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是不孤獨的開始,當懼怕孤獨而被孤獨驅使著去找不孤獨的原因時,是最孤獨的時候。
——蔣勛《孤獨六講》
每個人都是被劈開成兩半的壹個不完整個體,終其壹生在尋找另壹半,卻不壹定能找到,因為被劈開的人太多了。
——蔣勛《孤獨六講》
孤獨沒有什麽不好。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妳害怕孤獨。
——蔣勛《孤獨六講》
孤獨是生命圓滿的開始,沒有與自己獨處的經驗,不會懂得和別人相處。
——蔣勛《孤獨六講》
所以,生命裏第壹個愛戀的對象應該是自己,寫詩給自己,與自己對話,在壹個空間裏安靜下來,聆聽自己的心跳與呼吸,我相信,這個生命走出去時不會慌張。
——蔣勛《孤獨六講》
當道德變成壹種表演,就是作假,就會變成各種形態的演出,就會讓最沒有道德的人變成最有道德的人,語言和行為開始分離。
——蔣勛《孤獨六講》
成熟的愛是倚靠不是倚賴,倚靠是在妳偶爾疲倦的時候可以靠壹下,休息壹下,倚賴則是賴著不走了。
——蔣勛《孤獨六講》
所以最好的文學就是在語言的精準度裏制造語言的曖昧。
——蔣勛《孤獨六講》
我要說的是,孤獨沒有什麽不好。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妳害怕孤獨。 可是我相信,如柏拉圖的寓言,每個人都是被劈開的壹半,盡管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哲學對這個問題有不同的解釋,但孤獨絕對是我們壹生中無可避免的命題。
——蔣勛《孤獨六講》
當妳被孤獨感驅使著去尋找遠離孤獨的方法時,會處於壹種非常可怕的狀態。因為無法和自己相處的人也很難和別人相處,無法和別人相處會讓妳感到巨大的空虛感,會讓妳告訴自己:我是孤獨的,我必須去打破這種孤獨。妳忘記了,想快速打破孤獨的動作,正是造成巨大孤獨幹的原因。
——蔣勛《孤獨六講》
我們心靈壹旦不再那麽慌張地去亂抓人來填補寂寞,我們會感覺到飽滿的喜悅,是狂喜,是壹種狂喜。 就像氣球,被看起來什麽都沒有的氣體充滿,整個心靈也因為孤獨而鼓脹了起來,此時便能感覺到生命的圓滿自足。 只是有時,這份鼓脹的思維,也能瞬間隨著氣球的爆破而徒剩滿溢的落寞。
——蔣勛《孤獨六講》
若是民眾無法思考,社會的繁榮強大都是假的,都將毀於壹旦。
——蔣勛《孤獨六講》
有時候妳會發現,速度與深遠似乎是沖突的,當妳可以和自己對話,慢慢地儲蓄壹種情感、醞釀壹種情感時,妳便不再孤獨;而當妳不能這麽做時,永遠都在孤獨的狀態,妳跑得愈快,孤獨追得愈緊,妳將不斷找尋柏拉圖寓言中的另外壹半,卻總是覺得不對;即使最後終於找到“對的”另外壹半,也失去耐心,匆匆就走了。 “對的”另外壹半需要時間相處,匆匆來去無法辨認出另外壹半的真正面目。
——蔣勛《孤獨六講》
所以我說孤獨是壹種福氣,怕孤獨的人就會寂寞,愈是不想處於孤獨的狀態,愈是去碰觸人然後放棄,反而會錯失兩千年來妳尋尋覓覓的另壹半。有時候我會站在忠孝東路邊,看著人來人往,覺得城市比沙漠還要荒涼,每個人都靠得那麽近,但完全不知彼此的心事,與孤獨處在壹種完全對立的位置,那是寂寞。
——蔣勛《孤獨六講》
“作為壹個不思考的社會裏的壹個思考者,他的心靈是最寂寞、最孤獨的。因為他必須要先能夠忍受,他所發出來的語言,可能是別人聽不懂的、無法接受的,甚至是別人立刻要去指責的。”
——蔣勛《孤獨六講》
即使我們與最親密的人擁抱在壹起,我們還是孤獨的,在那壹剎那就讓我們認識到倫理的本質就是孤獨,因為再綿密的人際網絡也無法將人與人合為壹體,就像柏拉圖說的,人註定要被劈開,去尋找另壹半,而且總是找錯。大團圓的文化是讓我們偶爾陶醉壹下,以為自己找到了另壹半,可是只要妳清醒,妳就知道個體的孤獨性不可能被他者替代。
——蔣勛《孤獨六講》
我們希望用語言拉近彼此的距離,卻又怕褻瀆,如果不夠親近,又會疏遠,於是我們用的語言變得很尷尬。在電影中呈現的就是這種“孤獨的溫暖”,因為當妳站在火車月臺上,大家就會互相鞠躬道早,日復壹日重復著這些敬語、禮數,可是永遠不會交換內心的心事。 ...... 我相信人最深最深的心事,在語言裏面是羞於見人的,所以它都是偽裝過的,隨著時間、空間、環境、角色而改變。語言本身沒有絕對的意義,它必須放到壹個情境裏去解...
——蔣勛《孤獨六講》
每個人都急著講話,每個人都沒把話講完。快速而進步的通訊科技,仍然無法照顧到我們內心裏那個巨大而荒涼的孤獨感。...我想談的就是這樣子的孤獨感。因為人們已經沒有機會面對自己,只是壹再地被刺激,要把心裏的話丟出去,卻無法和自己對談。
——蔣勛《孤獨六講》
孤獨是壹種沈澱,而孤獨沈澱後的思維是清明。靜坐或冥想有助於找回清明的心。因為不管在身體裏面或外面,雜質壹定存在,我們沒辦法讓雜質消失,但可以讓它沈澱,雜質沈澱之後。就會浮現壹種清明的`狀態,此刻妳會覺得頭腦變得非常清晰、非常冷靜。
——蔣勛《孤獨六講》
我想說的是壹種語言的孤獨,當語言不具有溝通性時,語言才開始有溝通的可能。
——蔣勛《孤獨六講》
思維最大的敵人是結論,任何壹種結論,來得太快的時候,就會變成思維的敵人我通常會很快的找到壹種能夠接受的結論,因為有顧慮結論來的太快,通常之後會反復去想這個結論的其他方面,所以看起來我總是放不下某些事情。 我很不喜歡那種大而化之的結論,絕對的是或不是,有或沒有,他們似乎要讓妳壹切思維活動都在它的絕對前停止。
——蔣勛《孤獨六講》
那匹走向曠野的孤獨的狼,就是人類最後的高貴品質,那種不被環保、不被豢養、不被馴服的孤獨──狼馴服了就是狗,都變成狗以後,只有寵物,自我的征服性和自我的挑戰性不存在生命裏面。
——蔣勛《孤獨六講》
孟子說人性本善,人是性善的發揚;另壹個非常大的荀子流派,則說人性是惡的,因為性惡,才需要很多的教養和禁忌去限制。
——蔣勛《孤獨六講》
有沒有可能生命的意義就是在尋找意義的過程,妳以為找到了,卻反而失去意義,當妳開始尋找時,那個狀態才是意義。
——蔣勛《孤獨六講》
我擁抱著壹個摯愛的身體時,我知道,自己是徹底的孤獨的,我所有的情欲只是無可奈何的占有。 我試圖用各種語言與人溝通,但我也同時知道,語言的終極只是更大的孤獨。 我試圖在家族與社會裏扮演壹個圓融和睦的角色,在倫理領域與每壹個人和睦相處,但為什麽,我仍然感覺到不可改變的孤獨? 我看到暴力者試圖以槍聲打破死寂,但所有的槍聲只是擊向巨大空洞的孤獨回聲。
——蔣勛《孤獨六講》
孤獨的同義詞是出走,從群體、類別、規範裏走出去,需要對自我很誠實,也需要非常大的勇氣。
——蔣勛《孤獨六講》
青春的美是在於妳決定除了青春之外,沒有任何東西了,也不管以後是不是繼續活著,是壹種孤註壹擲的揮霍。
——蔣勛《孤獨六講》
我將卓文君視為壹個革命者,就是因為她聽到父親的威脅後,當場與父親決裂,和司馬相如私奔。最厲害的是私奔也不跑遠,就在爸爸家門口當 鑪 賣酒, 汪精衛,他在十七、八歲時,夢想著中國的改革,所以他去刺殺慈禧太後、刺殺五大臣,後來事 洩 被捕,在獄中寫了壹首詩,末兩句是:「引刀成壹快,不負少年頭。」年輕的頭就是要去革命,何必留在脖子上?何等豪氣。因為很多人欣賞他的詩
——蔣勛《孤獨六講》
例如統獨的問題,是臺灣最值得思辨的壹個問題,可是直到現在,很少看到兩個人好好坐下來,說他為什麽贊成統壹,或為什麽贊成獨立。我們很少與人進行思辨,只是急著發表結論,當對方的結論和自己不壹樣時,就是舉拳頭決定了。
——蔣勛《孤獨六講》
其實母親手上壹直握有壹把剪刀,專門剪孩子的頭發,比中學時代教官手中那壹把更厲害。這壹把看不見的剪刀叫愛或是關心。
——蔣勛《孤獨六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