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論經濟、社會和環境資源的協調發展

論經濟、社會和環境資源的協調發展

淺析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

李勝芬1,劉飛2

(1.燕山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河北秦皇島066004;2.天津師範大學地理系,天津300074)

本文首先回顧了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發展的理論,提出了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內涵:壹方面,要

在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範圍內發展社會經濟,追求社會經濟發展的最大化。另壹方面,環境承載力是動態的,取決於社會經濟。

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這兩個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制約。在此基礎上,詳細論述了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

內容,並從社會經濟發展、資源環境管理等方面進行了闡述。,論述了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政策調控。

國民經濟體系,深化資源環境管理,實現區域壹體化,確保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

關鍵詞:資源與環境;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環境承載力

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目標是實現人類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其中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是實現這壹目標的關鍵。因此,了解和掌握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1協調發展機制

“經濟增長決定論”過分強調經濟增長的“決定性”作用,只承認資源環境對經濟發展的承載作用,卻忽視了其對經濟發展的負反饋作用,導致資源環境掠奪式開發中出現嚴重的環境問題;“零增長論”認為,經濟增長和技術進步使資源日益枯竭,環境汙染日益嚴重,最終將危及人類生存,而避免災難或毀滅的根本途徑在於經濟的“零增長”,即人口和國民生產總值必須停止增長[1]。“零增長論”相對於忽視環境影響、把自然作為單純的獲取對象的經濟發展是壹種進步,但它走向了另壹個極端——把自然作為單純的保護對象。因此,“經濟增長決定論”和“零增長論”人為地割裂了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的內在聯系,並沒有真正促進人類的發展。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是人類社會大系統中對立統壹的兩個矛盾體,相互制約,相互促進。壹方面,資源環境系統的物流和能流是社會經濟系統物流和能流的來源,社會經濟系統是資源環境系統物流和能流持續流動的保障。換句話說,社會經濟的發展是以資源和環境的開發利用為基礎的,而資源的開發、汙染的治理和良好生態環境的保持都需要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技術和資金支持。另壹方面,社會經濟系統的發展會消耗資源,給環境帶來不利影響,破壞資源-環境系統的平衡,資源-環境系統的失衡會削弱社會經濟系統的發展。資源環境有壹定的承載能力,社會經濟發展必須在其承載能力之內。如果超過這個閾值,資源將被觸發。

短缺和環境惡化。這種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的耦合必然要求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因此,要真正促進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必須遵循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的耦合規律。在資源環境承載力的閾值內,合理配置各種資源,最大限度地提高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承載能力,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與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的協調,不斷完善人類社會大系統的秩序,達到最和諧、最優化和整體效益最大化。

2協調發展的內涵

2.1社會經濟發展要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閾值之內。資源環境承載力是指在不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產生不利變化的情況下,資源環境的某種狀態和結構所能承受的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規模、強度和速度的極限[2]。人口的增加、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城市規模的擴大,都要遵循資源環境條件的約束,使人類活動對資源環境的負面影響控制在資源環境承載力的閾值之內。具體包括三個相輔相成的方面:(1)人類利用可再生資源的速度不能超過其可再生能力。(2)人類使用不可再生資源的速度並沒有超過其可再生替代品被開發出來的速度。(3)人類活動產生的汙染物排放速度和數量不得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

2.2在可持續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發展社會經濟,社會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環境容量的保護。

可再生資源的可持續供給,不可再生資源的集約利用,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都要靠科技。從理論上講,要素投入的增加是有限的,而技術進步是無限的,技術進步可以使等量的資源投入和產出更多[3]。因此,應加強科技創新,充分利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閾值內,爭取社會經濟的最大發展。具體包括:(1)切實實施“科教興國”戰略。(2)積極開展產學研聯合與合作,建立和完善多層次、多形式的科技開發機構,推動全社會創新。(3)不斷提高技術改造投資比重,努力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改造傳統產業,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可持續利用。

2.3依靠社會經濟發展提高資源環境承載能力。

資源環境承載力是動態的,不斷變化的。要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和最大化發展,必須不斷認識資源環境對發展的支撐和約束規律,突破原有的資源環境承載力,在發展社會經濟的同時,采取壹定的措施提高資源環境系統對社會經濟系統發展的承載力。包括三個方面:(1)可再生資源承載力是其可再生能力的極限。通過投入必要量的活勞動和物化勞動對生物資源進行人工增殖,可以增加可再生資源的年更新總量,提高其承載能力。

(2)不可再生礦產資源是在長期的生物地球循環中形成的,其承載能力由儲量決定。在加大勘探力度、發現新資源的基礎上,不斷突破資源品位極限,擴大開發廣度,加強綜合利用和深加工能力,使同樣的資源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最大作用;同時,不斷開發替代的可再生資源。

(3)不斷采用新的技術和手段,減少人類社會經濟活動造成的汙染物排放,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運用先進的環保技術和科學管理手段,增強環境凈化能力,發展環保產業,提高環境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承載能力。

3.協調發展的政策控制

實現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不僅要從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系統內部入手,還要進行必要的政策調控,協調兩個系統之間的互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保證其機制的良性運行,如圖1所示。

3.1建立資源節約型國民經濟體系

我國現行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與國際通行的SNA模式接軌,未納入自然資源環境耗竭成本的核算,制約了資源環境的合理配置,加劇了資源浪費和環境汙染。要改革現行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用“綠色GNP”取代傳統的GNP,確保環境成本和資源內部化到用戶,督促用戶以可持續的方式使用資源和環境財產。建立資源節約型國民經濟體系主要包括:

(1)設計綠色GNP和綠色GNP核算指標,使相關統計指標和市場價格能夠準確反映經濟活動引起的資源環境變化。

(2)在人口方面,完善人口政策,提高人口素質,轉變生產和消費觀念。

(3)在產業結構方面,鼓勵發展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加大科技投入,不斷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產業結構的改善和升級。

(4)大力發展資源和環保產業,加強資源的保護和再生以及環境的治理和修復。

3.2以經濟手段為主,深化資源和環境管理。

對於資源環境的管理,無論是市場手段還是政府措施,在資源環境配置上都各有優勢和局限性,存在市場和政府的雙重“失靈”。只有市場與政府有機結合,市場起基礎性作用,政府起主導作用,二者相輔相成,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各自的“失靈”,達到理想的配置效果。

(1)建立有效的資源環境產權制度。在資源環境管理中,應加強資源環境的立法和執法,以環境稅、補貼、押金退還制度、人為市場法等經濟手段為主,輔以行政和法律手段,對資源環境的配置進行最恰當的幹預,以彌補“市場失靈”造成的損失[5]。

(2)改變環保投資的管理模式,從重視環保投資的數量轉向同時重視環保投資的質量;從重視運用行政手段到運用經濟手段[6]。環保產業要求高科技,但技術開發有風險,壹般投資者對其熱情不高。因此,在政府直接投資環保產業的同時,財政進入政策應通過強有力的稅收、信貸和價格杠桿調控各種投資行為,鼓勵投資者投資環保產業。

(3)大力推行ISO14000系列標準。罕O14000是由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制定並不斷完善的“環境管理”國際標準。它強調加強環境管理,防止汙染,不斷改善環境行為,減少資源浪費,其最終目標是促進可持續發展。它的運行可以使環境管理更加科學和規範,進壹步節約資源,降低物耗和汙染,充分發揮資源環境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

3.3區域壹體化

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最終目標必須是壹定的區域。由於當前社會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管理分屬不同部門,在具體操作中很難協調二者之間的關系。要改革政府管理體制,打破壹個行業、壹個城市、壹個地方的局限,針對不同地區制定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管理的協調政策。

(1)成立國家資源與社會經濟協調政策委員會,對全國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問題進行科學決策。

(2)根據區域資源環境特點,在全國範圍內劃分若幹區域,成立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管理委員會,進行區域管理。

(3)建立協調管理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的地方組織,運用強有力的行政、經濟和法律手段,在合理保護和利用資源、環境的基礎上,促進社會經濟的最大發展,真正實現社會經濟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目標。

參考資料:

蔡寧。國外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理論研究[J].環境科學進展,1998(2):66-72。

[2]崔。環境承載力的初步研究[J].中國的人口?資源與環境,1995(1):76-80。

[3]胡浩。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與實踐[M]。Xi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342-375。

[4]王晉南。環境經濟學-理論、方法與政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0-242。

[5]王政。區域管理與發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195-199。

[6]馬秀燕,吳,,。可持續發展戰略視角下的環保投資管理模式[J].金融問題研究,2000(4):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