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匯集5家頭部激光雷達企業,暢談激光雷達的機遇與挑戰

匯集5家頭部激光雷達企業,暢談激光雷達的機遇與挑戰

易車訊,2021年6月11日,第十三屆中國汽車藍皮書論壇在合肥洲際酒店開啟了第二天的議程。《激光雷達的進展與最新機會》議題下午在A廳進行,該議題聚焦自動駕駛的重要元器件激光雷達,匯集了國內5家優秀的激光雷達頭部企業。議題就激光雷達上車元年,技術路徑選擇,行業目前最大的挑戰,華為、大疆等巨頭加入對行業格局的影響,人才爭奪戰等問題進行深入討論。

嘉賓包括:

禾賽科技CEO:李壹帆

速騰聚創聯合創始人兼執行總裁:邱純潮

亮道智能CEO:劇學銘

圖達通Innovusion CEO及聯合創始人:鮑君威

萬集科技董事長:翟軍

壹、禾賽科技

禾賽科技是全球領先的3D傳感器(激光雷達)制造商。2014年成立於上海,致力於開發基於激光的機器人傳感技術。依靠近500人的團隊打造出壹系列創新型傳感器解決方案,兼顧業內頂尖的產品性能、可量產的設計以及出眾的可靠性。

二、速騰聚創

RoboSense(速騰聚創)是智能激光雷達系統(Smart LiDAR Sensor System)科技企業。RoboSense通過激光雷達硬件、AI算法與芯片三大核心技術閉環,為市場提供具有信息理解能力的智能激光雷達系統。  創立於2014年,RoboSense總部位於深圳,在北京、上海、蘇州、斯圖加特、矽谷等地設有分支機構。RoboSense在全球擁有500多名員工。

三、Innovusion圖達通

圖達通Innovusion是壹家圖像級遠距離激光雷達自動駕駛與智慧交通解決方案提供商,是世界領先的300線激光雷達高新企業,總部位於美國矽谷,產品運用在自動駕駛、車路協同、城市軌道交通、智慧高速、高精地圖等多個領域。目前國內已有多家主機廠測試激光雷達產品,計劃作為平臺化標準產品,應用於L3及以上的智能駕駛車型。另外蔚來汽車公布了明年第壹季度發布的量產車ET7上,選中了圖達通的激光雷達作為標配的激光雷達產品。

四、亮道智能

北京亮道智能汽車技術有限公司於2017年09月01日成立。公司成立的目標是希望把激光雷達做到每壹輛車上,和其他四家公司有非常大的不同是,該公司不做自己的硬件,采用的策略是和各個硬件廠商合作不同的技術路線。

萬集科技的翟軍表示,今年是2021年,三年後是2024年,隨著車路協同的發展,自動駕駛也應該在2024年到2025年,隨著技術,包括激光雷達技術的成熟度,以及整個算力的成熟和整個系統的成熟、主機廠的成熟,它應該在2025年,這是我個人的估計。

隨後圖達通的鮑君威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如果我們定義激光雷達的元年,實際上2017年法雷奧的第壹款已經上到奧迪上去了,我們定義元年有幾個指標,壹是激光雷達有用,能用起來;二是有足夠多的車廠用激光雷達,我認為應該是明年,2022年

有幾個特性,壹個是在座的幾位友上和我們都有壹些計劃,不管是公開的,還是沒有公開的,我們清楚地看到明年大約有5-10款車型會上激光雷達,少量的可能幾百臺、幾千臺,大量的可能幾萬臺,而且不只是中國。

緊接著速騰聚創的邱純潮發表了不同觀點,就我們自己企業來看,今年就有三個項目要SOP,這個月就有壹款,真正直接裝車,並且面向量產的前端客戶,上個月已經把貨發出去了。整體來看,從曲線來看,明年有壹個客戶就有幾萬臺的需求,而且是大幾萬臺,從這個角度裏看,可能會更快壹些。我認可今年可能是元年,明年開始往上爬。

最後發言的是禾賽科技的李壹帆,李總的觀點更為保守和佛系,沒有指出具體的時間而是從另壹個角度做了闡述,我覺得大家的理解可能有幾層含義。第壹層含義:第壹次嘗試去上壹個東西,在我看來它沒有做閉環,而是做了嘗試。我覺得第壹批的元年可能就跟各位說的時間是差不多的,明年量肯定是最大的。但我覺得這個事兒不太重要,因為從我角度看,我思考的是我們不面向直接的消費者,我們實際是壹個供應商,我更關心的問題是激光雷達給主機廠,幫助主機廠為客戶創造了多少價值。

從我們角度來講,如果激光雷達作為壹個成本,妳能不能形成這樣的體驗?可能妳們已經很有信心了,我還是有點忐忑的,我會覺得這個事兒還是需要行業壹起推動。換句話說2022年的元年只是大家歷史上第壹次拿到這個硬件產品,大家有沒有第壹次拿到這個體驗?坦率的講都不壹定。

而第壹次拿到這個體驗以後是不是好的體驗,是不是回頭他會跟他朋友說我買的這款車上面裝著誰家的雷達,這個東西值得我們花至少得加壹兩萬塊錢吧,這是從成本上講,這個得閉環嘛。我覺得到那個點上的時候,大家才會去想它是不是壹個有效的產品,我覺得作為壹個行業,我覺得只有體驗變成真實的體驗後,大家才會真的上量,在真的上量以後才討論是不是元年,我會覺得它更有價值。

各家企業對於元年的選取產生了不同的看法,最早的認為今年將會是元年,最晚的認為2025年將會是元年,還有的認為要等產品經過用戶的滿意並且形成閉環後再討論元年,總之元年如何選雖然沒有定數,但是對於激光雷達作為自動駕駛感知硬件的***識各位將會是堅定不移的。

第二個問題關於技術路線,大家比較了解的電動車或者電池,這麽多年從2009年推廣以來經歷各種各樣的路線之爭,到現在都沒完沒了。激光雷達是比較新興的,同樣激光雷達也有不同的技術路線,簡單來說分為機械式、混合固態式以及純固態的方案。

這三類有各自的優缺點,例如機械式發展最成熟,掃描速度快可以360度全方位探測,但是由於其體積較大很難裝車量產,造價也是壹個大難題;混合固態呢成本低,適合大規模量產但是視野有限,360度就不行了,純固態將是未來發展趨勢,有OPA光學相控陣和Flash? 兩種技術路線,但同樣等待技術的進壹步突破才能實現量產。

這次禾賽科技的李總先進行了闡述,

我們內部有個比喻,我們內部討論時會覺得,咱們說的所有技術路線其實都是掃描路線,僅僅討論的是壹個如何改變光的方向這件事兒的掃描部分的技術路線,剩下的事情其實沒有討論進去。

第壹個是說這些技術路線本質上講,是不是會讓不同的公司越跑越遠?還是說我們覺得有沒有壹個可能是最終確實有可能壹個技術路線會成為更實際、更經濟、更可靠的路線?然後行業會趨同到這個路線上?我們會覺得這個概率會更大,但沒法說是哪個。

假設我們認為行業會因此發現某壹個更實際而趨同那個技術路線,我覺得更有意思的話題是技術路線本身會成為壁壘還是說如果這個事兒壹旦清晰了,可能拿壹個增程和純電,哪壹個到底是終局?我其實不知道,大家可能覺得在不同時間點有不同的考慮,但壹旦我們想清楚了,這個東西是不可逾越的壁壘還是說它是表象,更重要的是不同公司在背後的積累到底在哪兒?

這些技術路線大家都能做,我們也都有,反而不能說哪壹個會成為公司的未來,反而我們更關心的是激光雷達最背後本質的核心其實是芯片,我們會覺得不同的光電、芯片置於激光雷達更像是發動機置於燃油車,我覺得到最後妳做幾個門時妳隨便做,但是我們覺得芯片是,所以我是覺得這是壹個我們的思考。

隨後發言的是速騰聚創的邱純潮,我挺同意壹帆的看法的,因為我這個問題也被問了很多次。我相信各位同行也是被問到吐。但是這個沒有答案,誰也說不出來準確答案,很難有答案,我們唯壹能做的事情,我們要去思考的更多是說妳在什麽時間段針對什麽應用推出更適合這個應用的產品?我們更多要思考市場本身和它自己的規律。

在這個問題上各位的發言最終落腳在兩個問題上,壹是芯片,二是成本。我們根據目前的發展趨勢做出如下總結:

第壹,激光雷達未來從機械旋轉式,到混合固態,再到純固態方向演進。

第二,感知算法是激光雷達感知系統的“第二個核心”。

第三,預計行業整體將會向“低成本化”、 “量產化”、“固態化”、“智能化”發展。

在座的五家公司都是創業公司,有四家是很年輕的創業公司,有壹家是稍微歷史久遠壹點的創業公司,激光雷達領域大部分是創業公司,還有壹些個別的巨頭往裏面插手,比如說華為、大疆。華為的激光雷達將在極狐HBT車型以及長安的高端車型中裝配;大疆孵化的Livox覽沃也是小鵬P5的激光雷達供應商,當這類巨頭公司入場,資本的優勢會不會對創業公司造成沖擊?

李壹帆表示:我覺得資金、巨頭公司,對互聯網行業的影響大於對硬件行業的,互聯網行業,很多時候錢就能夠決定戰局,我就補貼妳,我就砸妳,我就買流量。有很多事,商業上可以直接被錢影響,甚至很多互聯網公司融錢的唯壹原因就是為了改變戰局。

對於硬件行業,有錢當然好,但是更重要的還是要符合客觀規律,在硬件行業,大魚吃小魚沒有那麽容易,很有可能最後是快魚吃慢魚,小公司擁有快的優勢,這是有可能的。我們不壹定比華為快,但是作為小公司,或者全世界任何的小公司,快永遠是他比大公司的優勢,這壹點很有可能在我們這樣的小公司裏也是存在的,這是我看到的我們的機會。因此李總認為目前巨頭的入場還不至於造成恐慌,做好自己就好。

隨後圖達通的鮑總表示,

巨頭進入進來是好事,說明它很有很好的發展的方向。除了壹帆說的硬件和互聯網的區別,還有兩個特性:第壹,這是壹個ToB的行業,我們的客戶都是ToB的,我們的客戶都是非常聰明的,而且有長遠戰略眼光的,不像ToC行業消費者,頭腦壹發熱,就被錢砸暈了。ToB行業,客戶是個長遠,看技術深度的,光有錢不夠,必須看實打實的性能。

第二,激光雷達行業是壹個非常新的行業,新到很多時候技術路線不清楚,如果有壹個迷宮陣的話,有太多太多的路線可以走,即使有再多的錢,在這種大的迷宮下,如果思路不清楚,體量也是不夠的。

即使是巨頭,我們看到這些公司,好像也沒有哪些人是可以頂的起來,在行業裏頭腦比較清醒的、技術上比較清醒的帶頭人。基於這壹點,我還沒有看到這些巨頭人對我們這壹類公司的實際的威脅。

接下來速騰聚創的邱純潮表達了對巨頭公司的重視,

說到華為這個事情,緊不緊張?緊張,我是很緊張,很多人覺得華為可能是大公司,他速度慢,他可能不太好掉頭,諸如此類的。其實我們正面剛過幾次,我覺得他挺猛的,這是真的。但是我們可能對華為的定位,對華為的期待不壹樣,我們可能會認為他是下壹個博世,中國的博世,華為不是壹家激光雷達公司。

對於我來說,對於所有的人來說,我們激光雷達幹不好就會死了,而華為不壹樣,博世也幹激光雷達,對他們來說激光雷達只是壹部分,對於我們來說是全部,當然華為的激光雷達團隊也會覺得這是他的全部。

然後激勵不壹樣,華為激光雷達團隊激勵我不太清楚,對於我們來說,我們會把生存拉到最高的的法則來打這場仗。

對於華為來講,他既然說能做全站式的技術,他的實現方式就有很多樣,可能是我可以直接給妳提供整套的解決方案,這樣的商業機會對於我們來講就很麻煩。但是華為內部屬於,妳要做的好,我也不排斥和妳合作,他也不壹定全部得上自己的。所以我覺得是壹個比較良性的競爭吧。

通過此次論壇上的各位激光雷達領域的大佬發言我們對這個行業,對這個領域的技術都有壹個更深入的理解和認識,自動駕駛的元年無論到底何時,確定的是就在眼前並且我們會壹同見證,技術路線的比較還要依照可靠性、成本以及不同主機廠的不同需求來決定,行業內的競爭壹定是促進整個行業***同發展的必要因素,各家在最終之戰打響之前要做的就是不斷豐富自己的產品以及滿足主機廠和用戶的需求,盡可能的在保證可靠性的同時降低成本。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初創科技公司在用他們的智慧與膽識與全世界的智能駕駛同行展開著激烈競爭與激辯,未來我們能否實現彎道超車,打造我們中國的矽谷?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