦得到”,第壹步成功,“頓時有了信心”,第二步成功,“信心大增”。這個經驗,使他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能對付壹切。 作者從壹件往事,感悟到壹個人生哲理,成為壹筆精神財富。這給我們壹個啟示,生活中要善於感悟,要善於從事件中悟到道理。哲理是有普遍意義的,善於感悟,人就會聰明起來。感悟對於寫作也極重要,這篇課文記敘的雖然只是壹次歷險,立意卻很高,富有教益。 壹篇課文,可以從不同角度去探究,獲得多方面的教益。父親眼看孩子在懸崖石架上下不來,明知壹不小心就會摔死。可是他並不上去救護孩子。細讀父親怎樣教孩子下來,很有意思。看來,這位父親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無長進。他讓孩子自己下來,經受壹次歷練,增長勇氣和經驗。事實上,“我”確實從中得到了難忘的經驗。這個父親是很懂得怎樣訓練孩子的,自己只給予指導、鼓勵,這樣可以使壹個孱弱的孩子獲得信心,變得勇敢。從孩子的角度來說,路要自己走,不能老是讓大人抱著走,在自己走的過程中,要從大人那裏接受經驗。 再看五個孩子。是傑利去把父親找來的,他是富有友情的。其他四個孩子呢,則把“我”丟在那兒不管,還無情地嘲笑,對壹起玩的夥伴竟然如此,真夠惡劣。 記敘的周密值得借鑒。為什麽五個孩子都能爬上崖頂,而“我”只能爬到三分之壹高度的巖石架,而且上不去,下不來,嚇得要死呢?文章多處提到自己的病弱,就是伏筆。幾處提到傑利,筆筆都見匠心。關於懸崖,既說明其險,又說明險的程度,都是必要而周密的交待。“我”的心理活動也寫得很好,值得揣摩。 二、問題研究 1.開頭為什麽突出“悶熱”? 開頭壹段是說孩子們怎麽會想到爬懸崖的,寫天氣悶熱,就寫了動因,他們是想爬到懸崖上去涼爽涼爽。 2.為什麽下文與悶熱照應的語句壹點也沒有呢? 確實沒有,看來是個缺點,最好是前後有所照應。 3.未段說“看到前途茫茫而灰心喪氣”,又說“直到抵達我要到的地方”,既然要到的地方“很明確”,為什麽又說“前途茫茫”呢? 這裏“前途茫茫”的意思是不知道怎樣才能抵達我要到的地方,困難重重,舉步維艱。 練習說明 壹 朗讀課文,復述故事情節,說說妳從中悟出了什麽生活哲理。 本題著眼於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理解中心意思。既練朗讀,又練說話。朗讀要以“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三點要求給予指導和評價。 本文蘊含的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對怎樣的艱難險阻,只要把大困難分解為小困難,壹個壹個地認真地解決小困難,終將戰勝巨大的困難,贏得最後的勝利。 二 在下邊兩種情況下,妳將分別說些什麽,做些什麽,說出來與同學交流壹下。 1.假如“我”的父親沒有來,妳作為“我”的同學,將怎麽辦? 2.假如妳是“我”,孤身壹人在懸崖上,將怎麽辦? 本題讓學生走進課文,培養患難與***的愛心,同時激勵勇敢精神。本題又是口語交際訓練,應熱情鼓勵學生發言,讓學生自由言說,教師可因勢利導。 三 , 生活中難免遇到過困難,妳遇到過什麽困難?是怎樣處理的?有什麽經驗教訓?寫出來,張貼在教室裏。 本題結合課文,引導學生總結人生經驗。這既是練筆活動,又是交流活動。沒有字數規定,但宜短小精悍。書寫標題,設計花邊要求美觀。張貼,布置專欄,可指定若幹同學,負責編輯。 莫頓·亨特,美國作家。早年曾在空軍服役,做過空軍飛行員。在二戰時期,他曾駕機執行過對德國的偵察任務。 美國作家莫頓·亨特自小體弱怯懦,從不敢冒險。壹次他跟隨夥伴攀登二十米高的懸崖。當他攀登到離崖頂三分之二路程的石架上時,由於恐懼他全身顫抖,上不去下不來。其他夥伴不但不幫忙反而嘲笑他之後各自回家了。恐懼和疲乏使他全身麻木,不能動彈,只能在石架上哭泣。暮色中父親的手電光照著了亨特。黑夜中驚魂未定的亨特隨時有掉下來的可能。面對險情,深知兒子稟性的父親,沒有上石架把他抱下來,也沒有搬梯子讓他下來,或者拿繩子把他吊下來,而是要他自己從石架上爬下來。旁人也許認為父親太冒險,心腸太硬了。那麽父親是如何幫他脫臉的?父親沒有責罵他,而先安慰他,穩定他的情緒,“下來吧,孩子,晚飯做好了。”亨特哭著說:“我不下去,我會掉下去的,我會摔死的!”父親開導說:“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妳只要想著妳是在走壹小步,妳能辦到的,眼睛看著我電筒的光照著的地方,妳能看見石架下面那塊巖石嗎?”“看見了。” 亨特說。接下來父親指導他爬下第壹步。“現在妳把左腳踏到那塊巖石上,不要擔心下壹步,聽我的話。”亨特伸出左腳試探著踩到了它,頓時有了信心。父親鼓勵他:“很好。”“現在移動右腳,把它移到右邊稍低壹點的地方,那裏有另外壹個落腳點。” 亨特照做了,信心大增,“我能辦得到的。” 亨特每次只移動壹小步,慢慢爬下懸崖,最後投入父親強壯的手臂中。雖然哭泣了壹會兒,但他隨之產生壹種巨大的成就感。這次經歷使亨特悟出生活的壹個哲理:每當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喪氣時,不要想著遠在下面的巖石,而要著眼於那最初的壹步,走了這壹步再走下壹步,直到抵達自己所要到的地方。 亨特父親的教子藝術是高超的。他深知亨特需要鍛煉自身的勇氣,增加自身克服困難的方法和經驗。他可以上崖抱亨特下來脫險,但亨特日後人生路上遇到危險怎麽辦?總不能永遠靠父親吧,那只能靠亨特自己。 在兒子脫險的過程中,亨特父親只給予鼓勵指導,壹切由亨特自己去做。從這個故事我們看到:讓孩子去體驗,激發他自身的潛能,自己排除險情,從而獲得成功。 具體操作是:先找壹個亨特能夠到的落腳點,然後指導他移動壹小步,接下來再找壹個能夠到的落腳點,又移動壹小步。落腳點要穩,步子要小,走了壹步,再走壹步,從而到達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