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定性早已被歷史的洪流卷走”——論詹姆斯·伍德的W.G塞巴爾德,《外國文學評論》第4期,2019。
林語堂與抗戰時期的《紐約客》雜誌,《文學研究》,第12期,2019。
美國創意寫作課程,創意寫作,第2期,2019。
“短篇小說”的遊戲——2065 438+06短篇小說簡介,《長江評論》第2期,2017。
仿徨與信仰——幻想之路劄記,《文藝報》2017年2月20日第7版。
文學批評的幾種可能——晚期文體相關筆記,《文藝報》第7版2016 119十月。(論晚期風格——音樂和文學具有異常的和諧,說)
《中國曾經的故事》,《文藝報》,2016年9月19,第7版。
格蘭塔:《新寫作》的虛與實,《文學》春夏卷2016。
博斯繪畫與後現代敘事——以安德魯·林賽的《面包師的狂歡》為例,《當代外國文學》,第1期,2016。(人大復印的材料全文轉載於J4,《外國文學研究》第6期,2016。)
再說說“看見”與“被看見”——魯迅,李翊雲,還是圍觀的影子,《南方文學》,第1期,2016。(收入散文集《從南京走向世界》,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6。)
困境與可能——來自許與戴維·米切爾的對話,《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期,2014。
《蘇州作家與上海想象》,《小說評論》第3期,2014。
《論紐約客對中國小說的譯介》,《小說評論》第6期,2013(NPC全文轉載),《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第3期,2014。)
豬頭在哪裏?——葛浩文在《紐約客》翻譯的中國小說,《當代作家評論》,第5期,2013。
中產階級的“小眾”雜誌,美國文學的溫床——《紐約客》綜述,江蘇社會科學,第3期,2013。
“滇緬公路?現代?* * *制片人——《紐約客》系列小說《土司和他的秘書》,《杭州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2013。
《紐約客》第壹部中國小說,中國現代文學系列,第11,2012期。
反派的安息——評普利策小說《壹個反派的來訪》2011,《外國文學動態》第5期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