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友壹詞的來歷,有不同的說法。壹些學者認為,以前沒有收音機、錄相機,愛好者學唱戲,只有買票去劇場觀摩,因此叫票友。還有壹種說法是,清政府禁止旗籍士兵去民間戲院看戲,專設壹種唱太平鼓詞的娛樂場所供士兵消遣,凡旗籍士兵均發給免費入場票壹張。這些人當中出現了壹批業余演唱者,稱為票友。另有壹種說法是清政府為鼓舞清軍鬥誌,在軍營中編寫太平鼓詞,讓八旗子弟軍傳唱,並獎給龍票。人們便稱這些唱鼓詞的八旗子弟為票友。這些人演唱盡義務,無酬勞,後來就把業余唱京劇而無報酬的人也叫做票友了。論者莫衷壹是,但票友系指京劇(兼及不少戲曲劇種)業余演唱者這壹特定含義沒有爭議。有趣的是,中國京劇從她誕生起,就有成批的票友產生。票友熱愛京劇,研究京劇,其認真程度甚至超過了壹些專業演員,壹些票友具有天賦,加上自己的努力,最後成了很有建樹的京劇藝術家,如與譚鑫培齊名的孫菊仙,老生劉鴻聲、言菊朋等。還需指出的是,由票友而成為專業演員,戲曲界稱“下海’。這壹清代就使用的專門術語,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倒成了使用頻率極高的現代語匯,而“下海”的原本含義反倒不為人們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