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妳在選購豪華旗艦車型或高端SUV,混動X5?45e在某種角度上稱得上全能王者、而且目前中國市面上沒有之壹。筆者建議從以下角度來試駕比較:?1、新壹代混動,特別45e這套3t+四代的動力系統。壹是動能回收這個未來的標配,也就是作為電氣時代將行程更高效更合理更輕松的手段,如果再加上輔助駕駛,相當於手動擋-自動擋的進化。直觀體驗會讓妳習慣於這份輕松與安靜中,特別適合城市,不用頻繁的油門剎車間切換到腿疲倦,擁堵狀態下減少50%的點剎車的次數。(如果店裏沒有,可以試駕745e或其他型號混動作為參考)這點是趨勢,也是電車/混動比傳統油車imba之處。二是體驗功率與車速的線性輸出,電機介入的情況下,和4.4t那臺有相仿處。?2、45e標配的空氣懸掛,整車中國版溢價不多,這套可設置軟硬兩種界限清晰模式分明,而且並非簡單阻尼變化,舒適模式絲毫沒有大眾系的拖泥帶水行程長反復多,而是有個逐漸變換的過程,所以不平整路面後排體驗舒適性很強,長途旅行給家人帶來質的變化。這壹點也可做為試駕重點體驗考察對象。?3、同樣模式分明的還有方向盤等設置,舒適模式下,掉頭轉向除了比很多suv要輕便靈活,甚至還比同品牌轎車要好。不像某些品牌完全使用電子轉向而失去路感。第三建議多體驗下轉向調教與整體的路感。個人感覺與上壹代在寶馬大家族駕駛感所處位置差不多,即x5x6要強於6GT與上壹代5GT,沒有各系L加長版的拖泥帶水。?4、標配的安全輔助很多,如有條件可體驗下選配的,特別L2的acc與壹些盲區突然來個自行車摩托等的檢測與處理。壹是這代個性化程度很高,開啟場景,敏感程度,距離,和有沒有自動幹預(如自動剎車、轉向避讓);二是會讓妳疲憊就想用,而不是想開又想關,或被愚鈍的機器處理及突兀報警提示音等揪心起強迫癥。車道保持方向平穩及不會頻繁煞停等。?我體驗的角度有限,歡迎壹起討論交流,祝大家信息了解全,車功能體驗比較好,最後能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夥伴。
縱觀現代車史,BMW可謂定義了兩代發展方向:?1、German?Sports?Sedan:從60s的BMW?1500?1600?1800?2000,直到BMW?2002(1966-1977),寶馬創造了壹種風靡全球的車型:“德國運動轎車”,它徹底改變了人們對轎車與賽車不能結合的觀念。當時寶馬成立了專為競賽的M部門,而“競賽”與“家用車”技術成果的互相轉化的傳統也延續至今(電動FE車隊與最新iX3的第五代傳動及高性能電機技術等)。經典的02蛻變成了更經典的3系,同時代也誕生了5系。前兩年新款M2備受好評,寶馬費力調教的背後正是向02致敬。?自此,各大廠商紛紛跟潮,家用轎車在九十年代到達輝煌,百花齊放的場面塑成了很多人的兒時記憶。
2、Sport?Utility?Vehicle:隨著技術成熟與趨勢演變,就像手機壹樣,人們渴望把更多的功能與生活場景納入其中。在1999年,寶馬推出了第壹代X5?E53。全球第壹個使用壹體化底盤的SUV(奔馳到了05年第二代M才應用,第壹代還是輕卡的架構),機電系統源自當年的5系,而當時路虎屬於寶馬集團,路虎攬勝HSE大量精華也被移植到了X5身上(如陡坡及越野場景下緩降與引擎動力分配等)。後續衍生的諸多型號,地表最快轎車的寶馬,成了最快越野。其實SUV並不是明星追起來的,而是歐美以及未來電氣化自動駕駛的趨勢,目前德國美國SUV銷量早已超過轎車,寶馬也是SUV占最大額的分區。自動駕駛的三大應用場景,除了物流卡車,最重要的就是家用SUV。
奔馳第壹代的GLE(M)?W163,原本是個替換掉G系的計劃,失敗後尋求三菱的合作,在三菱的蒙泰羅帕傑羅平臺上,給改成了奔馳M,再移植成了R系列,再後來大家看到W166(2011-2019)的奔馳GLE是克萊斯勒的作品,在吉普大切和道奇杜蘭戈的基礎上,換上了奔馳標。所以妳如果開多了會發現,與奔馳2014年之前銷售泥潭有關的車型,很多都有點“怪”,最新的W167(2019-)才開始有些suv運動的意思。大眾集團的卡宴也不錯,歐美市場接受度高(當然那邊沒有中國的溢價),也是靠這款途銳的兄弟,救活當時銷量萎靡的保時捷。
兩次拉開現代車史兩代潮流的標桿,讓寶馬有足夠資本為下壹代顛覆創新做準備,在10年左右開展了active?E,穩定的性能讓寶馬決定早早踏入電動領域,13年量產的i3與i8。當年,特斯拉還是運營嚴重虧損的富人玩具,而且穩定性差與毛病多並沒有讓寶馬意識到日後的趨勢(特別早年美國model?s,超過四萬邁的車型電機故障率將近50%)。特斯拉本身電控技術強並不可怕,只是後來,與軟件與雲結合的電控,以及激進的技術路線(選擇多放電池包而非安全穩定性,自動駕駛提前規模應用並雲化,壓低成本容忍次品率極力擴大產能,品牌數字化社交媒體影響這樣的營銷策略)讓寶馬感覺到了花大錢做穩定電動產品,而賣不過對方的壓力。
ActiveE及電動可點擊參考i3貼,進入正文請忽略繼續:
在這個背景下,寶馬決定加速,推出了40e和這款最新45e的混動系統,以及全系逐漸電動的計劃。最重磅的要數iNext,寶馬定義為品牌的新旗艦,600km+續航600hp+動力,以及L3自動駕駛等諸多科技,技術細節透露甚少,但從這幾年諜照看出,這款車的軸距底盤等,就是新款的G05(2018-)的X5,應該說是同步開發的(已上市的X7,在研發的X8都是基於X5,且X8定調三種動力:?混動45e/?50i/?x8?m)。X5已經提到了品牌旗艦車型的高度,這款混動X5,有著傳統燃油X5的傳承,最新的電動技術,以及實際上新旗艦iNext的駕乘感受。?寶馬認為混動與電動是未來的趨勢,他們把資金早早往這方面投資與量產,相比最近壹兩年才發力的奔馳奧迪等傳統廠商,寶馬從active?E玩這套量產都十年了,在12activeE車主二十多萬公裏電池損耗8%及混動超跑i8多年穩定表現基礎上,混動X5更像來自未來。原因是寶馬認為電氣化不可能壹蹴而就,故長期穩定混動是趨勢,也是未來的主流車型。
BMW最新廣告,有趣地將Sheer?Driving?Pleasure改為Sheer?Driveless?Pleasure,如果妳開過電動或混動,便能體驗到,電氣化與第四次工業革命壹樣,把流程給分段模塊化處理。大到工廠的生產,小到汽車的行駛。動能回收便是壹個例子,筆者開習慣電動的壹個直接原因便是i3的“單踏板”的EME處理(電動車的cpu),就是如果不極限駕駛也無突發情況,就算速度開得很快,i3從頭到尾用不著壹次踩剎車,這對疲憊上下班通勤特別堵車的車主簡直就是質的變化。寶馬的混動也不例外,雖然動能回收力度小很多(自動降速也就比普通油車快10%-20%),但這只是壹方面,搭配智能化怠速(低速怠速會不斷降低,時速5的慢驅車)及根據路況情況動態的回收判斷等加起來,在市區,踩剎車、特別剎車油門來回切換的次數要少50%。SUV因為腳面與小腿坐姿夾角比轎跑要小,所以肌肉長時間更緊張,加上頻繁踩剎車,更容易疲憊。未來再搭配自動駕駛,這種driveless?pleasure便是像手動擋逐漸消失壹樣的裏程碑事件。
在三電受稀土限制、儲能技術未有革命性創新之前,電動車不會是廠商的“真愛”,自動駕駛算法未成熟,硬件及成本未穩定的情況下,也難有消費者的“真愛”。所以寶馬把寶壓在了混動上,這也是未來M旗艦、以及X8的基礎版、以及全系都逐漸混動的原因。得益於寶馬電動技術在傳統車商的領先(五代三電已集成壹體化,仍然是全球首個),以及發動機傳承壹脈(這個後面會貼圖展開說),穩定性達到德國人標準後才敢大力全系推。
除了油耗降低,"拯救"大排量,寶馬還意外發現有的混動發動機壽命更耐久。Autogefühl曾與德國工程師做過技術討論,有些場景,比如電動突然切換到內燃機,但發動機零件有些未完全預熱起來,會不會不好?其實是,混動的發動機與普通版不同,有些部件像寶馬M系優化這款3T壹樣(如寶馬M3的就是這臺發動機的強化版),做了強化。據累計的行駛數據統計,反而是普通版更早出現了老化,而混動版更耐久。個人覺得有壹定道理,因為銜接時發動機轉速並不高,就像啟停壹樣。這與混動關系不大,像普通燃油車,壹樣需要避免冬天不熱車,打火馬上六七千轉的跑壹樣。
首先不管什麽車,都要加個好油,避免積碳及各種驚喜故障碼/燈;還有洗個好車,不要很多沙子就傻傻搓,也不要水都擦幹了,還繼續拿毛巾蹂躪車漆。?這代的前進氣格柵擋板更加智能,其他車型在關閉狀態下搭配48v動態暖風讀秒變熱,春天更是不用擔心沙塵與柳絮對水箱散熱的侵害,導致前機蓋內夏天嗡嗡發動機轉的飛起。?壹改老美產散熱優先的習慣同時,也有保留的,比如喇叭和遠光。
生產工藝水準在企業內部不同工廠壹致很重要。X5的隔音棉很厚,車身內側金屬的焊接工藝標準也較高,很平整。同樣是美國產,像GLE?GLS掀起機蓋,明顯位置就有不少不平整的突起及漆點,與辛德芬根的工藝差別很多。
性價比/在歐美x5和cayenne差不多幾千歐的差價,但是寶馬i?venture在電氣領域從稀土到電機的布局與量產更早,規模更大,所以混動版的溢價更低,寶馬電池容量與純電續航有兩倍以上的優勢。成本上,保時捷品牌的單車利潤在50%,寶馬在25%,所以這兩款混動的造價應該是相仿的,x5?phev還可能更高;cayenne?hybrid的造價,應該是和大眾途銳奧迪等***線設計與***用零件上降低了成本,而電機電控並沒有批量化的優勢。另壹個明顯不同是懸架特別後懸,卡宴明顯帶著標準的“大眾”軟,有時又深又無力,x5的空懸後排乘坐感要勝壹籌。但在中國市場,沒有任何可比性,因為卡宴混動被換了發動機,閹割成了2t,唉,又壹個中國市場的悲傷故事。買車壹定要美、德市場都比比,包括有沒有配置閹割。
在歐美,SUV最流行的是柴油版,而且更適合郊遠,在城市中白領開略顯突兀。原因是燃油經濟性、和扭矩足,而混動解決了舊時代的問題,又帶來更多的新意。普通版的x5剎車時,剎車盤與發動機無法進行動能回收。混動讓SUV更適合城市,更從容,車內溝通與行車更安靜,發動機運行時也轉速更低,搭配動能回收,夏天不會有那麽多預熱進入通風道。混動與電動能給駕駛者壹種平靜感,切身才能體會,當體會動作多了便成為了習慣。
ID7系統將carplay地圖集成進了自帶地圖的選項中,靈敏的觸摸讓carplay從可用跳過實用,直接到了必用。?沒上市之前,就聽說新款x5是首臺支持整車ota的寶馬了,目前已支持亞馬遜Alexa等應用,自帶的導航與雲平臺的天氣、路況等突發狀況更敏捷地相連。而最新消息,ID7在9月迎來更新:新增短視頻應用、數字鑰匙、微信車載版、停車場市內地圖等。語音交互的微信,語音控制的西瓜視頻;iphone和Apple?Watch用來當車鑰匙;方便找樓梯電梯和車位的室內地圖也是全球首先上市。寶馬也會和騰訊、中國電信進壹步開展數字化合作。車聯網、v2x、iot,都是四次工業革命的標簽代表。
得益於尾部下方電池布局,混動款x5的車輛重心要比普通版更低。?由於電機的過渡,autohold點油門再前行時,更平順而非突兀。
全新混動X5改用3T發動機,和745e壹套動力總成,這絕對是個喜大普奔的消息。總的來說,這臺直6發動機可謂寶馬精髓延續之成熟的所在!現款代號B58(2015-),它的前身是上壹代的N55(2009-2015),再上壹代是N54(2006-2016)N54是寶馬首個大規模使用的渦輪增壓的發動機,其實在10年N54已經慢慢淡出視線,只不過老款的z4和alpina持續生產了幾年。我都知道寶馬的自吸直6是壹劍走天下,N54相當於開始移植加入渦輪,N55逐漸成形並不斷改造調教(大改子版本就5次),而到了這代B58,不管是生產上,還是駕駛耐久度上,都更趨於完美。它能匹配CLAR模塊化平臺,也能和其他同胞們***線生產;很大壹個變化是長期高轉速運動駕駛的耐久度上,不用擔心皮墊膠圈等老化的滲油。鄰居壹臺心愛的老款911?Speedster,現在已經讓他養成了打開後蓋東瞅瞅西看看的習慣。。
所以精髓成熟的B58是性能、性價比、穩定性集大成所在,是壹脈傳承與不斷完善,這也是寶馬壹心在行駛上深鉆的企業文化的體現。筆者認識的壹些寶馬高管,無不是在企業壹幹就是壹二十年,溝通中,都有在自己工作的領域專註與改善的習慣,這種影響人習慣的企業文化,讓人敬佩。?當然奔馳最近幾年在銷量恢復後也很活躍,但對於消費者來說,奔馳的3T絕對讓妳傻傻分不清!以前,奔馳6缸3.0的有三款發動機在售,最新的直6(2017-?M256)被放到了500上,要160w+;而90w只能買到老款的V6;如果妳再加壹些錢,120w,能買到新壹些的老款v6。?當然奔馳這樣做,特別針對中國市場搞這種,是為了淘汰產能去庫存,只不過成本轉嫁給中國消費者(剛才我又看了壹下,恭喜妳,現在已經只剩兩款6缸了,不需要500,妳在450上就能買到新款的發動機)。
X5的這臺,子代號B58B30M1,是18年更新的第二代,現役的有18年的x5、x7、z4、20年的540、640、x6、740、840、?Morgan?P6。同門兄弟有豐田Supra、高功率M40。寶馬M的S58發動機,也是源於這臺,510PS。圖片這幅發動機大家族,B58是渦輪增加直六最新的壹款,這個子家族也是歷年各種發動機大獎的收割機。。說到功率與調教,之前在紐伯格林請教過大神,問為啥寶馬量產車的圈速成績壹直不溫不火,答案是理念不同,跑紐北的都懂,寶馬的調教空間更大,品牌口碑下來了,新車自然不需要商業上用圈速來打新促銷,這也解釋了紐北賽道上,最多的就是BMW,其次Porsche,看不到Audi,奧迪都在其總部小鎮ingolstadt和中國。。?得益於多年電動混動技術積累,寶馬工程師這樣解釋到:3t的燃油經濟性已經能做到2t相當了,沒有必要用2t,這款聲浪與動力輸出更加符合消費者高端車型的期待。壹款394hp的全尺寸suv,絲毫不用擔心油耗。
液晶鑰匙本身沒有口,不能和其他鑰匙穿壹起。5檔底盤高度的調節,上下升降分別各有4cm的高度差。?電量保留功能:如果妳開過混動,有種場景壹定讓妳捉過急,就是妳不想充電,又不想消耗電池電量:與其他混動相比,x5混動這個按鈕實用至極,因為妳不用強制切換運動模式來強調充電來保持電池電量,在舒適混動模式也可保留100%的電量,不想消耗的時候完全沒有這方面的顧慮。?標配19全季胎,選配兩種20的全季胎與21的性能胎。中國的路況不適合太薄的胎,壹因為坑多容易鼓包;二是內陸型氣候早晚與四季溫差都大,這種情況薄胎的胎壓對氣溫都特別敏感,要常充氣放氣來調整;三是中國路面平整度壹般較差(德國井蓋隨便壓,沒有壹個過去會有聲音的),所以加劇了薄胎舒適性差的弱點。
懸架/混動x5獨有標配的自適應的主動空氣懸架,調節電子阻尼(被動,而非攝像頭等主動),像魔毯壹樣吸收過濾路面的顛簸,增加動態與舒適性。底盤反饋可以通過設置選擇為更運動硬朗,或更舒適綜合。(x5?混動45e的軟硬變化較明顯,效果也立竿見影)?再壹個,混動版X5的空氣懸架,自適應車輛不同位置的負重變化,使車身始終平衡。這套系統還與DSC搭配,通過調節四輪不同的剎車力度,來進壹步平衡車身負重不均,增加穩定性。?動力總成389bhp,總續航830km。?混動模式:默認模式,通過電子自動調節駕駛情況所需的動力分配,無論是平緩的駕駛,還是需要強動力輸出,電腦都會自動判別。這種模式純電輸出最高時速為110,之後必須由發動機介入。?純電模式:最高速135。想要切換成其他模式,可隨時通過把油門多踩壹腳或按鈕調整。?運動模式:此時發動機會壹直保持運行,且由發動機和剎車產生動能回收率最大。?適應模式:變速箱主動預換擋很多人搞錯其功能與原理,通過位置路徑與行駛狀態來調節換擋策略,原理是通過導航系統(標配)、與ACC的雷達(如選配)。這樣檔位提前變化,比遇到情況再用油門等調節要精準靈活。?偏後的xDrive保障四季幹濕路面最佳行駛穩定性及動態駕駛感,這也是X5壹直領先其他suv的法寶。電機也沒有簡單直接放到前軸和後軸,而是集成到傳動系統內,這樣絲毫沒影響xDrive的性能,也使得兩軸與四剎車的動能回收最大化。
純電續航90km,如果想把這車當成純電開,在外並不能使用快充,對小區車位不能安裝充電樁的車友不太友好。?影響電池壽命與安全的因素,其實質量與使用習慣只是壹部分,更重要的是廠家背後的硬技術,如冷卻、電控。特斯拉固然壹枝獨秀,但傳統車廠裏,寶馬,無出其右。?德系電池的布局更加穩健,不會壓榨地盤空間極致來增加電池容積。所以妳會發現其他電動車電池布局更加靠前,妳會發現特斯拉電池事故率居高不下。新款的45e電池在美國南卡工廠(寶馬SUV大本營,也是其全球最大的工廠)組裝,電池商是和i3壹樣的三星SDI,沒壓成本,但滿足了安全性與穩定性,現在歐美已經有許多跑了二三十萬公裏純電的i3了,電池容量沒有什麽明顯變化,而且安全性遠超同樣二三十萬的model?s電池組。去年斯帕坦堡擴大了產能,每月50w組,每車96組,每月大概能產5000輛混動車型。
這臺選配了駕駛輔助包,跟停的ACC、車道保持與側碰躲避、L2的高架高速堵車場景輔助(65km/h以下)、轉向與堵車輔助(除了顯示提醒,還有方向盤震動與自動躲避)、前方行人與交通的自動躲避。
這代系統默認手離開方向盤5s黃燈、20s紅燈並伴隨警示音。(這點比較人性化,壹個輕輕觸摸方向盤即可恢復正常,第二個不會壹上來就滴滴嗒嗒的警示音,比奔馳L2駕駛包警示音響得妳有方向盤緊握恐懼癥要強)?接下來,系統會自動判別情況,如路況安全,沒車,紅燈的警示音會過壹會變得很急促,然後速度開始緩慢降,並用剎車提醒妳註意,前後沒車會到車速20以下,再徹底斷開輔助駕駛;另壹種情況,系統判定路況復雜,會很快變成急促的警示音,並伴隨較密集的剎車搖晃妳幾下提醒,並很快退出模式。
還有壹種情況,如轉盤角度太大,無法自動保持,系統會在無法保持車道前提醒妳。?但請註意,直線徑直行駛路段,如果有三輪車自行車在妳車道溜邊逆行,它會像特斯拉壹樣無法識別逆行車輛,壹定要小心此類情況!
如果雨很大,車速又較高,也會停止輔助駕駛。
車道保持設置個性化很多。且如果判定妳是主動便道,不會震動提醒,但需要快壹點變,慢壹點還是有震動提示。?不管是便道、掉頭、還是轉彎方向盤自動回正,轉向精準的核心在於穩定地準確地和預判壹致,不用絲毫矯正
輔助駕駛跟車距離分四檔,並會根據車速路況調整。上圖為距離1和距離4在時速壹百時的示意位置。
時速35時則跟的更近,車速與距離比滿足不被加塞的空間。?如果速度再低:這代系統特別值得感受的是低速堵車時候的自動跟車功能,會跟的很緊,移動及時,不會留出被加塞的空間;第二點是它不會機械式的愚鈍頻繁剎停,這樣乘坐舒適感會大大降低,它會優先慢慢跟車,前車停那壹會它再慢慢停。?PS,可能是因為混動版重心低,整車剎車的微小前傾感在suv裏很出彩。
如果妳常高速、郊區或夜晚行駛,那麽下面這些標配的主動駕駛輔助真是為了安全誠意十足:盲點監測、車道偏離、後追尾預警與預防(碰撞前自動向前移動以預備)、被追尾後自動啟動剎車(防止被撞向前更嚴重二次損害)、前碰撞預警、前自行車預警、後交通提醒、城市限速信息等。這些功能和當年ABS壹樣,只不過寶馬提前做成了標配。
混動本身最大的價值在於動能回收,它使剎車不再只是熱量與粉塵、使發動機不再只是幹柴熱火和氣喘籲籲。寶馬因為前幾十年的優勢有余力率先介入並到今天技術穩定與沈澱。這些,直接改變著駕駛習慣,讓駕駛更輕松,讓旅途更有樂趣,不用疲於做各種壹頓猛如虎的駕駛動作,特別頻繁剎車油門間切換。壹切帶來的安全安心,能讓人心靜下來去做與思考更有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