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查詢 - 三線精神的現實意義

三線精神的現實意義

三線精神是不竭的精神財富

從1965年開始小批量集結施工隊伍,1966年10多萬人安營紮寨,到1970年7月1日攀鋼高爐出鐵,1971年具備年產150萬噸鋼能力,1974年形成軋材能力,攀枝花改變了國家鋼鐵產業的布局。

費孝通評價,三線建設使西南荒塞地區整整進步了50年。沒有當初三線建設,就沒有現在西南、西北的工業基礎。

回憶那段歷史,攀枝花老壹輩建設者孫本先對“不想爹不想媽,不出鐵不回家”、三個石頭壘口鍋的日子記憶猶新。想當年,建設者們住草棚、幹打壘,吃金沙江的渾水,條件異常艱苦,但他們自豪的是,堅持依靠科學技術,用自己的高爐將國外專家判為呆礦的攀西釩鈦磁鐵礦進行了綜合利用。

曾在攀枝花工作生活了49年,經歷了攀枝花開發建設全過程的秦萬祥感慨,攀枝花的成功既在於傾舉國之力、各方支援、通力協作,還在於有壹支政治素質高、技術過硬的勘察、設計、施工及科研、生產隊伍。他至今仍記得1966年6月向黨組織寫的請戰書上的壹段話:“親愛的黨啊:請妳相信我吧,讓我到大西南去,滾壹身泥巴,煉壹顆紅心。”10多萬建設大軍,每個人都精神飽滿,鬥誌昂揚。秦萬祥說:“這種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壹個組成部分,這種敢於為國擔當的精神永遠不能丟。”

“攀鋼建設不是鋼鐵問題,是戰略問題。”“攀枝花建不成,我睡不好覺。”當年毛主席的話猶在耳畔,攀枝花成為三線建設的重中之重。攀枝花,成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壹個典型,以獨有的貢獻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國的工業布局。

在中國,三分之壹的鐵路由攀枝花鋼軌鋪成。目前我國投入運營的壹萬多公裏高鐵中,70%由攀枝花鋼鐵鋪成。1975年至今,攀枝花***生產鋼軌近1800萬噸。攀枝花鋼軌已出口到30多個國家和地區,譽滿全球。

當年,全國支援攀枝花。而從攀枝花建成的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攀枝花又向全國各地輸送出各類技術骨幹和管理人才近10萬人。實現了從“全國支援攀枝花”到“攀枝花支援全國”的重大歷史轉變。用秦萬祥的話說,“真正體會到人生的真諦——人生的意義在於奮鬥,人生的價值在於奉獻”。

50年歲月裏,數十萬名建設者孕育凝成“艱苦創業、無私奉獻、開拓進取、團結協作、科學求實”的攀枝花精神,創造了突破“地質禁區”建成成昆鐵路、普通高爐將“死礦”變“寶藏”等壹個個奇跡。

中國社科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陳東林長期進行三線建設的研究。他認為,艱苦創業、無私奉獻是三線精神的內核,在信仰方面樹立了壹面旗幟;同時,三線精神也是壹種創新精神,從白手起家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自謀出路,適應改革發展的需要,三線建設是中國工業化的縮影。

三線建設推動攀枝花轉型升級

三線建設,築起攀枝花這座城。走過50年,攀枝花應以怎樣的姿態繼承三線精神?

攀枝花市委書記劉成鳴說:“三線建設精神,是攀枝花崛起的靈魂!”攀枝花的50年就是自強不息、改天換地的創業史、奮鬥史,三線精神成為感召和激勵攀枝花自力更生、奮發進取、改革發展的重要精神財富。

攀枝花市市長張剡介紹,得益於三線建設奠定的基礎和對三線建設精神的弘揚傳承,今天的攀枝花已經發展成為中國西部重要的鋼鐵、釩鈦、能源基地和新興工業城市,全域被納入攀西國家級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工業化率70.3%,人均GDP列四川省第壹。

三線精神正為攀枝花的轉型升級提供強大精神動力。攀枝花正依托儲量分別居世界第三和第壹的釩、鈦優勢資源,以綜合利用為核心、科技攻關為關鍵、體制創新為動力,力爭到2020年,釩鈦及相關產業產值突破3000億元,建成全球最大、國際領先的釩鈦產業基地。去年,攀西向全球科研機構招標,要用最先進的手段開發攀西資源,第二輪資源開發創業與轉型升級已經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