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李是誰?

李是誰?

李(1903 65438+2月20日-1959 65438+2月23日)香港電影制片人。南開大學畢業,後赴美國阿姆赫斯特大學學習。代表作有《石海》、《憤怒》、《山河之淚》、《生與死》、《春風》和《秋雨》。

中文名:李

別名:阿祖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血型:o型

身高:177cm

重量:55公斤

出生地:浙江寧波

出生日期:1903 65438+2月20日。

死亡日期:1959 65438+2月23日。

職業:制片人

畢業院校:南開大學、美國阿姆赫斯特大學。

代表作:《石海》、《狂怒》、《山河之淚》、《生與死》、《春風》和《秋雨》。

主要成就:火葬

個人生活

李(1903 ~ 1959)是李梅堂的第七子李協清的長子。

李謝清是雙胞胎,另壹個出生不久就夭折了。李協清於光緒末年在上海開辦通裕銀行。辛亥革命後,任南京、天津中國銀行副行長,上海湖北實業捐局局長,天津造幣廠監事。

李謝清年輕時野心很大,壹度想到南洋投資。20世紀20年代末,他在上海開了兩個工廠:大源毛紡廠和大冶印刷廠。李協清的侄子李祖恩、李祖基、李祖漢、李祖銜、李祖範,都有專業知識,在金融界有很重要的地位。他們的大力協助,使大冶印刷廠的業務得以順利發展,成為當時上海印刷業的權威。

李的職業生涯也是從印刷業開始的。

這家印刷公司很有名

李畢業於美國阿姆赫斯特學院。留學歸來後,先在上海光華大學任教,後成為父親李協清創辦的大冶印刷廠廠長。大業初期,航空彩票是印出來的。這家工廠的德國印刷機性能很好,而且有熟練的技術人員。通過使用凹版印刷技術,彩色印刷品非常吸引人。

邵心虎,李協清的第三女婿,李的第三妹夫,曾在日本學習印刷,是印刷專家。他參與了大業公司的管理,他的業務繼續發展。而且邵新虎與農民銀行總經理郭景峰有關系,大業公司接手了為農民銀行印制鈔票的任務,進壹步擴大了業務。央行也對大冶的印品很滿意,特意讓工廠為央行印鈔票。

大業公司的生意越做越紅火,甚至有美國的財團想出高價收購該企業,並表示保留以李為總經理的原班人馬。李謝青以中國人有自己的產業為榮,不願意出售企業。李在上海創立了倫信房地產公司,並購買了大量房地產。他投資了淮海中路的永業大廈,南京路新世界地區的樓盤也曾是他的投資範圍。

抗戰以來,中央銀行內遷,希望相關合作企業內遷,但是內遷是壹件非常困難和昂貴的事情。李把工廠的機器、零件、紙張、油墨置於日寇的狂轟濫炸之下,冒著生命危險,完成了搬遷。

李首先在緬甸仰光開設了壹家大冶分公司,由他的妹夫張興連擔任經理,所有的機器和技術人員都來自上海。但沒過多久,1941年,日本發動珍珠港事件,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占領香港,入侵緬甸。張興連冒著戰火,先把機器和技術人員撤離到滇緬公路沿線,等他們撤退的時候,炮火已經打到側面了。

到重慶後,當地經常被炸,央行時不時有印刷任務。他們往往剛逃到安全的地方,戰局就變了,不得不重新逃命。張興連和幾百名員工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在樂山設廠並辦了分廠,顛沛流離,保住了工廠。

抗戰勝利後,大冶印刷廠遷回上海,仍滿負荷運轉。由於當時經濟形勢的惡化和國民黨政府發放金券,李別無選擇,只好關閉企業。

然而,李和他的大冶印刷廠的功績是不可抹殺的。他冒著生命危險,孤註壹擲地投身於抗戰事業,在槍炮和林雨炸彈上立下了汗馬功勞。

去拍電影吧。

抗日戰爭勝利後,李移居香港,住在深水灣。當他在美國學習時,他對好萊塢電影情有獨鐘。他從小就夢想在中國建立壹個好萊塢規模的電影產業。當他積累了足夠的資金後,於1947在香港成立了永華影業公司,商標為“九級浮圖”,號稱擁有資金1萬港幣,進口了當時全套壹流設備,包括攝影、印刷、錄音、燈光設備,並擁有自建工作室。

從1948開始,永華影業公司制作了幾部具有愛國主義精神的歷史片,如1948吳祖光編劇、蔔萬蒼導演、記錄了北宋末年名臣文天祥的《中華魂》。文天祥的詩“自古誰無死於人生,保持壹顆清新的心去照耀歷史的長河”是不朽的,是中國歷史上的壹個正直人物。這部電影由劉瓊主演。

同年拍攝故事片《清宮秘史》,由著名演員舒適之、周璇、羅青堂主演。

因為某些原因,《中華魂》只在中國上映了壹天,《清宮秘史》也只上映了幾天。此後,永華公司拍攝了壹些進步電影:《火葬》、《春城花開》、《海誓山盟》、《山河淚》、《春風與秋雨》等。這些電影都是由陳西河、、、程等壹流導演制作,演員也是壹流的,包括柏楊、陶金、修文舒、王維等人。

李氏家族的大多數成員都投資於工業,而李涉足電影業是大膽的。他對這個行業的復雜性毫無準備,基於個人興趣投入了大量精力。他不僅對拍戲感興趣,還喜歡自己寫劇本。令人驚訝的是,他經常會寫壹段話讓導演和演員去拍。幾個鏡頭拍完,觀眾坐席人員趕緊去李公館拿後面幾個鏡頭的劇本,繼續拍攝。

“永華”費用巨大,時間久了難免空虛。他的幾個經理人想出了壹個辦法,把工作室租出去,彌補資金的不足。李對的這個想法勃然大怒:“妳的意思是要打倒我嗎?”我這麽好的全新設備,我自己不拍,我給別人用。"

李賣了壹些產業,投資了《永華》,花了不少錢,但電影上映後,往往連成本都收不回來。尤其是他不屑拍武打片,言情片,娛樂片,不積累資金,赤字自然越來越大。有人勸他收手,但他還是決定進入彩色世紀,準備大量制作彩色電影進入國際市場,以換取外匯。為此,他派廠長鐘到美國柯達公司學習。誰知,鐘廠長回國前,“永華”已是精疲力竭,天天債主盈門,日子如度日如年。但是,李壹意孤行,咬緊牙關,堅持到底。《詠花》最後壹部電影是嫦娥,是在沒有資源沒有錢的情況下勉強拍出來的。

1954年,“永華”遭受了兩次打擊。第壹,多年來制作的幾十部電影拷貝壹夜之間被大火燒毀。當時是夏天,膠片倉庫的空調設備壞了,沒有及時修好。倉庫裏溫度很高,大部分舊拷貝都在火焰中融化了。只有《中國魂》和《清宮秘史》兩部劇在法國放映過,拿回來後再版,成為“永華”。李看到自己多年的心血付之壹炬,只能嘆息。第二個致命打擊是:欠新加坡“國泰”機構壹筆巨額債務,無法還清。最終永華膠片廠被接管,產權易手。

1959,李死於香港。和別人評價他的人生:為了贏得國產片的榮耀,他壹意孤行,不惜失去壹切。這個評價很中肯,任性的性格導致了他的失敗。作為電影公司的老板,李下令燒掉他不喜歡看的產品,這大概是絕無僅有的。他燒的片子叫《受害者之子》。

歷史地位不能忘記。

據其親屬介紹,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下大力氣爭取“永華”。潘漢年、夏衍等中國重要領導人都與他有過接觸。沒想到,日後情況突變。

文革初期,《清宮秘史》被批判為賣國片。當時的所謂輿論權威齊本禹,署名壹篇題為《愛國還是叛國》的文章,是“文革”的開端,矛頭直指劉少奇。其實是無限的,他想雪上加霜,說歌頌光緒就是賣國。事實上,光緒支持兀術的改革,這在當時是進步的,而慈禧是保守的。當時,清宮秘史在全國放映,受到批評。這篇文章把永華電影公司稱為“反動分子”,把李稱為“反動資本家”。這篇文章也可以說是揭開了“文革”的序幕,為“文革”開辟了道路。

文革結束後,為李平反。

雖然永華電影公司及其產品早已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但其在中國電影史上的地位不應被抹殺。

個人工作

1947年8月開始制作,開山之作是《中國之魂》。到1949年8月,* * *已經拍了11部正經國語片。其中在巴拿馬國際電影節獲獎的《火葬》、《清宮秘史》、《海誓山盟》、《狂怒》、《山河淚》、《生與死》、《春風與秋雨》等在洛迦諾國際電影節上入選並獲得好評。《清宮秘史》在歐美、中東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上映,火葬也在法國上映。1948下半年後,永華的多名主力相繼離開,失去了人才優勢,同時因為過去生產成本高,浪費嚴重,在1950 ~ 1951停產整頓。從1951的後半段到1953,永華在李的主持下又拍了9部電影,但只有由沈從文小說《邊城》改編的和諷刺喜劇《拜金主義者》獲得成功。1954之後,永華壹蹶不振。到1956,永華實際上被國泰電影公司接手了。1957年,李全力籌備的最後壹部電影《飛虎將軍》,從此不得不離開影壇。三年後,李因中風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