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由於社會公***資源稀缺性的特征,也由於人類本性等等方面的原因,社會公***資源的分配中就始終存在著矛盾和沖突.這是人類政治生活固有的困境之所在.如何解決人類政治生活中的矛盾和沖突,如何使所有的人在社會生活中都能夠各得其所,相得益彰,就成了人類美好政治生活的根本要義.
作為對人類美好政治生活作出過重要貢獻的大思想家,古希臘的柏拉圖、亞裏士多德都探求過他們的政治理想.柏拉圖以其“知識即美德”的命題作為出發點,以正義作為壹條基本的主線,描述了他的“理想國”.他希望用正義作為壹個理想政治生活的靈魂,通過良好的教育來改造並抑制人的不良本性,以構築壹個以正義為軸心的理想社會.亞裏士多德則使用了另壹個相似的概念:善.在他看來,國家是由人所組成的,因此,通過個人之善,可以推及國家之善,國家的根本宗旨就是維持社會之善,國家是“最高的善業”.為此,亞裏士多德力主通過良好的政治制度,來推進國家的善業.
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也可以說是理想主義的思想家,他認為壹個理想的政府應該是“能使人民變成最道德的、最明智的、最富有學識的、最好的人民”的政府.這種價值取向代表了很多思想家關於理想政治生活的構想.
我國古代思想家孔子和孟子也有類似的思想主張.孔孟根據他們所謂“作之君、作之師”的政治邏輯,主張推行“仁政”,對統治者提出了道德建設方面的要求,並主張建立壹種官民協調的社會關系,使每壹個社會成員都能夠各安本分,“克己復禮”,“安分守己”,從而建立壹種和諧穩定的理想社會.
如果撇開其階級關系不論,譬如,按照我們的說法,統治者有統治者的政治理想,被統治者有被統治者的政治藍圖,等等,我們確實可以看到古代思想家們的壹條主線,即對於美好政治生活的探求.
其實,從政治文明的角度來看,問題的實質也就在這裏:人類政治文明的進程,其本身就是人類對美好政治生活的構想及其實踐的進程.由於人類的政治生活充滿著困境,所以所謂政治文明的成果,從另壹個角度來說就是:人類為解決政治難題和困境而創造並積累起來的而且為人類的政治實踐所證明其確有價值的壹系列主張、制度和技術.通過這些主張、制度和技術,人類維持著壹種良好的政治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