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交際禮儀的價值觀
“文化”是壹個太大的概念,它包羅萬象。事實上,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始終發生在特定的文化氛圍下,文化無處不在。自十九世紀人類學問世以來,關於“文化”的界說,壹直眾說紛紜,無壹定論。美國壹些社會學家,文化人類學家,如奧格本、亨根斯以及維萊等人把“文化”定義為:“文化是復雜體,包括實物、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余社會上習得的能力與習慣。”由此看來,文化的輻射範圍太廣太大,大則宇宙觀、時空觀、人生觀、價值觀,小則壹切社會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思維方式、語言方式等等都屬於文化的範疇。所以要研究中美兩種文化,需從某個角度來著手,本文就從價值觀和交際方式兩個方面來談談中美文化的差異。 再說跨文化交際。跨文化交際即IC(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 )實際上是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在世界範圍內發展起來的壹門學術及應用科學,也稱作“比較文化”(comparative culture)。在壹個層面上,它考察其它國家的政治、經濟和生活方式制度,由文化研究集中體現;另壹層面上,它是應用語言學,力求了解語言和文化的關系。跨文化交際上是壹個廣泛且日益完善的研究領域,是了解人類文化以及它們間是如何相互影響的綜合嘗試。它包括口頭交際和非語言交際。跨文化交際可應用於個人對個人、團體對團體、國家對國家,以避免誤解和消除尷尬。在經濟,政治和文化日益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際顯得尤為重要。由於中美文化的不同,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難免會遭遇尷尬,如何面對這些尷尬是不可忽視的問題。中國文化是東方文化的代表,美國文化是西方現代文化的代表。不同的社會政治制度、不同的人文地理環境、不同的風俗習慣、不同的工業技術發展水平、不同的經濟狀況等諸多因素,造成了中美兩種文化的巨大差異,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些差異。 壹.不同的育兒觀。 英國17世紀哲學家約翰·洛克(John Lock,1632-1704)在談及人類心智成長時將兒童比作壹塊白版(black tablet),他指的是兒童的純真世界如壹塊白版,等待外面的世界在上邊刻劃點染上各種各樣的印跡。世界各地剛剛出生的孩子,除了長相、“長短”、胖瘦不壹外,幾乎沒有太大的差別,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經過“成長的煩惱和快樂”,每壹個人除了具有自己的“個性”外還具有各國的“***性”,也就是說,中國孩子有中國的特點美國孩子有美國的特色,孩子們的這種特色也就是本國人的特色,從他們的身上可以看到人們所持的不同的價值觀,可以解讀本國文化與別國文化的差異。下面就讓我們看壹看中美兩國人不同的育兒觀,從而了解兩種文化的差異。 中國人的價值觀深受封建思想(feudalism)和儒家思想(Confucianism)的影響,男孩女孩壹出生就不平等,兒子“傳種接代、光宗耀祖”,女兒則是“潑出去的水”,這種想象至今在廣大農村仍普遍存在;美國人的價值觀深受基督教(Christianity)思想的影響,早在北美殖民時期,英格蘭的清教徒為了追求自由的生活方式來到美洲,後來北美教堂接受了壹些從英國傳來的科學思想,自由、平等、博愛成為美國人最基本的價值觀。價值觀的不同造就了人們育兒方式的不同,這些不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於生男生女的壓力。 年輕的中國夫婦生孩子會感到壓力,北美的夫婦則不會或很少感到壓力。在以團體家庭為主的社會裏,是否生兒子給中國夫婦造成很大的壓力,而且中國人壹向崇尚“多子多福”,為了“多福”而生的孩子常常因為經濟負擔過重而缺乏必要的教育,結果往往適得其反;美國人崇尚個人自由,誰也無權幹涉別人的私事,生男生女、生幾個孩子是人們的自由,所以美國的夫婦不會感受到外界的壓力。近些年來,單身母親數量增多,美國大約有30%嬰兒的母親是單身母親,而在中國,這個比率幾乎為零。 2.孩子對父母的依賴程度不同。在中國,大多數孩子從壹出生就很少離開過父母,通常,孩子出生後的頭幾年與父母同居壹室壹床,母親外出也要帶著孩子,這種與母親間的親密使孩子在感情上依賴母親;在美國,孩子與父母的距離較遠,孩子壹出生就和父母分開誰,父母外出通常用嬰兒車推著,不與母親身體接觸,孩子被鼓勵著自己走路、自己跌倒自己爬起來,有的父母幹脆把孩子全權托付給保姆,這使得孩子從感情上不依賴於父母。 3.管教孩子的方式不同。處於兩種不同文化的父母管教孩子的方式不外乎怒斥(shouting )、威脅(threatening)、摑(slapping)和打屁股(spanking),在中國,冷落孩子(isolation)是非常有效的管教手段。中國是壹個團體取向的國家,受到團體成員的冷落是特別難受的事情,所以孩子犯了錯,父母不理他、冷落他就是對他最大的懲罰。美國父母也會叫孩子呆在自己的房間裏,但這麽做不是為了使孩子受到隔離而是不給孩子自由,因為“自由”對孩子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另壹方面,中國父母壹般讓大小孩照顧小小孩,孩子們之間發生糾紛時,即使是小小孩惹的禍,也讓大的讓著小的;而在美國,孩子們之間發生糾紛時,父母以誰正確來處理爭端,因為Everyone is born equal.當然,中美兩國人教育孩子也有相同之處,譬如,對孩子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相信貼切的話語能打動孩子的心,相信語言和行動同樣重要。總之,中美人不同的育兒觀反映了兩國不同的文化,人們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教給了他們各自的文化。 二.不同的友誼觀。許多同美國人打過交道的中國人都說美國人表面上挺熱情友好,實際上很自私偽善,很多美國人都曾說過“We should get together for lunch sometime.”但是卻不曾有誰真地被邀請去吃午飯,看來美國人只是愛做表面文章而已;也有人抱怨說美國人雖然熱情友好但是“善變”(fickle),不珍惜友誼,明明不久前是好朋友,再相遇卻形同陌路,冷冷清清,淒淒慘慘。在中國文化裏,友誼是維系兩個人的牢固的持續終生的紐帶,兩個人壹旦建立了友誼,無論何時何地都“海枯石爛不變心”,朋友永遠是朋友,而且為朋友願意兩肋插刀,上刀山下火海也在所不辭,而美國人,“朋友”才兩三天就不認帳了實在讓人氣不過。其實,美國人既不是不友好也不是自私偽善,他們只不過在遵循著自己的文化模式,We should get together for lunch sometime.恰恰是他們表達友好的壹種方式。在美國文化中,人們對友誼的看法與中國人大相徑庭,他們對friend壹詞的使用十分廣泛,壹般的熟人(casual acquaintance)和親密的夥伴(close companion)都稱之為friend,所以他口口聲聲地把妳稱作friend,實際上並沒有把妳當作中國意義上的“朋友”,而且美國人的友誼都是基於***同的興趣,當原來***同從事的活動不復存在時,所謂的友誼也可能隨之淡化甚至消失,當然這並不意味著美國人從來不把人當真朋友看待,他們也很珍視strong life-long friendships,所以聰明的妳大可不必作“祥林嫂”狀四處哭訴。這兩種不同的友誼觀都是由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的,美國是個快速變化的社會,是a country on the wheel, 據研究顯示,每年每五個美國家庭就有壹家遷移,陌生的生存環境裏迫使他們對人熱情、友好、適應性強,他們不斷地結交新朋友同時不斷地忘掉舊朋友,這樣的友誼建立得快,消失得也快;中國人祖祖輩輩紮根在同壹個地方,很少舉家遷移,不幸流落外地的年老了還要“葉落歸根、認祖歸宗”,而美國人只要自己現在“枝繁葉茂”哪管他“根”在何方?中國人的這種生活方式使得他們非常註重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尤其是朋友關系,因為多壹個朋友就多壹條出路,“壹方有難八方支援”,朋友多了人際關系處理好了,生活自然就容易順暢多了。認識到這些不同,同美國人交往就輕松愜意多了,更重要的是要學著以美國人的方式與美國人交朋友,下面的幾點提示也許可以助妳壹臂之力:1. Visit places Americans enjoy: parties, churches, Western restaurants, parks and sports clubs.2. Be willing to take the first step. Don’t wait for them to approach you.3. Use small talks to open the conversation.4. Show an interest in their culture, their country or their job. (Americans like to talk about themselves.)5. Invite them to join you for dinner or just for coffee or tea. Try to set a specific time.6. Don’t expect too much at first. Maybe they’re just being friendly. But maybe they do want to be your good friend. It takes time to tell. 三.勸酒方式的差異。中國人交朋友、與朋友敘舊、增進友誼往往離不開酒,“酒逢知己千杯少”嘛,英美人也不例外,不同的是,中國人與外國人喝的酒品種不壹樣,喝酒的方式不同,勸酒的架式各異。中國人所說的酒可不是英美人通常指的葡萄酒(grape wine)或佐餐酒之類(other kinds of table wine),而是正宗的白酒(alcoholic drinks),具有中國特色的白酒壹般是茅臺,五梁液和二鍋頭,英美國家的烈性酒(hard liquor)是杜松子酒(gin),威士忌(whisky)和白蘭地(brandy品牌有馬爹利,軒尼詩和人頭馬XO),有人曾根據酒的制作過程和味道稱威士忌為“中產階級的紳士風度”,稱白蘭地為“老派男人的貴族風範”。英美人喝這些烈性酒時,不是直接喝而是沖淡了再喝,如將杜松子酒和各種果汁混合調制成雞尾酒,將汽水或冰塊或者幹脆白水摻到威士忌裏,白蘭地則是喝純的,壹口壹口細細品嘗;中國人豪爽,從來不往酒裏摻什麽。也許由於自由的個性使然,英美人隨時隨地都可以喝壹杯,不管有沒有菜肴;中國人的酒和菜是不可分的,而且無酒不成席,所以中國的酒席譯成英語是feast或者banquet,但是中國人的下酒菜沒什麽講究,可以是雞鴨魚肉也可以是壹蹀子酸白菜或壹蹀子花生米或者幹脆是壹蹀子小鹹菜,窮人愛喝富人愛喝女人愛喝男人更愛喝,其樂無窮。中國向來是禮儀之邦,中國人勸酒是出了名的,也可以說是“威震四方”。按照中國人的傳統,在酒場上,東道主傾其全力照應好所有客人的酒,菜,熱情洋溢地勸客人喝酒,客人們也互相敬酒,看誰有辦法勸酒看誰有能耐喝酒,人們開始變得興奮激動起來,於是壹場競賽壹場戰爭開始,此情此景常令英美人膽戰心驚毛發直立,對於動不動就叫嚷“侵犯人權”、崇尚“自由平等博愛”的他們,這種遊戲實在是太殘忍太無人道了。“老外”們不明白,中國人喝酒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為了交流思想增進感情;而熱情好客的中國人也對“老外”的不諳世事而困惑不解,抱怨他們不僅不領情還不熱情,酒場上連壹杯酒都不勸太不夠“哥兒們”了!所以就有人說,中國的飯局是世界上最熱鬧最精彩最有人情味的飯局,而美國人的飯局是世界上最單調最平庸最沒人情味的飯局。不過,慶幸的是,中國人歷經酒場,“作戰經驗豐富”,心中比較有數,比較會控制酒量,鮮有喝過頭的,而英美人每到星期五的晚上,酒吧關門之後,滿大街都是發酒瘋的醉難醉女,十分熱鬧,其樂也融融。近些年來美國人酗酒率和離婚率在世界排行榜上壹直居高不下,白蘭地威士忌杜松子酒功不可沒! 四.對“沈默”的不同態度。有人曾做過這樣壹個實驗:對於同壹樣好東西,中國人和美國人都想要,美國人會直接說出自己的想法(speak out their mind),而中國人寧願用沈默來表達同壹願望。因為在中國文化裏,沈默是金,是壹種美德,適時的沈默會被別人註意到並對此采取措施。而在美國人的眼裏,“沈默”恰恰是說在No,自己的意願不親口說出來別人怎麽會知道?於是人們要求中國人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中國人很惱火:為什麽要讓我們改變而不讓美國人閉嘴?!這個矛盾是難以調和的,因為不同的文化對“沈默”的功能有著不同的詮解和應對方式.有人註意到,壹個法國人和壹個美國人同在超市收款機前排隊,法國人很快就顯得不耐煩,他或惱怒地兩眼望天,或露出疲憊不堪的表情,或挺直了身體拒不開口,或彼此交換同病相憐的眼神,但人們之間是不開口講話的,充其量發幾句牢騷,從不直接和相鄰的人說話;而在美國,情形就大不壹樣了,人們主動與相鄰的人說話,聊壹些無關緊要的事情以打發時間,有時也開開玩笑,他們之間隨意交談就像熟人相見。這不只因為美國人隨和、好相處,更重要的是他們害怕“沈默”,“沈默”會讓他們感到渾身不自在。美國人和中國人交談時有時會感到迷惑不解,他們不明白為為什麽中國人常常保持片刻的沈默,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人會以為中國人聽不懂,於是就擡高音量,重復自己所說的話,中國人也會感到奇怪:我明明在認真地聽且認為他說的有道理,他為什麽還喋喋不休招人煩?不僅如此,有時中國人還會故意延長“沈默”的時間,這時他也許在思索也許是在傳遞某種不可言傳的情感,他認為短暫的“沈默”恰恰是禮貌的體現,中國人崇尚“此時無聲勝有聲”,但美國人卻沈不住氣了,他們試圖變本加厲地喋喋不休,力求“打破堅冰”(break the ice),緩和氣氛,於是就更加地討人煩。所以,中國人很看不起美國人,認為他太“吵”性格太浮躁,是shallow character, 他們的文化是shallow culture,而美國人則認為中國人太“陰”,太喜歡玩“深沈”,難以捉摸,甚至認為中國人不懂禮貌。中國電影裏的壹些鏡頭常常以“沈默”來處理以烘托某種情感,譬如戀人之間無聲的對望與哭泣,此時此刻,任何的言語都是多余的,對於這壹點,美國人就不能了解。如此壹來,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清官難斷! 結束語:以上從四個方面解讀了中美兩國人在價值觀和交際方式上的不同,從中可以看出兩國文化的差異,了解了這些差異,就可以減少或避免在跨文化交際中所產生的偏見和誤解,從而更好地進行交流,增進相互之間的了解和溝通。但是,在這個變化太大的世界上,每個社會的價值觀都在或多或少地發生著變化,而且,世界經濟的全球化正在推動著文化的全球化,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融合是世界文明發展的總趨勢,所以,文化之間的差異將會慢慢地縮小,直到全世界人民成為壹個和睦友好的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