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陶淵明的理念和現在中國都市生活關是否相容?寫壹篇文章,2500字-3000字左右!

陶淵明的理念和現在中國都市生活關是否相容?寫壹篇文章,2500字-3000字左右!

我們如果把積極的人生觀念和消極的人生觀念適度地配合起來,我們便能得到壹種和諧的中庸哲學,介於動作和靜止之間,介於塵世的徒然匆忙和完全逃避現實人生之間;世界上所有的壹切哲學中,這壹種可說是人類生活上最健全最完美的理想了。還有壹種結果更加重要,就是這兩種不同觀念相混合後,和諧的人格也隨之產生;這種和諧的人格也就是那壹切文化和教育所欲達到的目的,我們即從這種和諧的人格中看見人生的歡樂和愛好。這是值得加以註意的。

要描寫這種愛好人生的性質是極困難的;如用譬喻,或敘述壹位愛好人生者的真事實物,那就比較容易。在這裏,陶淵明這位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和中國文化上最和諧的產物,不期然而然地浮上我的心頭。陶淵明也是整個中國文學傳統上最和諧最完美的人物,我想沒有壹個中國人會反對我的話吧。他沒有做過大官,很少權力,也沒有什麽勛績,除了本薄薄的詩集和三四篇零星的散文外,在文學遺產上也不曾留下什麽了不得的著作。但至今還是照徹古今的炬火,在那些較渺小的詩人和作家心目中,他永遠是最高人格的象征。他的生活和風格是簡樸的,令人自然敬畏,會使那些較聰明與熟識的人自慚形穢。他是今日真正愛好人生者的模範,因為他心中雖有反抗塵世的欲望,但並不淪於徹底逃避人世,而反使他和七情生活洽調起來。文學的浪漫主義,和道家閑散生活的崇尚以及對儒家教義的反抗,在那時的中國已活動了兩百多年,這種種和前世紀的儒家哲學配合起來,就產生了這麽壹種和諧的人格。以陶淵明為例,我們看見積極人生觀已經喪失了愚蠢的自滿心,玩世哲學已經喪失了尖銳的叛逆性,在梭羅身上還可找出這種特質——這是壹個不成熟的標誌,而人類的智慧第壹次在寬容和嘲弄的精神中達到成熟的時期。

在我看來,陶淵明代表壹種中國文化的奇怪特質,即壹種耽於肉欲和靈的妄尊的奇怪混合,是壹種不流於制欲的精神生活和耽於肉欲的物質生活的奇怪混合;在這奇怪混合中,七情和心靈始終是和諧的。所謂理想的哲學家即是壹個能領會女人的嫵媚而不流於粗鄙,能愛好人生而不過度,能夠察覺到塵世間成功和失敗的空虛,能夠生活於超越人生和脫離人生的境地,而不仇視人生的人。陶淵明的心靈已經發展到真正和諧的境地,所以我們看不見他內心有壹絲壹毫的沖突,因之,他的生活也像他的詩壹般那麽自然而沖和。

陶淵明生於第四世紀的末葉,是壹位著名學者兼貴官的曾孫。這位學者在家無事,常於早上搬運壹百支甓到齋外,至薄暮又搬運回齋內。陶淵明幼時,因家貧親老,任為州祭酒,但不久即辭了官職去過他的耕種生活,因此得了壹種疾病。有壹天,他對親朋說:"聊欲弦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有壹個朋友聽了這句話,便薦他去做彭澤令。他因為喜歡喝酒,所以命令縣裏都種秣谷,可是他的妻子不以為善,固請種粳,才使壹頃五十畝種秣,五十畝種粳。後因郡裏的督郵將到,縣吏說他應該束帶相見,陶淵明嘆曰:"吾不能為五鬥米折腰。"於是官也不願做了,寫了《歸去來辭》這首名賦。此後,他就過著農夫的生活,好幾次有人請他做官,他壹概拒絕。他家裏本窮,故和窮人壹起生活,在給他兒子的壹封信裏,曾慨嘆他們的衣服襤褸,做著賤工。有壹次他送壹個農家的孩子到他的兒子那裏去,幫做挑水取柴等事,在給他兒子的信裏說:"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他惟壹的弱點就是喜歡喝酒。他平常過著孤獨的生活,很少和賓客接觸,可是壹看見酒,縱使他不認識主人,也會坐下來和大家壹起喝酒。有時他做主人的時候,在席上喝酒先醉,便對客人說:"我醉欲眠卿且去。"他有壹張無弦的琴,這種古代的樂器,只能在心情很平靜的時候,慢慢地彈起來才有意思。他和朋友喝酒時,或是有興致想玩玩音樂時,便撫撫這張無弦的琴。他說:"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

他心地謙遜,生活簡樸,且極自負,交友尤慎。判史王弘很欽仰他,想和他交朋友,可是無從謀面。他曾很自然地說:"我性不狎世,因疾守用,幸非潔誌慕聲。"王弘只好和壹個朋友用計騙他,由這個朋友去邀他喝酒,走到半路停下來,在壹個涼亭裏歇腳,那朋友便把酒拿出來。陶淵明真的欣欣然就坐下來喝酒,那時王弘早已隱身在附近的地方,這時候便走出來和他相見。他非常高興,於是歡宴終日,連朋友的地方也忘記去了。王弘見陶淵明無履,就叫他的左右為他造履。當請他量履的時候,陶淵明便把腳伸出來。此後,凡是王弘要和他見面時,總是在林澤間等候他。有壹次,他的朋友們在煮酒,就把他頭戴的葛巾來漉酒,用過了還他,他又把葛巾戴在頭上了。

他那時的住處,位於廬山之麓,當時廬山有壹個聞名的禪宗,叫做白蓮社,是由壹位大學者所主持。這位學者想邀他入社。有壹天便請他赴宴,請他加入。他提出的條件是在席上可以喝酒。本來這種行為是違犯佛門的戒條的,可是主人卻答應他。當他正要簽名入社時,卻又"攢眉而去"。另外壹個大詩人謝靈運很想加入這個白蓮杜,可是不得其門而入。後來那位方丈想跟陶淵明做個朋友,所以他便請了另壹位道人和他壹起喝酒。他們三個人,那個方丈代表佛教,陶淵明代表儒教,那個朋友代表道家。那位方丈曾立誓說終生不再走過某壹座橋,可是有壹天,當他和他的朋友送陶淵明回家時,他們談得非常高興,大家都不知不覺地走過了那橋。當三人明白過來時,不禁大笑。這三位大笑的老人,後來便成為中國繪畫上常用的題材,這個故事象征著三位無憂無慮的智者的歡樂,象征著三個宗教的代表人物在幽默感中團結壹致的歡樂。

他就是這樣地過他的壹生,做壹個無憂無慮的、心地坦白的、謙遜簡樸的鄉間詩人,壹個智慧而快樂的老人。在他那本關於喝酒和田園生活的小詩集,三四篇偶然沖動而寫出來的文章,壹封給他兒子的信,三篇祭文(壹篇是自祭文),和遺留給子孫的壹些話裏,我們看出壹種造成那和諧生活的情感和天才;這種和諧的生活已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沒有壹個人能比他更卓越。他在《歸去來辭》那首賦裏所表現的就是這種愛好人生的情感。這篇名作是在公元四○五年十壹月,就是在決定辭去那縣令的時候寫的。

聯系到今天,他的理念仍是繁華都市中,人們心心念念的。

美國人是聞名的偉大的勞碌者,中國人是聞名的偉大的悠閑者。因為相反者必是互相欽佩的,所以我想美國勞碌者之欽佩中國悠閑者,是跟中國悠閑者之欽佩美國勞碌者壹樣的。這就是所謂民族性格上的優點。我不曉得將來東西文明是否會溝通起來,可是在事實上,現在的東西文明已經聯系起來了。如將來交通更進步,現代的文明更能遠布時,它們間的關系將更加密切。現在至少我們可以這樣說,機械的文明中國不反對,目前的問題是怎樣把這二種文化加以融合——即中國古代的物質文明——使它們成為壹種普遍可行的人生哲學。至於東方哲學能否侵入西洋生活中去的這壹個問題,無人敢去預言。

機械的文明終於使我們很快地趨近於悠閑的時代,環境也將使我們必須少做工作而多過遊玩的生活。這雖然是環境問題,當人類覺得有很多的閑暇工夫時,他不得不去想出壹些消磨空閑的聰明方法。這種空閑是飛快進步的結果,不管他願意不願意,他必須接受。壹個人終不能預測下壹代的事物。三十年後的生活怎樣,只有大膽的人們才敢去擬想。對於這世界不斷的進步,人類總有壹天會感到厭倦,而去清查他對於物質方面的成就。當物質環境漸漸改善了,疾病滅絕了,窮困減少了,人壽延長了,食物加多了,到那時候,人類絕不會像現在壹樣的匆忙。而且我相信這種環境或者會產生壹種較懶惰的性格。

此外,主觀的因素常是和客觀的因素同樣重要的。哲學不但變換了人類的觀念,同時也改變了人類的性格。人類對於機械文明的反應,是視人類本性而異的。在生物學上講到有下列壹類的情形,如對刺激的敏感性,反應的緩急。以及各種動物在同樣的環境之下所做的不同行為。有些動物的反應比較遲緩。就是在機械文明裏(美英法德俄等包括在內)我們看見各民族的不同氣質,對於這個機械時代也產生不同的反應,同時,在個人方面,在同樣的環境中也會產生不同的反應。我認為中國未來的機械文明所創造的生活方式,壹定近於現代的法國生活方式,因為中國人和法國人的氣質是極相近的。

今日的美國是機械文明的先導者,大家都以為世界在未來的機械控制下,壹定傾向於美國那種生活形態。這種理論我卻抱著懷疑,誰也不會知道未來的美國人又將是怎樣的壹種氣質,勃魯克(VanWychBrook)在新著《新英格蘭文化時代》壹書中所描寫的也許會重現於今日,我以為這是可能的。沒有人敢說新英格蘭文化的產物不是典型的美國文化,也沒有人敢說惠特曼在他的民主主義的憧憬裏所預測的理想——自由人類和完美母親的產生——不是民主主義進步中的理想。假如美國能有短期的休息,我相信它或許會產生新的惠特曼,新的梭羅與新的羅威爾(Lewell)。到那時候,那種采金狂熱所弄糟了的美國舊文化,也許會再開花結果。這樣說來,美國將來的氣質,不是又要跟今日的兩樣了嗎?不是將接近於愛默生和梭羅的氣質嗎?我認為文化本來就是空閑的產物。所以文化的藝術就是悠閑的藝術。在中國人心目中,凡是用他的智慧來享受悠閑的人,也便是受教化最深的人。在哲學的觀點上看來,勞碌和智慧似乎是根本相左的。智慧的人絕不勞碌,過於勞碌的人絕不是智慧的,善於優遊歲月的人才是真正有智慧的。在此我不想講些中國人的悠閑過活技巧和分類,只是想說明那種養成他們喜閑散,優遊歲月,樂天知命的性情——常常也就是詩人的性惰——的哲學背景。中國人那種對成就和成功的發生懷疑,和對這種生活本身如此深愛的脾性研究是怎樣生出來的呢?

中國人的悠閑哲學,可以在十八世紀的壹個不大出名的作家舒白香所說的話裏看出來,他以為時間之所以寶貴,乃在時間之不被利用:"閑暇之時間如室中之空隙。"做女工的女人租不了小小的壹個房間住著,房裏滿是東西,壹無旋轉的余地,因而感到不舒服;如果壹旦她的薪水略為增加,她便要搬到壹間較寬敞的房子裏,在那裏除了放置床桌和煤氣爐子外,還有壹些回旋的地方,這就是她感到舒適。同樣理由,我們有了閑暇,才能感到生活的興趣。我曾聽說紐約公園街(ParkAvenue)有壹位富婆,她把住宅旁邊的無用地皮都買了下來,原因是恐防有人在她的住宅旁造摩天大廈,她僅僅是為了要得壹些棄置不用的空地,不惜花費大量金錢;但我以為她花的錢,再沒有比花在這種地方更精明的了。

關於這點,我可以報告壹些我個人的經驗。原先我看不出紐約市中摩天大廈的美點,後來到了芝加哥,才覺得只要在摩天大廈的前邊有相當的地面,而四周又有半裏多的空地,倒可成為莊嚴美麗的。芝加哥在這方面比較幸運,空地較紐約曼哈頓市區多壹些。如果那些大建築物間的距離比較寬闊,則在遠處看起來,就似乎沒有什麽東西阻礙了視線。這樣比較起來,我們的生活太狹仄了,使我們對精神生活美點不能得到壹個自由的視野。我們精神上的屋前空地太缺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