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6點,急診室裏亂作壹團……
120送來壹名突發急性心肌梗死的46歲男性。患者喘憋大汗,四肢冰涼,血壓壹度降至80/50mmHg,急診科迅速請心內科會診行急診心臟介入手術,又召集重癥ICU的醫生準備氣管插管以防不測。
醫生迅速將病人送到手術室,行冠狀動脈造影壹看,所有人都驚出壹身冷汗:心臟的兩根重要血管完全閉塞!從心電圖和癥狀分析,這次發病是左冠狀動脈新發閉塞導致。救命要緊,於是立即植入IABP(左室輔助裝置),在器械維持生命體征的情況下迅速開通了血管。
病人算是活著下了臺,被立即送進了ICU病房。但是患者病情並沒有好轉。送入ICU之後心衰癥狀繼續加重,只能行氣管插管維持呼吸。誰知室速室顫等惡性心律失常反復發作,最終在手術後6個小時心臟徹底停跳,宣布死亡……
ICU門口家屬哭作壹團,除了媳婦,還留下壹個正在上大學的女兒,孤兒寡母天降橫禍。但是,這場悲劇本可以避免,與其說是“天災”,“人禍”才是真相!
在發生心臟猝死之前,患者的身體已經發出了3次心梗預警 ,但是病人並沒有重視!如果能抓住任何壹次機會住院治療,都完全可以避免悲劇的發生!張醫生為大家梳理以下這3次心梗預警:
患者住院前半月,開始出現活動後胸悶。病人以為是過年期間勞累和喝酒過多所致,由於休息3-5分鐘癥狀就可以緩解,便沒有重視。
住院前1周,患者沒有任何誘因就會發生胸悶胸痛,並伴有肩膀不適,癥狀多在夜間或晨起出現,持續時間也越來越長。患者懷疑自己是心臟病,便找了點速效救心丸間斷口服,以為可以“扛過去”,也沒有去醫院就診。
住院前1天夜裏,患者睡覺時胸悶驟然加重,伴有惡心,想去廁所。以為自己是“胃病發作”,吃了點奧美拉唑,想等到白天再去醫院檢查。上述癥狀好好壞壞持續了壹夜,終於在淩晨5點多出現喘憋,不能平臥,伴有滿身大汗,才撥打120被送到醫院。
冠心病的進展,常常要經歷壹個由輕到重、由緩到急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時間長短不壹,有的可以長達數年,有的卻短短幾天。但有壹個***同點:壹旦癥狀出現,就意味著血管狹窄進入了加速進展期!
這位冠心病患者經歷的3次 健康 預警,就是從心絞痛到心肌梗死的3個典型階段。 張醫生將這3個階段的癥狀、病變特點以及如何治療為大家總結壹下:
1. 此時患者處於勞累型心絞痛階段。該階段病情風險相對較低,治療安全性最高。
2. 活動後出現胸悶,說明此時血管狹窄至少 70%。勞動量增加導致心肌耗氧量增加,而狹窄的冠狀動脈無法提供充足的血氧,導致心肌缺血。
3. 此時發病時間短暫,多為3-5分鐘以內,休息後即可緩解。如果能夠此時住院治療,部分患者冠狀動脈造影多提示臨界病變(血供狹窄70%-75%),對於藥物治療效果好的患者,甚至可以免去支架植入之苦。
1. 此時患者處於不穩定型心絞痛階段。該階段病情風險大幅提高,治療不及時甚至可能誘發心肌梗死。
2. 沒有任何誘因即可發作心絞痛,不僅說明狹窄程度加重,從75%-99%不等;更為嚴重的是,病變處的粥樣斑塊極為不穩定,時刻處於進展加重的狀態。即使沒有外界影響,狹窄的管腔也無法滿足正常心肌供血。
3. 患者胸痛胸悶嚴重程度較前加重,持續時間更長,甚至能持續10-20分鐘。如果此時住院治療,支架植入在所難免,但好在沒有誘發心肌梗死,手術後即可出院。住院時間短,並發癥少。
1. 此時患者發生急性心肌梗死,血管已經100%堵塞,病變血管支配的大面積心肌因長時間缺血導致徹底壞死。
2. 患者不僅會出現喘憋,不能平臥,滿身大汗等癥狀,還有可能出現惡心、嘔吐、想要大便等消化道不適。此時如果延誤治療,還會出現心功能不全、休克、惡性心律失常、心臟驟停甚至心臟破裂導致猝死!
3. 在發生急性心肌梗死後的12小時內,進行急診支架介入手術是最為有效的治療手段;在沒有介入能力的醫院,發病2小時內進行藥物溶栓也是壹種選擇。根據相關文獻統計,心肌梗死的傳統藥物治療死亡率高達40%,而接受急診介入治療後致死率下降至10%以下!
當我們出現可疑急性心肌梗死的癥狀後,該如何最大化地增加生存幾率呢?
很簡單!立即撥打120,急救人員就會把您轉運到當地的胸痛中心,經專業醫生診斷後接受恰當的治療。要記住,萬萬不可再隨意走動,以免心臟負擔過重,增加並發癥發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