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公(公元160-219年)名羽,字雲長,河東郡解梁(今山西省運城市解州)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將,由將而候而王而帝而聖,壹生忠義仁勇,誠信名冠天下。以武聖之尊與文聖孔子齊名,是中華民族的道德楷模,數千年來倍受海內外華人推崇敬仰。關公身上所體現出來的忠義誠信品質,是中華民族心儀向往和追求的典範,歷來為官方、民間,儒、道、釋所敬仰推崇。從下故事對關公的忠義誠信精神可知壹二。
土山三約
徐州兵敗,關羽被困土山。曹操派張遼以“三便”勸關羽降曹:壹者可保甘,糜二夫人的安全;二者可不背桃園之約;三者可留有用之身。關羽回答:“妳有‘三便’,我有‘三約’:壹、今降漢不降曹;二、請給二位嫂子俸祿,單獨居住,不論何人不許入門;三,只要壹旦知道皇叔的下落,辭曹歸劉而去。三者缺壹不可。
三約體現了關公對漢室,對劉皇兄的忠誠,在文字上約法三章,表明他對兄弟桃園結義承諾的踐約之誌。
夜讀春秋
關公《夜讀春秋》是關公故事中最著名的壹個場景和典故。徐州兵敗後,關公與曹操約法三章,暫居曹營。
“解州關公”銅像-讀春秋
曹操敬重關公,為了籠絡他,賜給他珍貴物品,關羽卻拒之不受;幾日壹宴請,關羽從不亂吃喝;給關羽大宅,關公卻將內宅分給老兵,自己住外間;派多名美女伺奉他,他卻叫美女去服侍嫂子。曹操無法,安排劉備的兩個夫人和關公同居壹屋室。關公仍不動色,秉燭獨坐在門外,專心致誌讀《春秋》,通霄達旦,毫無倦色。曹操想通過美色來詆毀關公,從而達到要挾逼其就範目的。自古“英雄難過美人關”的信條在關公身上失去了靈驗。
關公夜讀春秋,通霄達旦給出三個信息:壹是關公面對美色坐懷不亂,二是通霄甘做兩個嫂嫂守護衛士,三是《春秋》儒學道義對關公定力的影響。反映出的實質就是:不僅僅是關公對皇兄的忠義的承諾,更反映出關公誠實守信的品質本性,這壹天性經《春秋》儒學道義的熏染,升華成華夏民族最寶貴的忠義誠信的道德典範。千古流傳,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誠信”是晉商精神和文化的核心。晉商恪守誠信為先,以義取利的商道信條,所創的財富輝煌和為商之道,已彪炳史冊,為全人類認同。晉商的先祖“關公”就是這壹集體的代言人:關公的忠義誠信,始終是這壹群體所恪守的商道精髓。[1]
誠信是壹種人人必備的優良品格,壹個人講誠信,就代表了他是壹個講文明的人。講誠信的人,處處受歡迎;不講誠信的人,人們會忽視他的存在;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講誠信。誠信是為人之道,是立身處事之本。
立人之本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認為人若不講信用,在社會上就無立足之地,什麽事情也做不成。
齊家之道
唐代著名大臣魏徵說:「夫婦有恩矣,不誠則離。」只要夫妻、父子和兄弟之間以誠相待,誠實守信,就能和睦相處,達到“家和萬事興”的目的。若家人彼此缺乏誠信、互不信任,家庭便會逐漸四分五裂。
交友之基
只有「與朋友交,言而有信」,才能達到「朋友信之」,推心置腹、無私幫助的目的。否則,朋友之間充滿虛偽、欺騙,就絕不會有真正的朋友,朋友是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