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付的拼音和部首

付的拼音和部首

付的拼音:fù,部首:亻。相關內容如下:

壹、釋義:

付,漢語壹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西周金文。“付”的基本義是給予、交付,也可以表示給錢,如付款、付賬。另外還可用作單位量詞用,充當“副”的通假字,此義現代漢語少用。

二、古時字:

會意字。“付”在金文中,左邊是壹個人形,右邊是人的壹只手的樣子(“又”)。也有壹些金文在“又”字下增添壹點,寫作“寸”。戰國文字或承之圖1的金文。隸書、楷書沿之而定型。

“付”字是由手拿著物對著人來會意的,本義當交付、給予講。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說:“付,與也。”“與”就是“交給”“給與”的意思。用錢買東西時,是把錢交付給賣東西的人,因此延伸出給錢、支付之意。

不僅僅是確定的事物能交給別人,事情也能交給別人做,所以“付”也延伸成托付。還延伸成對人對事采取方法措施,即對付。

三、康熙字典:

子集中人部 付;康熙筆畫:5;部外筆畫:3。

《唐韻》《集韻》《韻會》並方遇切。音傅。畀也,授也。《孔叢子·記義篇》:孔子曰:若茍付可付。則己不勞,而賢才不失矣。

又《集韻》符遇切。同祔。祭名。《周禮·春官》:大祝,言甸人讀禱付練祥掌國事。註:付當為祔。

《說文》從寸持物對人。徐鉉曰:寸,手也。亦作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