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中學語文課本中哪些文章應刪除?

中學語文課本中哪些文章應刪除?

哪些文章不適合入選中學語文教材辛泊平 記得讀中學的時候,發新書絕對是壹件高興的事,而新書裏的語文課本更是其中的珍品。所以,領回新書的第壹件事,就是用最快的速度把語文書翻壹遍,喜歡的讀幾遍,不喜歡的壹帶而過。這幾乎成了習慣。有了這個大概印象,等老師講課的時候,自己就仿佛多了壹些優勢。然而,壹些原來喜歡的文章經老師壹講卻失去了興趣,壹些不喜歡的文章等老師講完,卻有了異樣的感受。似乎也是壹種叛逆,那時候,總是對老師條分縷析的文章持壹種敵對態度。若幹年後,再回顧過去讀過的文章,終於明白:有些文章讓人覺得索然無味甚至抵觸,實在不是因為教師的水平,而是選文的問題。尤其是壹些專家認定的名篇,就因為種種原因和中學生的閱讀口味有很大的出入。 《背影》,這應該是朱自清久負盛名的作品,但和中學生的閱歷相差萬裏,所以,學生很難理解其中深沈的內涵。記得我讀這篇文章的時候,無論老師如何講解,我都讀不懂那幾近無言的父愛,相反,我感覺更深的卻是父親的醜陋和他對兒子的冷漠。因為,懂得父愛的深沈和博大,那幾乎是中年以後的事情。這篇文章情節極淡,而語言相對於《春》和《荷塘月色》而言又是笨拙的,所以,無論從哪個方面說,這篇文章都不應該是中學課本裏出現的篇目,它更適合在大學裏講。 《社戲》,多年以後,我終於讀懂了魯迅先生寫作的高妙,那種絮絮叨叨近乎啰嗦的敘述,正是少年不耐煩的心理寫照。但當時在課堂上,卻是無法欣賞的,聽著老師同樣絮絮叨叨的講解,瞌睡是必然的結果。即便到了偷羅漢豆那相對精彩的壹段,也無法理解孩子因自己家的豆大而建議偷自己家的童趣,雖然那時自己也是少年。因為,許多童趣在孩子是正常,只有到了成人眼裏,那才成為趣味。所以,這篇寫孩子心理和趣味的文章,其實是成人帶著成人的眼光去回顧過去,自然就是對昔日印象的描摹,而非真正孩子心中的樂事。那種人生體驗是成人此時的體驗,孩子身在其中,無法盡享。 《燈下漫筆》,在我看來,這幾乎就是魯迅先生最好的隨筆,它深刻地揭示了中國歷史上平民的非人命運。然而,對於只有中學歷史知識背景的孩子而言,是怎麽也理解不了在官、匪以及所謂的農民軍之間輾轉掙紮的百姓的苦難的。那是需要深厚的歷史底蘊才能洞悉的歷史秘密。所以,竊以為,這篇黃鐘大呂更適合大學歷史系的學子們對照歷史文本研讀,或許會有更好的效果。 《項脊軒誌》,這也是中年人的體驗。青春期的孩子對父親殷切的關心尚且無法理會,更遑論祖母、母親那近乎無事的情感細節了。至於那喪妻之愁,作者壹筆的神韻,恐怕是孩子們難以接受的懷念方式。所以,歸有光這篇沖淡的文章能怎樣讓孩子感同身受,那肯定是對老師的挑戰了。 等等等等,還有許多這樣教師講起來滔滔不絕、而學生卻如聽天書或者如同嚼蠟的文章,幾乎成了師生的夢魘。 寫到這裏,也許有人會問,這些經過時間淘洗的經典如果都不選,那麽還有什麽是夠格的呢。這的確是壹個大問題,它應該是編選教材的專家們仔細考慮的。但有壹點不能忽視,那就是課文面向的是青少年,是缺少人生閱歷和知識儲備的孩子,如果選文和他們的生活和理解能力差距太大的話,那麽即使是經典中的經典,也根本無法進入他們的心靈。這樣的選文就流於表面,就是不負責任。我們為什麽不選壹些有相同教育意義和審美價值的時文呢?同樣是講親情,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就很容易打動學生;同樣是講百姓的命運,魯迅的《阿Q正傳》就生動地多。多選壹些這樣的文章,教學的效果是否能更合情、更實效呢?08/10/29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