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侖奴,並不是指昆侖山的奴隸,昆侖在古語之中有黑色之意,昆侖奴是泛指黑人。正史之中提及昆侖奴倒是少見,畢竟這個詞匯帶有貶低之意,而民間詞話小說之中常有昆侖奴出現,我記得在聊齋之上看過壹篇關於昆侖奴的短篇。
寫的是兩個昆侖奴被主家買來看門,後來主家賞了他們倆妓女做老婆。妓女生了個白白胖胖的小孩,鄰居挑撥為何小孩長得白而不是黑的,昆侖奴壹氣之下將小孩兒殺了,結果發現骨頭是黑的,懊悔不已。
唐都長安是壹座國際化大都市,各種膚色各種服飾的外國人在大街上走來走去都不會讓人覺得奇怪。當時官宦商人家流行的是昆侖奴,新羅婢。新羅是朝鮮半島的壹個小國,大約那裏的婢女比較美貌,海盜們不斷襲擊新羅就是為了搜羅美女賣給大唐的官宦人家。看來韓國的美女在那個時候就比較受歡迎了。
而昆侖奴實際上是東南亞壹帶的土著,他們大多來自當時東南亞的奴隸市場西貢,而且這種人口買賣壹直延續到了明朝。因為昆侖奴比較強壯而且長相醜兇醜兇的,所以有錢人家會將他們買回來做保安,比如聊齋之中的這戶人家。實際交流下來發現他們性格也比較憨厚耿直又忠心,容易指使,所以也漸漸成為了有錢人家的標配。
唐代傳奇之中有壹個比較有名的昆侖奴磨勒,堪比男版紅娘,而且壹身武藝高強。她幫助癡情男主人竊取了豪門的姬妾,剛剛出場的時候就將小妾傳達給男主人的暗語完全解答出來,可以看出唐朝人心目中昆侖奴不僅僅是做力氣活或者看家護院的苦力,他們也會有聰明精明的壹面。
昆侖奴這個詞匯雖然明顯帶著貶低之意,但是包容萬象的唐朝人對於昆侖奴的態度並非完全是欺辱和看不起的,在很多藝術品的創作之中我們都能看到昆侖奴的身影。在現在留存的昆侖奴陶俑或者壁畫之中,昆侖奴的形象壹般比較憨厚,他們大多頭發卷曲,身著窄袖右衽衣,腳上也不穿鞋子。
比如這張敦化壁畫之中,佛尊、白象和昆侖奴占據了畫面的中心地位。
不僅僅是這幅圖,昆侖奴在敦煌等地的佛教壁畫之上時有出現。大約因為當時許多昆侖奴來自佛教的發源地印度,也因為人們對於昆侖奴的評價本身就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