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有效果,所以有市場。
孩子的第壹遊學國家對於他今後的留學國家起著引導作用
(侯先生,某交流有限公司經理)
遊學和留學的聯系?我認為聯系非常密切。我們的孩子很小,遊學對他們來說可能是第壹次出國,非常容易先入為主。比如,壹個孩子如果參加了澳大利亞遊學團,OK,他可能將來就會選擇去澳大利亞留學。他們不會像家長那樣,將澳大利亞的文憑與美國文憑的含金量去對比。孩子在沒有經歷過風雨和世面之前,他的第壹遊學國家對於他今後的留學國家是起著決定性的引導作用的。這是我們的壹個切身感受,這樣的例子太多了。問他為什麽想去那裏留學,都說是“夏令營去過、冬令營去過,我就覺得那兒挺好的”。
實際上,英聯邦國家和地區的環境都比較不錯,建築風格都沿襲的是基督教傳統和英國的色調、形式。
遊學的組織者、海外接待單位包括院校,是通過遊學這種形式,來強化妳今後留學目的國家的壹個選擇。遊學國家的學校,英國的、美國的、包括澳大利亞的都很積極,而且是非常積極,因為這是他們將來潛在的生源。在接待上、在組織上都是做得很不錯的。所以有必要提醒參加遊學的孩子們,要不然妳多遊幾個國家,比較壹下,不要去過壹個國家,就輕易作出去那裏留學的決定。
至於課程的作用其實微乎其微,不如說是壹種體驗,也沒作業,不需要答辯和考試。家長也沒有那種想法說要學到很多知識,只是要見見世面,找找感覺。家長的想法是,反正遊學這個事就抱著學學英語、見見世面、玩壹玩吧,哪想到孩子就壹見鐘情了?
成本比較高,這是肯定的了,現在不是有錢人多嗎,那就去吧。我個人認為,如果有可能的話,可以適當地去遊學,除了花點錢,沒有什麽壞處。
花錢見世面、找感覺,顯然是高成本的留學熱身或者是素質教育,有點像是富人的遊戲,它可以是“範本”,卻難以“普及”,盡管市場反饋壹年比壹年好。
家長不要有太高的期望值
(張先生,某文化交流公司副總經理)
我們做遊學的合作方的發家史就是從遊學開始的,至今已近有40多年的歷史了。遊學的目的就是邊學習邊旅遊,經常去的國家有美國、英國、澳洲,主要是這三條線路。從我們運作遊學很多年經驗的積累中感覺到,遊學市場是在不斷壯大成熟,EF的服務也在不斷進步當中。
但是,不難看到,現在的遊學市場確實存在著壹些問題:好多家長對兩到三周的遊學期望值特別高。希望孩子去國外看到漂亮景致的同時,外語等也有突飛猛進的提高、見識也有很高程度的增長。其實,兩三周的時間就指望孩子的英語水平能提高多少誰都不敢說,也不能說能讓孩子有多大的改變,但有壹點可以肯定,遊學的真正價值在於,壹方面讓孩子到國外看壹看,住在外國人家裏邊,跟外國人交流的時候體驗人家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在壹些細節方面觀察和經歷;另壹方面,盡管十幾天時間孩子不能從語言的實質上提高多少,但是,他們學習語言的動力增加得非常多。
我曾經也做過領隊,帶孩子們去國外,去之前經常得到孩子父母不放心的囑托,但到國外後,孩子每天要接觸國外的老師、家庭,處在外語的真實環境中逼得他們不得不說英語,不管對還是不對,敢開口說話了。與其他遊學團不同的是,EF是個大家庭,參加遊學的孩子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國家,處在這樣壹個環境裏,小孩子天性又愛交朋友,所以即使說不好,也會連比劃帶說的交流。這對孩子們形成壹個刺激心態:自己如果英語不好,連個外國朋友都交不到,甚至寸步難行。可以說,通過短時間的遊學會讓孩子感受外語真正是生活中的壹門工具,而這種意識是很難在國內通過家長或者老師去影響孩子的,孩子切身體會後很容易理解語言的重要性。回來後才會主動去加強學習。所以,家長這樣的投資是非常值得的。
遊學與留學的功能不可等同,盡管所有的組織者都說他們側重於學,但實際上這種學理解為在“遊中學”最為恰當,有了此番經歷,便有了不同於在國內的體驗,也就夠了。至於將來走哪條路、如何走的重大人生課題,實在是壹次短暫的遊學所難以承載的。
長期交流性價比的優勢更為明顯
(謝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分會秘書長)
現在做遊學的機構很多,從教育部門角度最早開始的是中學生的對外校際交流,時間長的有壹年、壹個學期的,短的壹般是在假期,就是現在說的遊學。
聯合國教科文開展了壹個與美國的中學生交流項目。15~18歲正在讀高壹或高二的中學生,去美國學習壹年,住在接待家庭,進入美國的學校,與美國孩子同班。因為對英語的要求比較高,所以在自願報名的基礎上,還要進行英語考試選拔,選拔上的學生經過美方認可後,由對方安排接待家庭,簽證通過後經過短期的培訓,就可以去了。
這個項目今年是第三年了,第壹年北京走了14個,去年20幾個,今年是30幾個。到美國的不同地區,基本上是中小城市。家長交的費用包括國際旅費和孩子的生活費,那邊上的是公立學校,免學費,在接待家庭裏吃飯,在家庭附近的學校上學。總費用是7萬多元人民幣。美國那邊的費用,除了自己的零花錢外,他們全包了。放假期間,美國的家庭都帶他們去旅遊、觀光。想想,如果是自己聯系學校到美國,怎麽也得十幾萬。
課程的銜接是這樣的,高壹之後,到美國上高二,回來後多學壹年,在本校繼續上高二。課程會有壹些重復,但兩國教材差別還是很大,回來後還要參加高中會考。
從現在看,去的孩子回來後,英語水平就不用說了,他們交流沒有問題,上課能聽懂,能完成作業。因為是生活在家庭、社區,上的是美國學校,因此對美國社會有比較深入的了解。受美國人性格的影響,有的孩子走時不是很開朗,回來之後談笑風生,家長也比較滿意,覺得孩子有很大的長進。
最明顯的長進是獨立性。我們的孩子都比較嬌慣,什麽都是父母包辦,去了之後都得自理。住在人家家庭裏,要學會與人家溝通,遇到困難要自己克服,有什麽情況要自己去交涉。
美國是學分制,有幾個學生,在那邊學習期間,基礎很好又很努力,修夠了學分,拿到了美國的高中畢業證書。他們就自己聯系,申請那邊的大學,大學同意接收。回來後參加國內高中會考,沒用多長時間把這邊的證書也拿下了,辦了簽證,就過去了。
從教科文的角度感到短期的比較難做,因為許多學校自己就有渠道,也有組織的能力。短期市場很大,各個學校、各個區都在做,教科文就選擇了長項。
對學校的好處?經濟上沒有太多的好處,但是學校要不斷的發展,它要開放,要提高知名度和吸引力;學校考慮的是要學習外邊先進的管理和教學,包括課程,還有教師水平的提高、眼界的開闊,教學教法的改進等。另外它組織這樣的活動,對它吸收生源有好處。
聽上去很美,但它比短期遊學對孩子的自身條件要求更高,參加這樣的交流光有錢是不夠的。
我要把中國的青少年帶入到世界壹流大學
(溫先生,某管理顧問公司職員)
我們做的是讓中國學生擴大眼界的素質提升訓練,由知名教育專家親自帶隊,和旅行社聯手帶領孩子們赴國外學府遊覽。我辦這活動的出發點主要是由於前兩年看到了上海交通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的壹份“世界大學排行榜”,在這份排行榜上,我們國家的大學清華大學都排在200名以後,中國只有8所大學進入所謂的的大學排行榜,這份排行完全是壹份定量化的研究,如研究教授的比例/論文發表在世界壹流刊物聲的篇數,待印的科研論文的篇數,研究教授在教授中間的比例,得過多少重大獎項的人數等等,這種定量化研究,我們的大學就顯得非常單薄。這就引起了我很大的震撼。
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我們國家這幾年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人均GDP的增長也非常快,教育經費讓大學蓋了很多樓,新生的大學也不少,國家也雄心勃勃提出了“要創建世界壹流大學的計劃”等等。但是所有了解21世紀教育情況的人都知道,中國大學培養壹流科學人才這方面距世界壹流大學還有相當遙遠的差距。這促使我們每壹個從事教育的工作者應該關切和想辦法做改變。所以,從前年開始,我就註意讓全國的青少年能夠考察世界壹流大學。前年開始做的是北京壹流大學,去年做的是歐洲高校,我還要把中國的青少年帶往美國壹流大學、英國壹流大學、德國、法國、奧地利等世界壹流大學,明年我還會帶大家去日本壹流大學、俄羅斯壹流大學、新加坡壹流大學等等。我有壹個宗旨:希望我們的孩子從小就能夠接觸世界壹流大學,激勵他們從小就培養遠大的理想,將來爭取進入這些培養傑出人才的壹流大學。
去年我帶了幾十個孩子去了歐洲大學,巴黎大學、居裏夫人實驗室、巴黎高等師範大學、愛因斯坦的母校、世界最的音樂之聲的大學——維也那大學等。孩子受到了感染與熏陶,回來後精神面貌也都有了很大的變化。我們也受到了家長的普遍好評。
其實在辦這個素質訓練班之前,我們也調查了現在所有旅行社、留學中介等辦的夏令營,我們聲明不叫“夏令營”,他們大部分都采取Home Stay形式留在外國人家庭裏,大部分是以英語學習為主。其實,這兩年已經有大量的外教老師到中國來了,英語也不壹定非要到外國去學習,當然有英語環境的熏陶會更好,但是,英語不是壹兩周或10天就能提高的。所以,我們的主題目標非常明確,主要就是考察、遊覽世界大學。以人士的故事來激勵孩子們要勤奮好學。我們和他們是完全不壹樣的。我親自帶隊,我自身的價值大家也清楚,我們陪同的老師有心理學教師、醫生等,因為我們首先要考慮孩子們的安全。去年我們有壹個很輝煌的成績:把壹個比較自閉,對社會看法比較灰暗、心理有點缺陷的孩子,通過短短10天的交往變得比較陽光了。回學校後還寫了壹篇動人的作文,我們還為這些孩子組織了QQ交流網。
不兜圈子,直奔主題,相信那些跟著溫教授見識過世界的孩子們,將來的某壹天,當他們從這樣的學校畢業出來後,壹定會追憶起當年“周遊”世界時帶給他們的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