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春秋孔子《論語·裏仁》:“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孔子說:“早晨得知了道,就是當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這句話中“道”不是壹般的“道理”、“事理”,而是特指儒家的“仁義之道”。懂得了仁義的 道理,就應該用自己的壹生去實踐它,有時為了捍衛之,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
這是孔子的道德價值觀,這就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壹句話所包含的深刻的內涵。這壹內涵從孔子的壹生《論語》壹書的思想精髓中可以得到印證。
擴展資料:
“朝聞道,夕死可矣”賞析
孔子壹生棲棲遑遑,周遊列國,席不暇暖,為的就是推行他的“仁政”。然而孔子的政治主張得不到統治者的采納,不得已,轉而講學授徒,希望培養出德才兼備的人才,通過他們去宣揚他的思想學說,去實現他的政治理想。
孔子就是這樣用自己的壹生去推行他的 政治主張、實踐他的道德理想,孜孜不倦,死而後已。“朝聞道,夕死可矣”壹句話反映了孔子壹生對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的執著追求。孔子為“道”而生,為“道”而死。
另壹方面,“仁”作為儒家最高的政治理想,很少有人能夠達到這種境界,所以孔子從來不輕易以“仁”許人。跟孔子同時代的人沒有被稱為“仁”的。在孔子看來能夠達到“仁”的 都是古之聖賢:泰伯、文王、微子、箕子、比幹、管仲。
這些人的行為都關乎天下國家大計 ,關乎人民的生活疾苦。他評價壹個人是否“仁”是重在其政治功績的。但是,“仁”作為壹種道德修養,是有高低之分的。我們可以自覺地加強自身修養,以“仁”的諸方面的美質要求自己,壹步步的向著最高境界靠攏。
人的道德修養就是壹個由低到高不斷提高的過程, 這個過程沒有止境。壹個人只有勇敢地挑起“仁”這壹重擔,不斷克制自己的 欲望,嚴格要求自己、反省自己,同時還要自覺地按照國家社會的典章制度和行為習慣去規範自己的行為。
不能超越禮儀去行事,這樣才能不斷地提高道德修養。堅忍不拔的走完這壹艱難的過程,就壹定 能夠達到“仁”的最高境界。這壹艱難的過程對於壹個人來說是壹生,對於壹個國家壹個民族則是世世代代。“以德治國”、“構建和諧社 會”可以說是孔子道德理想在新的歷史時期的繼續。
這個過程不會終止,只有不斷的提高, 這是壹個永恒的主題。其次,“朝聞道,夕死可矣”強調犧牲精神。壹個人有誌於“仁”,他就會終身實踐,毫無怨恨,毫無遺憾。為了追求“仁”的最高境界,甚至於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
這就是把“仁”看作最高的道德 修養,且高置於生死之上。後來孟子發展了孔子的這壹思想:“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義也。"(《孟子·告子上》)“義”是“合理的事、應該做的事”。
“舍生取義” 就是為了正義事業,為了他人利益、全民利益、國家社會的利益而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 仁”是人的內在本質,“義”是人的外在的行為,二者是統壹的。知道了仁義的道理,就要 終身實踐它,甚至於為此犧牲生命,也在所不辭,無怨無悔。
孔子的“殺身以成仁”、孟子的“舍生而取義”正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壹句話的最佳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