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都口是青海東部通往甘肅河西走廊的壹條最為便捷的重要地段,在中國歷代軍事、商貿、民族交流等方面發揮過重要的作用。扁都口不僅僅是壹個關口,舊稱“大鬥拔谷”指的是壹條險要狹長的山谷,是古時關隴及河湟地區進入河西走廊,通往西域的重要通道。扁都口峽谷險隘深邃,谷長將近公裏,時寬時窄,險要無比。清代郝道遵在《大鬥拔谷》中寫道:“扁都隘口氣蕭蕭,魚貫行來溪嶂深。喑叱段公風烈烈,淒迷隋帝雨淋淋。巢車好上龍山望,毳莫休教鹿塢侵。艷說凱歌勞衛國,皇華搖曳碧雲岑。”道出了扁都口的人文 歷史 和自然風光。
漢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張騫由長安出發,經隴西過黃河,沿祁連山南麓西行,出扁都口進入河西走廊。之後,這條古道留下了帝王大汗、戍邊將士、商賈駝隊、使節高僧以及文人墨客的身影。
最為聲勢浩大的是隋大業五年(公元609年),隋煬帝率文武百官,嬪妃侍從經扁都口北上,抵河西走廊張掖郡,在焉支山受謁諸國,召開萬國博覽會。隋朝建國之後,河西走廊北面有突厥、南面有吐谷渾襲擾。雄才偉略的隋煬帝為了展示大隋國力,進壹步拓通絲綢之路,把平定突厥、吐谷渾,收復西域諸國、擴展疆域成為當時的首要任務。隋煬帝派吏部侍郎裴矩前來張掖和西域諸國使者洽談,了解西域諸國的國俗、山川、險易,並且撰寫成《西域圖記》。裴矩進言:“胡中多諸寶物,吐谷渾易可並吞”,並獻上《西域圖記》。
隋大業五年(公元609年),隋煬帝親率百官、宮妃及各路大軍十萬余人,從長安出發,出臨津關(今甘肅永靖),渡黃河,沿著湟中道進入了青海境內。在今民和、樂都壹帶“陳兵講武”,在化隆北部拔延山“圍獵兩千裏”,之後隋軍經西寧順著浩門川(今大通河)而上,面對地處大通與門源兩縣交界處的達阪山(月星嶺,埡口海拔高達3940米)。由於山勢陡峭,高聳入雲,隋煬帝的大軍沒有直接翻越達阪山,而是順著大通河壹路北上進入門源境內,在覆袁川(今門源西永安灘壹帶)擊敗吐谷渾,迫使吐谷渾歸順隋朝。這壹次聲勢浩大的西征,成就了絲綢之路寧(西寧)張(張掖)古道的暢通。
為了展示大隋國威、軍威,臣服四方,隋煬帝大肆宣揚威儀,西巡的隨軍“行宮”由“六合城”、“六合殿”、“千人帳”組成。“六合城”用作寢宮,方壹百二十步、高4丈2尺(相當於現在長100米、寬32米、高6層的兩幢樓房),可容納侍衛600人,而且車載輪運,裝卸方便;“六合殿”用作“觀風行殿”(觀風問俗,接見賓客),裝飾有車簾幕布,設置預警暗器,裝車鈴馬輪,分合兩用十分方便,可容納侍臣及三衛仗數百人;“千人帳”可容納千人,用來議事慶典、大宴群臣。
隋煬帝西巡張掖,乘坐龍鳳輦東行到焉支山下,“萬國博覽會”由此展開。當時參加盛會的有突厥、新羅、靺鞨、畢大辭、訶咄、傳越、烏那曷、波臘、吐火羅、俱慮建、忽論、訶多、沛汗、龜茲、疏勒、於闐、安國、曹國、何國、穆國、畢、衣密、失範延、伽折、契丹等國。《資治通鑒》載:“其蠻夷陪列者,二十余國。其時會場氣勢恢宏,歡聲雷動,西域諸國商賈雲集。西域諸國王公使臣,佩金玉,飾錦繡,在道旁拜謁迎接隋煬帝。隋煬帝下令凡衣服車馬不鮮艷的,不準入場。
隋煬帝還設下國宴,宴請諸國首領,27國使者及群臣陪侍左右,氣勢非凡。千人帳中,皇家儀仗隊奏響九部國樂,大型表演節目競先演出。隋煬帝親臨“觀風行殿”,盛陳文物珍寶、絲綢錦繡,任憑西域諸王及使者盡情賞玩,以顯隋朝文明昌盛。焉支山下如此盛大的會議持續了6天,西域27國的使臣紛紛向隋煬帝獻上貢品,煬帝非常高興,當即頒詔下旨宣布設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
雖然隋煬帝作風殘暴,但他開鑿京杭大運河、西巡焉支山召開萬國大會、收復西域等這些偉大的功績也是不可抹殺。隋煬帝召開萬國博覽會安定西部邊陲,彰顯大隋的強盛和威儀,開通了絲路,進壹步繁榮了經濟。
今天,我們從青海省會西寧出發,翻越達阪山,橫穿祁連山腹地,天塹早已變通途,大動脈國道227線蜿蜒曲折於祁連山中。達阪山隧道也已貫通,3792.75米的海拔高度位居亞洲第壹,世界第二公路隧道之列。沿寧張公路向北,越過浩門大橋,經門源青石嘴,翻越景陽嶺,便進入了祁連大草原。過峨堡,即可到達明樂、張掖。
站在河西走廊,極目遠眺,祁連山白雪皚皚,焉支山郁郁蔥蔥,悠悠思緒滾滾而來。早在夏商時期,羌人(西戎)就在這壹帶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自漢唐以來,壹直是匈奴、突厥、回紇、吐谷渾、吐蕃等民族相互聯系和出入甘青之間的重要通道。早在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3年),驃騎將軍霍去病率精兵出隴西,過浩門,經大鬥拔谷(扁都口)進入河西走廊,深入匈奴駐地千余裏,大敗渾邪王、休屠王,河西從此歸入漢朝版圖。東晉時期,高僧法顯立誌要去天竺國(印度)求法,晉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由靖遠經蘭州、樂都、大通、門源,從扁都口穿越祁連山,到達張掖,沿河西走廊前往西域,至天竺後從海路回國。隋大業五年(公元609年)三月,隋煬帝西征吐谷渾,出扁都口,在焉支山下召開“萬國博覽會”;唐天寶六年(公元747年),唐朝大將哥舒翰任大鬥軍副使鎮守大鬥拔谷,因戰功卓著擢升為右武衛員外將軍,充隴右節度副使,創建“神成軍”,修建“龍應城”,駐防甘青壹帶。《舊唐書?哥舒翰傳》記載:“(王)忠嗣以(哥舒翰)為大鬥軍副使。”大鬥軍扼守扁都口,時有詩雲:“北鬥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從此以後,吐蕃人再不敢東侵,也阻止了吐蕃對河西走廊的進犯。宋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蒙古大軍通過扁都口,穿越祁連山,攻占青海北部地區。明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部將賀錦攻占甘州以後,率大軍經扁都口穿越祁連山,進軍攻占了西寧。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在扁都口設察漢俄博營,並樹立界碑。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增兵500名於大馬營,在這裏扼守。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法國人竇脫勒依深入這裏,現場勘測,繪制地圖。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馬步芳由這裏出山,與馬仲英部激戰於三堡之南,馬仲英敗走新疆。1949年9月中旬,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壹野戰軍壹部也是經過扁都口,壹夜疾馳,似神兵天降壹般突然出現在民樂縣炒面莊的國民黨守軍面前,壹舉解放了民樂後挺進張掖。在這條古道上,還走過李白、王維、高適、岑參和王昌齡等眾多的文人墨客。
扁都口 歷史 文化積澱厚重,見證了歷代帝王開疆拓土的戰火狼煙,王朝興衰更叠的 歷史 變遷。扁都口,壹條充滿了憂傷和感嘆,道不盡滄桑變遷,說不完傳奇色彩的古老通道。山谷裏曾經回蕩著馬幫駝隊悠長的鈴聲,崖壁上鐫刻著鐵騎步履征戰的身影,不知有多少 歷史 故事在這裏上演。往事越千年,所有的故事在時光的流逝裏任風激蕩,在 歷史 的隧道中逐漸沈澱。 歷史 的車輪滾滾向前,如今的227國道穿峽而過,扁都口仍發揮著連通甘青兩地的重要作用。扁都口,曾經的兵家必爭之地,現在的 旅遊 勝地,商貿往來之地,正盛開金燦燦的油菜花,以嶄新的面貌迎接著世人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