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鄭和下西洋對中國帶來的影響

鄭和下西洋對中國帶來的影響

鄭和下西洋對中國海外移民生存和發展的影響 鄭和下西洋歷時28年,有12萬人參與,航程十余萬裏,先後到達3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人類航海史上的壹次偉大創舉。據有關資料記載:在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泰國、越南和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不少華人是隨鄭和船隊而來,並久居不返成為早期華僑的。在鄭和下西洋的影響下,“……閩廣之民,造舟涉海,趨之若騖,或竟有買田娶婦,留而不歸者。”1 “到了明代中後期,在南洋各地的華僑大約在十萬人以上。”2可以這樣說,鄭和下西洋不僅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打通了中國的對外貿易大門,而且間接地擴大了中國人的地理知識,提升了人們對移民收益預期,促成更多的中國人前往南洋等地經商和謀生,對中國移民在海外生存和發展,以及海外華人社會的形成產生了積極影響。

壹、鄭和下西洋的後續效應

鄭和下西洋的最初動機,不論是宣揚“王道”(天朝聲望)、“安外”(安定海外),還是為了“絕患”(尋找文帝,杜絕後患),均可視為 明朝政府對外政策的壹種調整,客觀上對打通中國的對外通道, 發展對外貿易,建立藩屬關系,促進 和平外交發揮了積極作用,有著悠久的後續效應 。

首先,鄭和下西洋宣揚了“天朝”聲望。《皇明祖訓》說過:“四夷順則中國寧”,因此,明政府將朝鮮、日本、大梳球國、小梳球國、安南、真臘、占城、蘇門答臘、瓜哇等15國列入“不征之國”。明成祖素有“萬國來朝”、“四夷賓服”的思想,借“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以滿足封建王朝唯我獨尊的虛榮心。可見, 鄭和下西洋屬於官方性質,有著很強的政治性意義。在 鄭和 下西洋的過程中,曾經 三次用兵擊潰偷襲的海盜集團和圖謀不軌者,以珠寶交易和自衛槍炮捍衛了明朝政府利益, 宣揚了國威,提高了“ 天朝”聲望;通過“憮外夷以禮,導人以善”,促進了中國和東南亞各地的聯系,進而對中國海外移民產生深遠影響。據梁啟超《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的研究:“鄭和下西洋後而移居南洋諸島,當不下五百四、五十萬人,加上與土著人雜婚者,當及七百萬人。”鄭和下西洋產生的示範效應,為中國移民大量地向外遷移創造了條件,促進了海外華人社會的形成和發展,這也是海外移民崇拜鄭和的深遠的社會基礎。

其次,鄭和下西洋促進了海外華人社會發展。據史料記載:中國人到海外,自商周時期就已經開始了。秦朝徐福帶領三千人東渡日本,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大規模的海外移民。但海外華人社會的真正形成和發展,卻是出現在鄭和下西洋之後。鄭和下西洋的成功,吸引愈來愈多的中國人移居海外,大量的聚居而成華人的村落或城鎮,並有“首目”主事管理,形成了較為穩定、完整的華僑社會。鴉片戰爭爆發後,中國已經淪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壹方面,由於統治者的血腥盤剝,加之政局長期地動蕩不安,尤其殖民資本的大舉滲入,導致地方商人和手工業者的紛紛破產,大量農民流離失所,到處是民不聊生的慘象。另壹方面,鴉片戰爭爆發後,清政府已元氣大傷,幾乎是處於茍且摻延。為了維持落後的封建專治制度,清政府與西方列強簽訂了許多的喪權辱國條約,包括割讓土地,開禁沿海通商口岸,承認西方列強招收華工的合法性等,海禁條約也在事實上被裁除,進壹步加劇了海外移民潮的發展,形成了較為成熟的海外華人社會。

第三,鄭和下西洋為華人遷移提供了便利條件。我們知道,自從宋代發明了指南針後,中國的航海技術就有了很大進步。鄭和下西洋不僅打通海外通道,開辟了溝通東南亞、南亞、西亞和東非等地的航線,而且留下許多寶貴的航海資料和途經各地的詳細記載,對中國人移居海外有著很大幫助。為促進中國與東南亞的友好交往,明政府在南京設立“四譯館”,隸屬於翰林院,用於專門培養與中國有密切關系國家的外語人才。與此同時,通過解決邊患,設立宣慰司,扶持舊港宣使司,敕諭暹羅國王等方式,沈重地打擊了華人海盜集團和錫蘭山的海寇,基本上消滅了海盜和 圖謀不軌者 的威脅,壹定程度上 維護了海外僑民的利益, 有利於華人來往南洋群島,使中國沿海地區居民的大量向外遷移成為了可能。這樣,以廣東、福建沿海地區為主,廣大的貧苦農民紛紛踏出國門,被迫到海外謀生。有人估計,自鴉片戰爭後的壹百年間,中國的出國人數估計不少於1500萬人。

二、鄭和下西洋有利於中國海外移民生存和發展

對於鄭和下西洋的歷史功績,著名的歷史學 家吳晗 先生曾作過如下的評價:(1)經濟上的收獲。鄭和用瓷器、絲、茶諸貨物到南洋博易,政府和人民兩受其益。(2)政治上的成功。國威遠播,南洋諸國王,稽首來庭,甘為臣屬。(3)文化上的傳播。寶船叠出,信使往來,使南洋諸國均染華風。(4)華僑移民增加及其勢力的發展。中國人在南洋的地位陡然提高,華人以其靈敏耐勞的手腕,漸得當地人的信仰。3應該說,吳晗先生的評價相當的在理。鄭和下西洋拓展了中國人的海外生存空間,保證了中國通往東南亞的海上航道安全,對中國移民的生存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首先,鄭和下西洋密切了與東南亞國家關系,改善了華人移民的生存環境。鄭和下西洋主要是“下南洋”,也就是今天的南洋群島壹帶。 明朝開國後,積極地發展對外友好關系,主要通過互派使團,外國“朝貢”方物,明朝政府“賜賚”禮品等方式進行的,素有“厚往薄來” 特征,明朝政府對朝貢使者均是“以禮待之”,即使“私貨來,皆倍償其價”。而鄭和下西洋,正是貫徹了封建王朝的“宣德化而柔遠人”,“懷諸侯,則天下畏之”的思想,4使明朝與東南亞國家的友好交往達到了鼎盛時期,東南亞國王先後訪華,促使他們實施比較寬松的華僑政策。據史書記載:到了永樂十四年(1416年),也就是鄭和已經完成四次出訪任務後,就有古裏、爪矽、滿刺加、占城、錫蘭山、木骨都束、溜山、南渤利、不刺矽、阿丹、蘇門答刺、麻林、刺撒、忽魯謨斯、柯技、沙裏灣泥、彭享、三佛齊等十多個國家,紛紛派遣使者來華。“是時,諸番使臣,充斥於廳”。5鄭和下西洋後,就在東南亞各地,如印尼西加的三發、瓜哇的錫順、中瓜哇的三寶壟和蘇門答臘的巨港等地,設立了下西洋的轉運站,作為船隊休整、補給、收容疾病隨員以及接待華僑華人的停留點;並以 滿刺加為貿易中心,建立了開展下西洋活動的中心據點,壹定程度上改善了華人移民的生存環境,之後就有大批的華僑移居南洋的 說法。“南洋華僑中心的形成,實肇始於鄭和下西洋之時”。6明代張燮的《東西洋考》也這樣記載,在爪哇、加裏曼丹、菲律賓、馬來半島,有壹千乃至上萬的華僑。

其次,鄭和下西洋宣示了“王威”,提高了華人移民的政治地位。據史料記載:鄭和船隊每到壹處,先是“開招、頒賞”,按照國家禮節拜訪國王,並送上從中國帶來的珍貴禮物。每當鄭和的船隊壹到,居住在南洋群島的華人移民便奔走相告,高喊著“三保太監”來了,“三保太監”專程看我們來了。究其原因,主要是當地華人深感鄭和帶來了國威,而當地人看到了鄭和龐大的船隊後,也認為華人移民有強大的國家作後盾,自然不敢對他們產生輕視。 東南亞國家也因有鄭和的訪問,對中國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這從滿刺加和蘇祿王率團訪華可看出壹斑。自接受了明朝封賜以來,從永樂九年(1411)七月至宣德八年(1433)九月,滿刺加國王就三次率其王妃、陪臣來華訪問,得到了明成祖、宣宗的熱情款待,加深了東南亞與中國之間的傳統友誼。華僑在滿刺加受到了重視,如滿刺加國王任命華僑擔任港主,負責處理中國和印度支那商船的事宜。7鄭和下西洋後,蘇祿王知道了中國疆域遼闊,物產富饒,是個強大而友好國家,於是便攜帶王妃、王子和隨從壹行,***有340多人的大型使團訪問了中國。蘇祿王到達中國後,受到明成祖的隆重接待,中國的繁華景象更使他們流連忘返。在回國途中,蘇祿國的東王不幸病逝於山東德州,除了大王子回國繼承王位外,其王妃以及二子、三子等十多人均留下守墓,後都不願意回國,最終卒於德州。他的後人定居在山東德州的北郊,安、溫二姓成了他們的姓氏。文萊華人也認為說“自(鄭和)王景弘到文萊後,華人地位大大提高”。8

第三,鄭和下西洋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增強了華人移民的發展能力。永樂初年,中國的糧食、棉花、布匹供給充裕,手工業興旺發達,造船、冶金等產業發展比較成熟,與當時仍然比較落後的東南亞、南亞國家,形成了鮮明對比。鄭和下西洋後,帶去了中國精美的工業制品,據《瀛涯勝攬》、《東西洋考》、《西洋番國誌》等書記載:這些物品包括青花瓷器、青瓷盤碗、麝香、燒珠、樟腦、橘子、茶葉、漆器、雨傘、金、銀、鐵鼎、銅錢、湖絲、綢緞、絲錦、鐵制農具以及金屬制品等。9在按國之禮儀謁見國王後,鄭和便將帶來的商品與當地人進行交易,中國的絲綢、瓷器等深受他們的歡迎,鄭和船隊“所至皆有遺跡,鑿山開路,掘地取泉,” 10 各種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源源不斷地傳入,對東南亞的當地墾荒和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久而久之,這種以物易物的交易形式,很快就盛行起來,在東南亞各國產生了“中國貨”的品牌效應,對經營著的當地華僑來說,無疑是在免費為他們打廣告,培植了當地華人的發展能力,打開了中國貨的市場空間。廣大的華人移民也通過各種途徑,直接從中國進貨,使他們所在的地區,很快就成為當地重要的經濟和商業、貿易中心,對當地社會經濟發展起了舉足輕重作用。

第四,鄭和下西洋傳承了中華文化,增強了華人移民的民族凝結力。鄭和下西洋除了“開招、頒賞”與進行貿易外,遵循“敷宣教於海外諸番國,導以禮儀,變其夷習”的理念,率領船隊“周遊南洋群島,所至宣布大明德政,撫慰士人,”11不斷地向東南亞國家敷宣中國教化,以提高他們的文化程度,改變落後發展面貌,受到了當地人民的廣泛愛戴,“至今英荷二屬均有三寶井留存。”12當地人也樂意中國人移居其地,***同地發展生產,華僑華人日益成為各國經濟建設的重要力量。13而華人與當地女子成婚,開始形成與當地人民友好相處和融合發展的過程。因此,在海外華人集中的地區,除了形成商業意義上的“唐人街”外,華人移民還按照祖籍地習俗,修建了宗祠、寺廟,成立各種宗鄉社團會館,設立私塾學習中文,使之成為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如“唐人街”掛著的“天涯海角飲水思源,入鄉隨俗落地生根”楹聯,就表達了海外華人 以中國為榮,入鄉隨俗落地生根的發展意念;“唐人街” 正是廣大華裔誠信經商與傳承中華文化的產物,它成了中國移民在海外活動的重要根據地,對增強華族的向心力發揮了積極作用。

第五, 鄭和下西洋采取 震懾、懷柔的雙重政策, 維護了華人移民 的正當權益。明朝初年,海盜為害情況已相當的嚴重,特別是壹些貢使與商旅必經的咽喉要地,已被海盜所居,“凡有經過客人船只,便劫奪財物”,致貢使、商旅“來往若之”,危害尤甚。14 在鄭和下西洋的過程中,***進行了三次不得已的用兵。鄭和首次出使西洋,在率領船隊返航經過舊港的時候,遭到以華人頭領陳祖義為首的海盜集團的突襲。這支海盜集團以搶劫過往的客商和貢使的財物為生,企圖“詐降邀劫”,搶奪鄭和船隊所攜帶的寶物。鄭和船隊擊潰偷襲者之後,活抓了海盜頭領陳祖義,並將他押回京城就地正法。當時雖然只是個別人從事不法勾當,但已損壞了華人形象,也累及到許多的無辜。陳祖義被抓和受到了正法後,在海外和當地的華人社會中產生了震撼,這種“鎮憮”行動,鏟除了海盜集團的勢力,壹定程度上維護了海外華人的利益。鄭和的第二次下西洋,在途經斯裏蘭卡時,該國的王子把鄭和騙到了京城,強行勒索財物,並暗中派兵搶劫,企圖壹起虜獲鄭和船隊,結果陰謀沒有得逞反而被抓獲了,鄭和就將他們帶回北京獻給明成祖。但明成祖實行了寬大政策,將斯裏蘭卡國王等人全部放送回國,不僅對海外國家起到震懾和懷柔的雙重效應,也維護了海外華人的正當權益,為他們的生存和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三、鄭和下西洋的借鑒意義

鄭和下西洋的朝貢貿易及其促進民間貿易,帶來了巨大的財富效應,激發了中國沿海地區人們向外追求財富的欲望,直接提高了人們對移民收益的預期,有利於華人移民和海外華人社會的發展,為中國走向世界、發展自己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時至今日,鄭和下西洋仍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首先,大力弘揚鄭和精神,“走出去”來發展自己。鄭和下西洋帶來的財富增值效應,激發了人們“走出去”發展的渴望。中國是個人口超級大國,超過了13億人口,其中的勞動力人口達到7.4億,比歐美發達國家的4.3億勞動力還多3.1億人。據有關的資料報道,“中國每年新增勞動力1000萬;中國的下崗和失業人口大約1400萬,進城的農民工壹般保持在1億2千萬。”15今後, 隨著經濟結構調整、城市化進程以及西部大開發的加快,中國與世界經濟的關系不斷深化,未來幾年內將釋放和派生出大量的剩余勞力,從而形成人口遷移的巨大“推力”。事實上,人才流動總是與勞動力、資本的流動相伴隨的。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新移民必將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壹支重要力量。從數量上統計, 中國的移民數量還比較少,人口流動仍屬於正常的範圍之內。我們應當 大力弘揚“鄭和精神”,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繼續放寬出國渠道,讓更多的國人通過合法的渠道走出國門,積極地參與國際競爭,分享到我國的改革開放、加入WTO和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成果。各涉僑、涉外部門也要不失時機地“走出去”,加強與海外的華僑華人聯系,深交老朋友、廣交新朋友,不忘好朋友,使海外華僑華人真正地為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服務,為祖國的統壹大業服務。

其次,鼓勵華僑自願地融入當地社會,積極地參政議政。移民的問題十分復雜,其中居住國因素具有決定性作用。加強海外華僑華人的科技力量、經濟實力和人才資源的有效整合,對加速我國的現代化進程,實現中華民族的重新崛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也是我們爭取海外“僑心”的壹項基礎性工作。隨著人口老齡化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發達國家將加大引進移民力度,通過不斷地調整移民政策,避免外來人口對社會系統造成的沖擊。據有關的資料估計,在今後的20、30年間,如果加上改革開放以來的新移民數量,來自祖國大陸、香港和臺灣的移居發達國家的新移民可能達到2000—3000萬人,在數量上直逼現有的華僑華人規模。如果考慮到再移民,以及兩岸關系可能導致的移民影響,估計發達國家的華僑華人規模還會更大。因此,要密切關註住在國的局勢變化,加強與住在國政府的溝通和友好關系,認真地汲取經驗教訓,鼓勵華僑華人拋棄自我的孤立心態,在當地化的進程中,積極地融入主流社會、 參政議政,努力捍衛自己的正當的合法權益。在華社的傳承與發展上,要盡量地減少磨合期,做到取長補短,互相提攜***同地發展,在居住國與祖(籍)國發揮難以替代的橋梁作用,真正成為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寶貴財富。

第三,實施睦鄰友好政策,為華僑華人的生存和發展服務。鄭和下西洋後,始終堅持睦鄰、善鄰的友好政策,有利於中國人民對東南亞國家的認識和了解,促進了中國與周邊國家的經濟貿易關系,帶去了中國先進的建築文化、陶瓷文化和絲綢文化,推進了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交流,推動了東南亞華僑移民與商業、宗教的***同發展。時至如今,東南亞國家仍留下眾多的鄭和事跡,流傳著許多感人的傳說(法力無邊,萬物聽命),經常舉辦各種盛大的紀念活動,表明鄭和不僅是“中國的”,而且是“世界的”***同敬仰的偉人。東南亞人民把鄭和視為神明,對歷史遺留下來的“三寶廟”、“三寶墩”、“三寶洞”、“三寶井”頂禮膜拜,充分展示了“鄭和精神”已是深入人心。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商品交流和對外交往的迅速增加,中國公民享受到了自由移居他國發展的正當權益,我國海外移民大量增加,移民結構也隨之發生深刻變化。目前,發達國家新移民已占到華僑華人總數的壹半以上,個別國家甚至超過 80% 。如果發達國家的移民政策沒有大的變動,那麽估計在未來的 10 多年內,新移民人數將占到發達國家華僑華人總數的七成以上。 新移民是海外華僑華人的延續,他們的發展壯大,將從根本上改變華僑華人的地位,對我國的安全、富強和發展都有利。因此,我們要繼續貫徹睦鄰、安鄰、富鄰的對外友好政策,促進我國的和平崛起,積極地改善華人移民的生存和發展環境,這對我們增強海外僑界的後續力量,進壹步發揮僑的優勢,更好地促進我國走向世界有重要意義。

第四、發揮海外社團作用,大力弘揚中華優秀文化。中華文化的歷史悠久、根深葉茂,有著很強的黏合性和滲透力,它是聯接海外移民與祖籍國關系的“橋梁”和重要紐帶。近年來,從祖國大陸、臺灣、香港地區赴發達國家的留學生,每年都有十幾、二十萬人,如果加上技術移民的話,每年由中國進入發達國家的留學移民、技術移民及其家屬有數十萬人,已經成為發達國家最主要的移民來源地之壹。新移民尤其學有所成的居留者,他們的政治敏銳,善於交際,社會活動能力比較強,其實力和表現也逐步得到了當地華社和主流社會的肯定。華僑華人社團是團結海外鄉親,凝聚愛國力量,聯系祖國和家鄉的重要紐帶。這年來,隨著事業的不斷發展,不少的海外華人開始關心、參加甚至組建當地的華人社團組織,湧現出壹批有知名度和影響力的社團領袖。在新的歷史時期,海外華僑華人工作將面臨著更多的新情況、新問題,需要深入地研究。我們要鼓勵新移民積極地參加老壹輩組織的各種華人社團,積極融入當地華社,從中發現、培養有代表性的華人“新人”,有意識地支持和引導他們,把他們吸收到國內的各種群團組織中,為他們提供參政議政的舞臺,把他們培養成新壹代的華社領袖,努力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切實引導華社的團結和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