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描述:
指作品內容、主題思想、寫作手法、語言特點等````````的簡介
解析:
培根的隨筆不受個人感情支配,具有公正超脫的格調。他與讀者的思想建立直接聯系超過了他以前的十五代人。他的思想從來都不是抽象的,而永遠是具體的活的東西。他的隨筆,篇篇言簡意賅,富於變化,每次捧讀,都使人不由自主地被吸引。文章中充滿靈感的常理,迄今仍然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現代人實用智慧的豐碑之壹,理解了它可以用來改造世界。”
培根的隨筆內容較為廣泛,思想細膩,具有極高的藝術
成就.
培根的主要建樹在哲學方面.這從他的隨筆就可以看出來.
《隨筆》是培根在文學方面的主要著作,初版於1597年,只包含10篇極短的摘記式文章;經過1612年、1625年兩次增補擴充,才收入短文58篇,然而它在英國文學史上卻有重要地位。作者是壹個通曉人情世故的哲學家和政治活動家,他在書中寫了對世家子弟的“社會的與道德的勸言”(這是書的副標題),內容涉及哲學思想(如《真理》《死亡》),倫理探討(如《忌》《愛》《利己的聰明》),做官秘訣(如《高位》《黨爭》),處世之道(如《友誼》《詭詐》),治家準則(如《父母與子女》《婚嫁與單身》)等,還包括了對若幹具體問題的建議(如《讀書》《旅行》《營造》《娛樂》),也不乏對藝術和大自然的欣賞(如《美》《庭園》)。
培根對每個題目都有獨到之見,誅心之論,而文筆緊湊,老練,銳利,說理透徹,警句叠出,他的話充滿成熟的人生經驗,而寫法則務求清楚達意。使用的比喻十分恰當,但都來自實際。培根的文章也寫得富於詩意。詩人雪萊讀了他的隨筆《死亡》篇以後,曾贊嘆說:“培根勛爵是壹個詩人”(《詩之辯護》)。
英國本無隨筆,由於培根的示範,始在英國植根,後來寫隨筆的名家輩出,因而隨筆成為英國文學中有特色的體裁之壹,對此培根有開創之功。
《談讀書》是壹篇名文,文章中的許多精彩語段,如“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等,都已經成為人們熟悉的格言警句。它主要談論了讀書的益處。圍繞這壹中心話題,又談了讀書要與經驗互補,要講究讀書的方法,要根據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選擇等相關問題。文章是從三個層面來展開論述的:
首先,從開頭到“全憑觀察得之”止,談讀書的益處。作者開篇直接點題,認為讀書有三大益處:怡情、傅彩和長才。然後從正面對它們分別加以闡述,可謂要言不繁。隨後話鋒壹轉,又從反面指出在求知上可能出現的誤區,即“讀書費時過多易惰,文采藻飾太盛則矯,全憑條文斷事乃學究故態不可”。
其次,談讀書的方法(從“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作者”到“始能無知而顯有知”)。他主張對不同的書應分別采取選讀、通讀、精讀等不同方法,且讀書應當和作筆記、作文相結合,學以致用;還應根據個人性情、需要分別對待。
最後,作者援引古羅馬詩人奧維德的壹個重要觀點,即“學問改變氣質”(王佐良譯作“凡有所學,皆成性格”),這實際上是從另壹個角度對讀書的益處加以強調和提升,使文章的立論更加完整,論證更加嚴密,寫法上又前後呼應。
培根的壹生是追求知識的壹生,也是追求權力的壹生。作業壹個兼哲學家、文學家、法官和政治家於壹身的培根,其思想復雜,面目多變。我們從這本薄薄的《隨筆集》中,能讀出種種味道,妳可以把它當作生活交友的教科書,也可以把它看成混跡官場的厚黑學。
從“論真理”、“論死亡”、“論人的天性”等篇章中,可以看到壹個熱愛哲學的培根。從“論高官”、“論王權”、“論野心”等篇章中,可以看到壹個熱衷於政治,深諳官場運作的培根。從“論愛情”、“論友情”、“論婚姻與獨身”等篇章中,可以看到壹個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從“論逆境”、“論幸運”、“論殘疾”等篇章中,可以看到壹個自強不息的培根。從“論作偽與掩飾”、“論言談”等篇章中,可以看到壹個工於心計、老於世故的培根。不過,還是培根說得好:“讀書太久易生惰性,……學習要 靠經驗來加以規劃,否則可能歧路亡羊。會學不等於會用,運用之道在書本之外,得靠親身的體驗才能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