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背景:
1937年12月,中國首都南京失守後,日軍氣焰極為囂張,企圖沿長江而下乘勝追擊壹舉擊潰中國政府軍隊主力,然而,中國第5戰區在李宗仁將軍堅定有力的指揮下,與日軍展開了大規模的徐州會戰,華北戰場的形勢和徐州地區中國守軍的有力堅決的抗擊,卻暫時轉移了日軍視線,轉而企圖打通津浦線(天津—浦口)並消滅中國第5戰區主力。這次會戰中國不僅取得了臺兒莊大捷等偉大勝利,而且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但武漢、南昌等會戰失敗。
武漢、南昌會戰後,長沙的戰略地位已經上升到特別突出的位置,成為屏障中國的戰略大後方大西南的門戶上戰略要點。湖南是中國著名的谷倉,抗戰時期,為國民政府糧食、兵員及工業資源的重要供給基地。第9戰區司令長官部設於省會長沙,中日軍隊在湘北新墻河壹線隔河對峙。長沙是華中戰略重鎮,當粵漢鐵路之要沖。
在政治上,日本放棄過去“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的立場,轉而對國民政府采取以政治誘降為主,以軍事打擊為輔的策略。在軍事上,停止對正面戰場的戰略進攻,重點鞏固已有占領區。在經濟上,加緊經濟掠奪,力圖“以戰養戰”。在日本政府的誘降下,國民政府內親日派頭子汪精衛公開投降,並在南京成立偽政府。
1938年11月初,日軍攻陷湖南北部,長沙岌岌可危。國民黨采用焦土政策,制定焚燒長沙計劃。但壹系列偶然因素讓大火完全失控,致30000多人喪生,全城90%房屋被毀,長沙亦成為二戰中毀壞最嚴重的城市之壹。因12日所發的電報代碼是“文”,大火發生在夜裏(即夕)故稱為“文夕大火”。
1938年,大火發生幾天後,酆悌、文重孚、徐昆被槍決。1939年薛嶽代理第9戰區司令長官,指揮長沙會戰。
在其他城市相繼淪喪後,長沙乃國民政府控制下的西南唯壹屏障,壹旦長沙被攻陷,中國在戰爭中將處於被動情況下。為保住長沙這壹戰略屏障,第9戰區先後與日軍第11軍進行了第壹、第二和第三次長沙會戰,並最終引發第四次長沙會戰,也稱“長衡會戰”。
中國特別重視長沙地區的防禦,由第9戰區(後分設第6、第9兩個戰區)集重兵與日軍在戰線上對峙。1939年9月14日,第壹次長沙會戰(又稱湘北會戰,日方稱湘贛會戰)爆發。這也是歐洲大戰爆發後日軍對中國正面戰場的第壹次大攻勢。
國際背景:
1938年10月,日軍侵占廣州、武漢後,由於戰線過長,兵力不足;人力、物力消耗巨大,財政經濟陷入困境;日本國內反戰厭戰情緒開始滋長,統治階級內部因“速戰速決”戰略的破產和對外政策的分歧而爭吵不休;更由於中國人民堅持抗戰,使其稱霸東亞的戰略受到極大影響,處處呈現被動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下,日本侵略者被迫調整其侵華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