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初三語文課文解析的答案

初三語文課文解析的答案

1. 初中語文文言文閱讀答題技巧有哪些 解析:1.文言詩文背誦要求做到壹字不漏,壹字不添,壹字不倒,壹字不改;默寫文言詩文語句,不僅要連貫前後語句,默寫時還應壹字不錯。 中考默寫壹般4句詩、2句文,特別註意背誦篇目中的名句。記住並糾正自己以前默寫中的錯別字。 2.古詩理解鑒賞要重點關註各冊教材中以講讀篇目出現的古詩詞曲,要註重古代文化文學常識的積累,特別是教材中的註釋;要對《篇目點擊》中的賞析指導和練習相當了解,對詩句的理解、詩詞主要內容和寫作意圖、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把握準確。3.對壹些名家名篇,還應了解作者的姓名、生活時代和篇名。 4.掌握常見文言實詞的含義和6個虛詞的用法。壹般為古漢語的特殊用法為:壹詞多義、通假、詞類活用、古今異義。 因此對課文中的這類詞要特別重視,必須理解掌握《篇目點擊》中收入的150個實詞和6個虛詞的用法,特別是初中教材中出現的義項。5.在句子翻譯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識。 如省略句,註意把省略的主語賓語加上;如判斷句、倒裝句(賓語前置、狀語後置)、被動句、反問句等。在翻譯時要落實關鍵實詞的含義和虛詞的用法,翻譯句子的語氣句式必須與原句保持壹致。 6.在課外文言文的閱讀上,遇見不會的詞或者壹下沒想起的詞大可不必緊張,聯系上下文,結合故事(文章)的情節,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詞帶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記翻譯不可脫離文章。如果選文下有註釋,壹定要充分利用註釋的提示作用。 7.在課內語段閱讀上要註重選文主要內容的歸納概括,如果在自己復習掌控的範圍內,當然可以憑記憶答題;若自己復習不到位或記憶不清,則要仔細閱讀選文收集處理信息,然後作出合理而簡要的表述。在課外文言文閱讀上,要註意文章蘊含的道理體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征的歸納提煉。 常見考法 從考查形式上看,以單篇閱讀為主,也有的安排文段與文段、文段與詩詞的比較閱讀或鏈接閱讀。選文采取課內和課外相結合的方法。 從近幾年考題看,課內文章入選率較高的有《鄒忌諷齊王納諫》《嶽陽樓記》《醉翁亭記》等名篇。 課標對文言文閱讀提出的要求是:“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中考文言文閱讀材料的選取必須是“淺易”的,對“淺易”的理解應當是:文中多數字詞屬於常見的實詞和虛詞,即使有少數生僻字詞,或選文中出現不常見的典故,也會安排註釋以降低難度,讓考生在初中文言文學習的基礎上,“跳壹跳就能摘到果子”。 題型分析及解題方略: 文言散文的考查,常見的考點與題型不外乎字詞解釋、斷句、語句翻譯、文意歸納、寫法分析、人物與作品評價等內容。 下面就復習和解題方法提幾點建議: 1.準確解釋字詞含義。註意利用註釋,利用平時積累的實詞虛詞知識,利用拓展聯想和關聯組詞,確認字詞在上下文語言環境中的意思。 2.正確、順暢地翻譯句子。翻譯句子,第壹,要內容正確,符合文意;其次,譯出來的句子要表達準確,得體流暢。 3.概括文意。往往通過填空、回答問題的方式,考查對文章層次、景物特點、內容要點(如湖北武漢卷10題:年羹堯善於用兵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請簡要概括。 吉林卷15題: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所記敘的範仲淹讀書時的軼事)、人物性格特征與感情態度、作品意義、閱讀感受等方面的把握程度。這是除了字詞解釋和語句翻譯之外考查頻率最高的點。 解答時務必註意,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善於從細微處著眼,篩選重要信息,歸納概括要點,同時要推敲答案用語的準確性,概括力求要言不煩,不偏不倚,切中要旨。 4.比較閱讀。 這是近幾年較為常見的壹種題型。常用的是兩段材料比較,材料的相關點壹般在於作品的題材、主題、人物、手法、社會意義等方面。 有的以課內散文為主,鏈接課外相關材料(如江蘇常州卷《鄒忌諷齊王納諫》與《成侯鄒忌為齊相》,湖北黃石卷《出師表》與《諸葛亮言家事》);有的兩篇都是寫景的遊記(廣西柳州卷《三峽》與《與朱元思書》);有的是同壹作者寫不同景點的文章(如湖北潛江卷袁宏道的《滿井遊記》與《虎丘記》);有的用相關主題的兩段材料(如山東濱州卷《魚我所欲也》與《晏子諫景公》,福建廈門卷用兩段賞荷的材料)。 比較閱讀只是壹種形式,在兩段或幾段材料之間有壹種互補或互襯的關系,有的從兩段文章的***性方面命題,有的是各自單獨命題,題目互不相幹,材料之間沒有比較,後面壹篇只是前壹篇在內容上或題量上的補充。 考點基本與單篇考查是壹致的。 5.拓展遷移。 為了做到古為今用,學以致用,命題常考查對散文主題與人物思想感情的評價,要求考生聯系實際談談對某些觀點的看法。解答這類題目,要善於從古代史料中讀取人物優秀的思想品質,從事件中讀取寶貴的人文精神,用發展的眼光評價其社會意義,同時也要註意到時代的局限性,恰當地取舍,合理地揚棄。 6.寫法分析。包括語言品味、修辭賞析、結構分析、文章風格闡釋等等。 答題時盡力借助已學過的課文,聯想已做過的訓練題,舉壹反三,由此及彼,尋求答案。誤區提醒例 文言文閱讀(甲)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醉翁亭記》 ①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 2. 中考課內文言文都是什麽題目 中考課內文言文目錄1.孔子語錄 2.魚我所欲也 孟子3.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孟子4.曹劌論戰 左傳5.鄒忌諷齊王納諫 戰國策6.出師表 諸葛亮 7.桃花源記 陶潛8.三峽 酈道元 9.雜說(四) 韓愈10.陋室銘 劉禹錫11.小石潭記 柳宗元12.嶽陽樓記 範仲淹13.醉翁亭記 歐陽修14.愛蓮說 周敦頤15.記承天寺夜遊 蘇軾16.送東陽馬生序(節選) 宋濂中考文言文題目題型 第壹類 文言文字詞 考點分析 考點詳解 壹、文言文實詞 二、文言文虛詞 方法揭秘 壹、聯系語境 二、存疑對照 三、註重積累、找尋規律 附錄壹 常考實詞清單 附錄二 常考虛詞清單第二類 文言文斷句 考點分析 考點詳解 壹、文言文朗讀節奏 二、文言文斷句 方法揭秘 壹、整體感知,自然斷句 二、把握詞義,準確斷句 三、借助語法,合理斷句 附錄 文言文句式第三類 文言文翻譯 考點分析 考點詳解 壹、落實重要實詞 二、把握句式特點 三、領會語句大意 四、關註文句語氣 療法揭秘 壹、文言翻譯的基本要求:信、達、雅 二、文言翻譯的基本方法第四類 文言文內容理解與鑒賞第五類 文言文綜合訓練。 3. 中考課外文言文五篇(附答案) 文言文閱讀精選100題(附答案)(壹)閱讀下列文言文語段,完成1- 5題。 (連雲港) 〔甲〕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妝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節選自諸葛亮《出師表》)〔乙〕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 故五月渡滬,深入不毛,並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偏安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願,而議者謂為非計。 今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節選自諸葛亮《後出師表》)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①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②庶竭駑鈍,攘除奸兇 ③思惟北征,宜先入南 ④今賊適疲於西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壹項是:( ) A.先帝知臣謹慎 B.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C.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願 D.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壹項是( ) A. 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B. 以奉先帝之遺願顧王業不可偏安於蜀都 輟耕之壟上C. 而議者謂為非計 D. 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水落而石出者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4.翻譯下面句子。 ①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② 故五月渡滬,深入不毛,並日而食5.縱觀甲乙兩段內容,簡要概括諸葛亮請求興北伐的三個理由 ① ② ③ (連雲港)答案: 1、①寄:托付 ②攘除:鏟除 ③宜:應該 ④適:正好,正逢 2、D 3.A 4、①這就是用來報答先帝、盡忠陛下的職責。 ②所以五月渡過瀘水,深入到不長莊稼的荒涼地方,兩天才吃壹頓飯。(意思正確即可,關健詞不能譯錯 ) 5、①是自己報答先帝知遇之恩和忠於陛下的職責;②南方叛亂已經平定,武器裝備已經充足;③敵方受到東西方威脅,正處於疲憊之時。 (二)閱讀下面兩段文言文,完成 6-9題。 (海南省課改區題)(甲)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壹湖。 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朝暉夕陰, 氣象萬千。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 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乙) 風煙俱凈,天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自富陽至桐廬,壹百許裏,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水皆縹碧,千丈見底。 遊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6、下列劃線字註音錯誤的壹項是( ) A、浩浩湯湯( tang1 ) B、銜遠山( xian2 ) C、互相軒邈( miao3 ) D、泠泠作響( ling2 )7、、解釋句中劃橫線的詞。 (1)橫無際涯 (2)先天下之憂而憂 (3)猿則百叫無絕 (4)窺谷忘反 8、翻譯句子。 (1)予嘗求古仁人之心。 譯文: 。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譯文: 。 9、在景物描寫方面,甲段主要從視覺角度進行描寫,突出洞庭湖 的景色特點。乙段則從視覺和 角度進行描寫,體現從富陽至桐廬沿途 (用原文作答)的特點。 答案: 6、A7、(1)涯:邊 (2)先:在……之前;把……放在前面 (3)絕:停止 (4)反:通“返”,返回 8、(1)我曾經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2)(有時飛速的)急流比箭還快的,迅速的波浪好像奔騰的馬群。 “予、求、心、奔“等幾個詞落實較好,能將句子意思表達清楚準確,可得滿分。如個別重點詞落實不好,表意不夠清楚、完整,酌情扣分,翻譯的句子與願意相差甚遠,不給分。 9、雄偉 聽覺 “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第壹個空如填“壯闊”“橫無際涯”或“雄偉”的近義詞 為對;第三空只填“奇山異水”或“天下獨絕” 也對。(三)、閱讀《三峽》壹文,完成10——14題:(嶽陽市題)自三峽七百裏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裏,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獻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10.下列加點詞意義解釋有誤的壹項是()A.略無闕處(闕:通“缺”) B.良多趣味(良:實在)C.晴初霜旦(旦:早晨) D.林寒澗肅(肅:嚴肅)11.翻譯: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12文章花了大量筆墨,運用正面描寫的手法直接描繪三峽的景物,而第四段中卻寫到“漁者歌曰”,這是采用的描寫手法,其作用是。13.文中對三峽景物的描寫很有特色。 請從文中再選出兩處景物,仿照例句進行描寫。例:碧綠的潭水,怪異的松。 4. 初中文言文閱讀訓練 初中課外文言文閱讀試題及答案 原文 1.趙襄主學禦 趙襄主學禦於王子期①,俄而與子期逐②,三易馬而三後③.襄主曰:"子之教我禦,術未盡也."對曰:"術已盡,用之則過也.凡禦之所貴,馬體安於車,人心調④於馬,而後可以追速致遠.今君後則欲速臣,先則恐逮於臣.夫誘⑤道爭遠,非先則後也.而先後心皆在於臣,尚何以調於馬 此君之所以⑥後也." 導讀: 王子期教趙襄主學禦,特別指出:"凡禦之所貴,馬體安於車,人心調於馬,而後可以追速致遠."其實我們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貫註,目標明確. 註釋: ①趙襄主:趙襄子.禦:駕車.王子期:古時善於駕車的人.②逐:追趕,這裏指駕車賽馬.③易:更換.後:方位名詞做動詞,落後.④調:諧調.⑤誘:引導.⑥此……所以:這就是……的原因. 精練 壹.解釋加點的詞 1.趙襄主學禦於王子期( ) 2.術未盡也( ) 3.先則恐逮於臣( ) 4.夫誘道爭遠( ) 二.翻譯 1.術已盡,用之則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心調於馬,而後可以追速致遠.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先後心皆在於臣,尚何以調於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妳認為趙襄王落後的原因是什麽 妳贊成王子期的看法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2.老馬識途 管仲,隰朋從於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行山中無水,隰朋曰:"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蟻壤壹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導讀 :自然萬物都有其獨特的個性,人能善於向大自然學習,則萬物可為我所用,為人類造福. 註釋:①管仲,隰(x )朋:皆齊桓公時大臣,幫助桓公成就了霸業.孤竹:古國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歸途.③掘:挖. 精練 壹,解釋加點的詞 1.春往而冬反( ) 2.迷惑失道( ) 3.遂得水( ) 二,翻譯 1.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中故事是成語_____的來歷,現比喻________________. 原文 3.穿井得人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壹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壹人."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壹人."國人道之②,聞之於宋君.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丁氏對曰:"得壹人之使③,非得壹人於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導讀:傳言不可輕信,要實事求是.尤其"以訛傳訛"更要不得. 註釋:①常壹人居外:經常派壹個人在外面.②國人道之:全國人都在說這件事.③得壹人之使:意思是說,家裏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節約壹個勞動力,等於多得到壹個人使用. 精練 壹,解釋加點的詞 1.及其家穿井( ) 2.國人道之( ) 3.不若無聞也( ) 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 1.吾穿井得壹人 ( ) 2.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 )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見之矣! ( ) 三,翻譯 1.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壹人之使,非得壹人於井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訴我們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 原文 4.南轅北轍 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①,告臣曰:"我欲之②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 "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③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禦者④善!"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 導讀 : 成語"南轅北轍"可謂人人皆知,如果行動和目的相反的話,所得結果也只能是背道而馳. 註釋:①持其駕:拿著韁繩,駕著他的車子.②之:動詞,往,到.③ 用:資用,即路費.④禦者:駕車的仆夫. 精練 壹,解釋加點的詞 1.我欲之楚( )2.將奚為北面( )3.吾馬良( )4.此數者愈善( ) 二,翻譯 1.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成語______出自本文,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5.千裏之馬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裏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於君曰:"請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裏馬;馬已死,買其骨五百金,返以報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① 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對曰:"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 天下必以王為能市③馬.馬今至矣!"於是不能期年,千裏之馬至者三. 導讀: "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 "涓人的壹句反問可謂直接點出其舉動的真正用意.而最後"不能期年,千裏之馬至者三",可謂是在意料之中的事. 註釋:①安事死馬:要死馬做什麽 ②捐:白白費掉.③市:買. 精練 壹,解釋加點的詞 1.君遣之( ) 2.而捐五百金( ) 3.於是不能期年( ) 二,辨析下列"以"字的意義 1.有以千金求千裏馬者( ) 2.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 ) 3.而吾以捕蛇獨存( ) 4.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 三,涓人為什麽用五百金買下馬的骨頭 (用文中的話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翻譯 1.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於是不能期年,千裏之馬至者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求5篇文言文閱讀,含有原文、閱讀題目、閱讀答案和註釋 壹晏子之禦晏子為齊相,出。 其禦①之妻從門間而窺。其夫為相禦,擁大蓋,策駟馬②,意氣揚揚,甚自得也。 既而歸,其妻請去③。夫問其故。 妻曰:“晏子長不滿六尺,身相④齊國,名顯諸侯。今者妾觀其出,誌念⑤深矣,常有以自下⑥者。 今子長八尺,乃為人仆禦。然子之意,自以為足。 妾是以求去也。”其後夫自損抑⑦。 晏子怪而問之,禦以實對⑧。晏子薦以為大夫。 註釋:①禦:馬夫。 ②駟馬:四匹馬拉的車。 ③去:離開,這裏指離婚。 ④相:擔任國相。 ⑤誌念:誌向和思考的東西。⑥自下:謙虛。 ⑦自損抑:克制自己,保持謙卑。⑧對:回答。 [譯文]:晏子擔任齊國之相時,有壹天出去。車夫的妻子,從門縫裏偷看她丈夫。 她丈夫替國相駕車,坐在傘下,用鞭子抽打著車前的四匹馬,趾高氣昂,很是神采氣昂。車夫回來後,他妻子要求離婚,車夫問她是什麽原因,妻子說:“晏子身高不滿六尺,身為齊相,名聞各國。 今天,我看他出門,智謀深遠,態度謙虛。現在看看妳,身高八尺,卻做人家的車夫,可是看妳的樣子,好像還覺得很滿足,我因此要求離婚。” 從此之後,她丈夫處處收斂,謙卑多了。晏子覺得奇怪,就問他怎麽回事,車夫據實相告,晏子就推薦他做了大夫。 1.解釋下列短語。(1)意氣揚揚: (2)名顯諸侯: 2.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兩個句子的意思。 今者妾觀其出,誌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3.選出理解和分析有誤的壹項。 ( ) A.本文是寓言,簡短精練,含義深刻,含蓄地表明觀點、說明道理,說服力強。B.本文非常細膩地敘述了壹個故事,雖鮮明生動,但讀者難以把握作者的真實意圖。 用這樣的手法推薦國家大臣,似乎也不夠慎重。4.晏子是古代名相,結合文段,用自己的話說說他選用人才的標準是什麽。 答案:1.(1)趾高氣揚,得意洋洋,手舞足蹈,得意忘形等;(2)在諸侯各國都有很大的名聲。2.今天我看他出門,雖然誌向遠大,深謀遠慮,卻總是顯出自己很謙虛的樣子。 3.B4.晏子的標準是:有了缺點能虛心接受意見,並及時加以改正。二子魚論戰宋公及楚人戰與泓(①)。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濟(③)。司馬(④)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 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既陳(⑤)而後擊之,宋師敗績。 (節選自《》)註釋(1)泓:泓水 (2)既:盡,完了 (3)濟:渡過 (4)司馬:統帥軍隊的最高長官,這裏指子魚。 (5)陳:同“陣”,擺好陣勢。 [譯文]:宋襄公領兵和楚軍在泓水地方交戰。宋軍已經排好隊列,楚軍還未全部渡河。 子魚說:“他們人多,我們人少,趁他們尚未全部渡河,請下令攻擊他們。”襄公說:“不行。” 楚軍全部渡河,尚未排好隊列,子魚又將上述意見報告襄公。襄公說:“還不行。” 等到楚軍排好了陣勢,然後才攻擊他們,結果,宋軍大敗。1.解釋加點詞的意思。 宋人既成列( )2.翻譯下面的句子。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 3.用原文語句答題。(3分)文中“宋師敗績”是因為宋公錯失了發動進攻的時機:(1) , ;(2) 。 答案:1.隊列2.對方人多而我們人少,趁著他們還沒有完全渡過泓水,請(您)下令進攻他們。3(1)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如答後半句也可);(2)既濟而未成列三孔子見齊景公孔子見齊景公,景公致廩丘①以為養②。 孔子辭不受,入謂弟子曰:“吾聞君子當功以受祿。今說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賜之廩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 令弟子趣駕,辭而行。(節選自《呂氏春秋》)註:①廩丘:地名。 ②養:供養之地。③未之行:沒有采納我的主張。 ④丘:孔子,名丘。[譯文]:孔子拜見齊景公,景公贈予廩丘邑,以此作為孔子供養之地。 孔子拒絕不接受贈地,回到住處,對弟子說:“我只聽說,君子應當有功勞而受祿。時下我遊說景公,景公並沒有按我的勸導行事,卻賜給我廩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 於是令弟子駕車,辭別景公離去。1.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1)孔子辭不受 辭:(2)今說景公 說:2.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是亦不可以已乎?3.孔子為什麽不肯接受景公賜給他的供養之地呢? 答案:1.(1)推辭,拒絕 (2)遊說,說服2.這種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嗎? 3.孔子認為自己沒有功勞,沒有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沒有資格受供養之地。 四[甲]: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嘗趨百裏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壹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乙]:人之為學,不日進則日退。獨學無友,則孤陋①而難成。 久處壹方,則習染而不自覺。不幸而在窮僻之域,無車馬之資②,猶當博學審③問,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幾⑤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戶,又不讀書,則是面墻之士,雖有子羔、原憲⑥之賢,終無濟於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夫以孔子之聖,猶須好學,今人可不勉⑥乎?(節選自顧炎武《與友人書》)[註解]①[孤陋]片面、淺陋。②[資]盤纏。 ③[審]詳細。④[。 6. 2010上海中考語文題第四大題課外文言文(四)閱讀下文,完成第 應該是B 我覺得依據:語文翻譯中,大家的矛盾都在“再”字上面,經查閱《簡明古漢語詞典》再有如下意思:1數詞,兩次.2數詞,第二次.3副詞,重復.4副詞,更加.沒有“多次”這樣的意思.古漢語詞典中,特別註明了壹條:註在古代漢語中,“三年再會”是說“三年裏會見兩次”,而不是“三年之後再會見.”我們在這道選擇題中,“再抄錄”和古漢語詞典中“三年再會”是相同的意思,就是兩次抄錄.大家不能只看後文“五易其稿”.請註意:“再為謄錄”前壹句中,“卷二稿再為鼠嚙”中,再也應該解釋成“兩次”被老鼠咬洞.“五易其稿”與幾次被咬洞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