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安徽省滁河防洪治理新增項目

安徽省滁河防洪治理新增項目

根據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審批程序的有關規定,經審議,我廳擬對《安徽省滁河防洪治理工程新增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作出審批意見。為保證審批意見的嚴肅性和公正性,現將該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基本情況予以公示。公示期為本公示發布後5個工作日。若對本項目建設有不同意見,請於公示期內將書面意見反饋至省生態環境廳環評處。

聯系電話:0551-62376679(傳真)

監督電話:0551-62376172

地址:合肥市政務文化新區懷寧路1766號(230071)

項目名稱:安徽省滁河防洪治理工程新增項目

建設地點:合肥市巢湖市、肥東縣,馬鞍山市含山縣、和縣,滁州市全椒縣、南譙區、來安縣

建設單位:滁州市滁河防洪治理近期工程建設管理局

環評單位:長江勘測規劃設計研究有限責任公司

建設項目概況:

滁河防洪治理工程新增項目由堤防工程、穿堤建築物工程、進退洪閘工程、江董聯圩北撇洪溝連通工程和交通橋工程組成。其中,幹流堤防加固45.286 km,支流堤防加固59.010 km;幹流及支流堤防原址原規模拆除重建35座穿堤涵閘,新建2座穿堤涵閘;泵站工程12座;荒草二圩、荒草三圩、汪波東蕩、蒿子圩各新建1座進退洪閘;江董聯圩北撇洪溝連通工程全長5.41km,撇洪溝設計水位10.93-13.03m,配套大毛郢泵站和程集泵站,復建X019縣道橋;交通橋工程***8座,滁州市***4座(城南大橋、赤鎮大橋、界河橋和X019縣道復建橋),合肥市1座(楊富橋),馬鞍山市3座(導流河大橋、東風河大橋和塘營大橋)。工程總投資98992.02萬元,其中環保投資為1557.43萬元。

主要環境影響及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

1、地表水環境:本工程對水環境的影響主要是施工廢汙水、涉水施工擾動水體的影響。評價範圍內***有11處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和11處取水口,施工廢汙水經處理後排入圩內溝渠或綜合利用不排放,對水環境影響小。在加強施工活動管理、優化涉水施工工序和施工工藝、錯峰取水,取水口水質監測,設置防汙屏,建立應急聯動機制,做好應急預案,做好與工程沿線自來水廠的溝通協調工作後,工程施工對取水口水質及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產生的影響小。本工程不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壹級保護區範圍內設置棄土、施工場地、土料場等大型臨時設施,將工程建設對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不利影響降至最低。對於涉及“全椒縣二郎口鎮集中飲用水源保護區滁河赤鎮段”二級保護區的赤鎮大橋工程,提出增設橋面徑流收集系統和橋面徑流處理設施,橋面徑流經收集處理後排入圩內溝渠。

2、生態環境:工程施工占地將損毀地表植被,局部時段導致植被面積減少,生物量降低,受工程影響的植被類型主要為常見類型,不存在因局部植被損失而導致該植物種群消失的可能性;對陸生動物的影響主要為施工占地使動物棲息地相對縮小,棲息地生態環境質量有所下降;對水生生物的影響主要是水下拋石護岸施工,將擾動水域和底質,導致局部水域懸浮物增加,使浮遊生物、底棲動物、水生維管束植物生物量有所減少,並對魚類產生幹擾等。工程涉及肥東縣滁河幹流生態保護紅線、南屏山省級森林公園三圩景區生態保護紅線。

生態保護措施:施工過程中盡量少占耕地,並剝離耕作層土壤,用於復墾耕地、劣質地或者其他耕地的土壤改良。同時,在主體工程區、施工道路、施工臨時場地、土料場、棄土場等實施水土保持防治措施。植被恢復選用本地物種,防止外來入侵種的擴散。加強評價區內野大豆的保護措施,在野大豆群落發現地應采取設置圍欄和警示牌。加強對施工人員的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和保護野生動物常識的宣傳,嚴禁在施工區及其周圍捕獵野生動物。水生生態保護措施包括涉水施工應避讓魚類繁殖期,優化施工工藝,采取驅趕措施,避免機械損傷和生物量損失;開展洲灘水生維管束植物恢復、增殖底棲動物、布設人工魚巢和人工放流魚類;嚴禁施工人員任何形式捕撈和破壞評價河段的漁業資源等。嚴格執行森林公園管理規定,禁止在南屏山省級森林公園三圩景區內毀林開墾和毀林、采土以及其他毀林行為,禁止獵捕野生動物和撿拾鳥卵等行為,禁止向森林公園內排放有毒有害物質、施放違禁藥物或者亂倒固體廢棄物。嚴格落實《安徽省人民政府關於滁河防洪治理工程建設項目不可避讓生態保護紅線的論證意見》關於工程保護措施和生態補償措施的要求。

3、聲環境:工程施工活動產生的噪聲主要來自施工機械施工噪聲和車輛運輸流動噪聲。優化施工布置,針對高噪聲源采取隔聲降噪措施,在距離村莊較近壹側設置臨時聲屏障,可有效減小工程施工噪聲影響的範圍和程度。運營期涵閘泵房安裝隔聲門、窗,減振基座等措施,能滿足《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12348-2008)中1類、4類標準的要求。

4、大氣環境:工程施工中土方工程和物料運輸產生的粉塵、揚塵和燃油機械廢氣將對局部空氣造成汙染,影響時段為施工期,在針對施工機械、車輛、施工場地等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後,工程施工產生的環境空氣影響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大氣環境保護措施主要有:對施工場地區域周圍設置連續、密閉的硬質圍擋,施工場地出入口應當設置車輛清洗專用場地,施工場地采取“圍、蓋、灑、洗”等措施。施工現場建築材料實行集中、分類堆放。涵閘等建築物拆除作業實行濕法作業,縮短起塵操作時間。加強車輛和船舶的維修和保養,盡量選用優質油料。

5、固體廢物:本工程固體廢物主要是堤身清基過程產生的棄土,拆遷安置產生的建築垃圾以及施工人員產生的生活垃圾等。主要環境保護措施有:施工棄土棄至於棄土場;本著“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和再利用”的原則,建築垃圾應盡可能再利用,不能再利用的應運送至附近建築垃圾消納場消納;廢油應按危廢進行暫存與處置,收集至密閉容器後交由有資質的單位處置;生活垃圾委托當地環衛部門定期清運。

6、環境風險:本項目環境風險主要為水下拋石施工時,存在船舶碰撞溢油事故對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水質帶來的汙染風險,工程拋投施工多為近岸水域水上作業,施工船舶數量較少,發生重大溢油事故的可能性極小。建設單位應加強環境管理和環境監理,加強環保教育和宣傳,明確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範圍,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範圍內施工時,環境監理人員必須到場進行環境監理巡視;在飲用水水源壹級保護區範圍施工,監理工程師現場監督、指導施工人員,加強環境監理工作,防止水源地環境風險的發生。加強船舶溢油防範措施和應急處置,制定水汙染風險事故應急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