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查詢 - 萬網CEO張向東:創業成功的原因是人

萬網CEO張向東:創業成功的原因是人

萬網CEO張向東:創業成功的原因是人

 張向東,世紀華通首席運營官。擔任職務 2017年3月,世紀華通宣布任命張向東先生為公司首席運營官。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萬網CEO張向東:創業成功的原因是人,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張向東,前萬網創始人兼CEO,現軟銀合夥人。2013年萬網成為阿裏巴巴集團全資子公司,與阿裏巴巴旗下阿裏雲公司合並,繼續引領中國域名服務和雲計算行業。

 來看壹個十年前《贏在中國》節目中,張向東預測慧聰網被阿裏打敗的視頻。視頻中的那個窮小子就是“萬網”的創始人兼CEO張向東,後來萬網被阿裏巴巴收購,成了阿裏旗下子公司。其間萬網還在2013年強行封停慧聰網的域名長達4小時,就是這小夥子的功勞。他神預測“慧聰敗給阿裏”,果然5年後預言成真,現在很多人都只知阿裏不知慧聰,慧聰網的郭總 臉都被打腫了。

 分享壹篇張向東接受新悅讀采訪時的訪談錄:從創業者到投資人。

 訪談就在向東家進行,他家中陳設很典雅,家具多是木制,由於空間大,也透著壹股簡約。墻上的畫有不少西方作品,很有中西結合的味道。壹見面他就招呼我們喝茶,語速平和,對話從創立萬網的初衷開始。

 “大概94年知道互聯網的概念,我是搞計算機的,隱約覺得這將會是壹個很了不起的東西,所以決定做點事情,96年便創立了萬網。”向東坦言壹開始他也仿徨了很久不知具體該做什麽,所幸是找對了大的方向,現在回過頭來看他把這種“幸運”歸結為壹種潛在的判斷,也是他自己口中的「前瞻性」。

 「大多數成功的創業者都是因為他們傑出的成就被大眾所熟知,殊不知背後經歷了多少鮮為人知的困境。」回顧創業經歷,向東感慨萬千,和新悅讀分享了創業期間他“印象深刻、比較大的三次挫折”,就讓我們壹起先來讀讀他的「千萬網事」。

 第壹次挫折:建網站跌跌撞撞

 那是在公司剛起步的時候,當時我們的想法是去幫中國的企業使用互聯網,具體怎麽幫,我們看到當時中國基本沒什麽網站,而那些國外大公司都有自己的網站,像是微軟,HP,IBM。所以我們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中國的這些大企業也應該有網站。但我們沿著這個思路做下去發現非常難,我們等於是壹個市場宣傳的先鋒,我們跟很多大企業去談,告訴他們互聯網時代來啦,妳看國外大公司都有網站妳們也應該有,但這些人就比較含糊,說:嗯,妳們說得對,那我們應該幹什麽呢?我說妳們也應該有網站啊,我們給妳們提供壹個方案妳們就可以有網站了,但是這些人就說好呀讓我回去研究研究,然後就沒消息了。再加上那時壹個客戶方案做下來會比較貴,大概都要壹二十萬人民幣,他們可能覺得這個投資還有點高,摸不著頭腦,所以也下不了決心,別人還沒做的時候為什麽我們要花這個錢呢。

 總的來說因為建網站這個概念比較超前,所以進展很緩慢,壹年下來沒做幾個客戶但我們卻雇了不少員工。我們當時為了有壹些其他的營收,還做電腦代理,那個花費也不小,但正因我們不夠專心,所以代理做的也不怎麽好,賺的錢也不多,也就沒辦法繼續支持互聯網的生意,很快錢就花得差不多了。所以我們在96年後半年就非常困難,壹方面我們還在試圖遊說那些潛在的客戶,但同時我們又入不敷出。

 第二次挫折:二輪融資燒錢過快

 過了幾年,萬網在國內算蠻有名氣了,我們也融了壹次資。2000年我們進行第二次融資,在融的時候就覺得氣氛有點不太對,所幸我們動作比較快完成了那筆融資,之後市場就驟然地對互聯網十分懷疑。融資前我們的業務做的還不錯,市場份額第壹,增長速度也非常快,年增長好幾倍,營業收入客戶量都這樣同比上去,也正因為如此我們當時融資的時候跟投資人承諾的比較多,或者說做的市場預期比較激進,所以融資後為了做到承諾的數字,錢也燒得很厲害,2000年壹年時間壹多半的錢就燒掉了。原來的想法是都能接替上,就是這壹輪做到多大規模的時候,又可以接著融到下壹輪的錢,甚至就可以上市了什麽的。可是這樣下來以後發現市場氣氛完全不對了,不可能很快找到下壹輪投資者。當時的大環境也讓很多公司就這樣死掉了,我們也是倒計時算我們還有多少錢,還能燒幾個月,因為那時我們弄了很大的辦公室,也請了壹些很貴的人,有著豪華的團隊。雖說我們的業務模式是盈利的,但是因為支出太大,每個月就都是燒錢的狀態,那個階段壓力是非常大的。投資人那邊給的壓力也很大,董事會開會的時候大家也都黑著個臉,恨不得咬對方壹口的感覺。

 第三次挫折:SARS突襲

 03年在北京遇到了非典,不知道會怎麽發展,妳看機場沒人坐飛機,酒店沒人住,辦公樓裏面有壹半的人都不在,大家擠到電梯裏恨不得覺得對方都得了非典似得,所以當時我們也很緊張,擔心團隊裏面誰會得(非典)。當時有個傳言說,(要是得了非典)送到某個地方就再也見不著了,就治不好,壹盒骨灰就送回家了(笑)。

 試想如果妳是彼時的向東,妳會如何應對?

 針對第壹次挫折:從網站到域名

 “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96年的時候正是因為我們快山窮水盡了,也是因為我們走在前面,在叢林裏探索,然後悄然發現了泉水——「域名可以作為產品去賣」之前提到我們壹開始是建網站,當時建網站是壹個傳統的系統集成的概念,那是很貴的,所以很多企業下不了決心,但是域名需要先保護起來,恰巧我們發現域名又有人搶註,這些也是因為我們走在前面率先發現的情況,所以我們決定把域名搶註的這個現象向社會予以公開、宣傳,果然引起了高度的重視。我們寫了壹些宣傳稿,給了報紙,第二天就有記者來采訪我們,第三天就見報了,後來陸續又有不少媒體來采訪,我們媒體公關的工作做得好,我們公司的電話上了報紙,結果呢我們的客服電話就被打爆了,這樣我們就迅速成立了壹個域名註冊的部門。「應該說在我們之前沒有人把域名註冊作為壹種業務來看待,是我們率先提出要先註冊域名把它保護起來。」

 所以96年我們通過域名註冊打響了第壹炮,過了幾個月才有好多公司學我們,但我們壹直壹路領先,到現在都是number one。域名註冊我們在97年做到了將近1000個客戶,當時我們的定價不低,壹個域名連同某些增值服務在壹起,我們收到3000塊。當時註冊域名的成本也很高,成本大概是100美金,加上當時的人力成本也比較高,不像現在自動化程度很高,但總的來說我們的利潤也很好,當然我們的服務也都非常周到。接著我們就趁熱打鐵,因為企業有了域名,自然得有網站啊,而且妳得做內容,所以我們就幫企業做網站。更重要地是我們學會了做壹種叫「虛擬主機」的東西,實際上就是把服務器資源拆分,給更多的人用。最早是壹臺物理服務器上面只能跑壹個網站,這也是為什麽那時候價錢高,但也幸好我們走在前面,我們通過學習摸索,掌握了怎麽做虛擬主機,這樣我們就在機房裏放壹臺服務器,把它切分成小的服務器,賣虛擬主機。這是壹個劃時代的東西,這樣壹來用戶建壹個網站的成本就降低了許多,至今這依然是萬網的壹個主要的收入來源。這樣萬網的業務就得到了鞏固,域名我們是老大,虛機主機我們是老大,而且我們也不斷創新,提高客戶滿意度。現在很多的技術也是沿用了我們當時的壹個思路。然後97年、98年業務節節攀升,到98年我們就賺錢了,99年我們就融了第壹筆風險投資,然後就到了2000年。

 針對第二次挫折:開源節流亦是人力“滌蕩”

 2000年怎麽過去的呢,我跟全體員工開會,把當時的困境都說明了,告訴大家必須開源節流,把所有可能的措施都擺出來,壹方面不能讓銷售額下降,壹方面要大幅度減低支出,最後我們做到了!我們把辦公樓從兩層變成壹層,員工也有壹些自然流失,特別是有些工資特別高的海歸,壹看這種情況也覺得沒前途,他們壹動搖走了我心裏挺高興的,正好我的負擔降低了,這樣就歡送他們走,當然這個特別棒的反倒不能走,咱得好好留下。我也是在那個時候學會了看財務報表,每壹項都得特別精細地去看,辦公室租金、員工工資、通訊費、交通費……看哪個地方能夠減下來,好在我們大家能夠上下壹心,那個時候雖然壓力特別大,但是氣氛特別好。最後在2001年11月份開始實現break even,從現金流的角度來說只要賬上還有現金公司就能活下去。

 “話外的體會是跟壹些海歸打交道相當痛苦。當時我們花很高的代價請了壹些海歸,以比我們的員工高十幾倍的成本請過來奉為上賓,但是期待的作用他又起不到,並且也不是特別的負責。有壹次出現緊急情況,就是黑客進了我們的服務器,惡意地刪了我們的數據。我們當時服務器也就是100多臺,結果破壞了70多臺,這個損失多大啊,當時客服電話就打爆了!那陣子我們請的那個高人CTO跑美國度假去了,事發時他還沒走,他就說要按計劃去度假,當時我這個心裏就特別的灰涼,妳想想,在這麽困難的時候,說走就走,妳是CTO啊。好在我們那時候管理非常認真,數據都做了備份,但也經過兩個星期才把所有服務器給恢復起來。並且我們給所有受損的客戶都賠禮道歉,還補償了幾個月的服務期。這樣,才度過了壹次危機。”

 針對第三次挫折:有預案才有峰回路轉

 當時我們做了很多預案,包括管理團隊分成兩隊,壹三五這些人上班,二四六那些人上班,不上班的就在家裏呆著,這樣盡量降低“中毒”的概率。但是從結果來看呢,03年因為大家都不出門,反而促進了互聯網的發展,03年我們反倒做得還不錯,當時的情況現在想起來也是跌宕起伏。

 “我們曾經很調侃地說,如果我們垮了,那麽中國幾分之壹的網站就不見了。這裏面既有壹種成就感,也是壹種責任。”03年後的萬網就壹直健康成長,營業規模持續上升,每年都是盈利的狀態。同時我們也不斷探索新的業務模式。從萬網自身的定位來說,我們覺得我們定的沒錯,無論是服務大型企業還是中小型公司,我們都給他們帶來了很強的價值,這家公司對於整個社會的經濟起到某種貢獻甚至是支撐的作用。

 問:您創業成功的原因?

 張:有幾個要素。壹個是在對的時間裏選對了要做的事,抓住了時機。還有就是找到了壹些合適的人,這些人幫助妳取得了成功。這些要素缺壹個都成功不了,特別是這個人的要素在裏面非常重要,不成功壹定有很大原因在人。所以我們現在做投資,尤其是早期投資,最重要的也是看人。

 問:您怎麽看這個“人”?

 張:壹方面,責任心是壹個最最基本的(條件),進壹步來說是看他的人品,他有沒有壹種「德」在裏面,在有利益沖突的時候能不能均衡各方面訴求,而不是損害別人的利益只為自己去考慮問題。還有壹方面就是這個人的能力,妳指望他去實現什麽他做不到這也是不行。當然這個人也是在過程中不斷發掘的,假如說公司有幸能起步了,那麽妳選人和用人肯定是持續不斷的。

 問:您曾說甘願做壹個“小股東”?

 張:我不認為我們作為創始團隊主動要去做小股東。其實這些年回過頭來看,我們很多事情下不了決心做也跟我們創始團隊股份過早被稀釋太多有關系。這有歷史原因,在第二輪融資的時候我們稀釋的太多,造成了壹個沒法逆轉的情況,這也是我自身資本規劃裏面的小小的遺憾。如果放在今天我們會更審慎地去做這個融資。

 問:在接受阿裏巴巴的'投資時,想必您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那麽從這些年的結果來看,這其中的協同效應是否達到了當初的預期?

 張:這是壹個非常好的問題!首先我覺得當時阿裏巴巴決定跟萬網走到壹起的原因是萬網在互聯網行業跟阿裏巴巴要做的事情是壹樣的,同時我們所提供的產品是不壹樣的。比如說阿裏在剛開始做的雲計算,其實就是萬網做的虛擬主機的概念,就是資源分享,只不過用的技術不壹樣。我們的客戶群有重疊部分但是也有很多不重疊,所以最後走到了壹塊。

 從後期來看我覺得協同效應還是比較強的。那時阿裏相信雲計算能帶來下壹場革命,所以就投了很多錢在雲計算上,但是投入產出很不對稱。當時是09年阿裏跟萬網走到壹起,同時也是09年阿裏投資成立阿裏雲,我們股東關系確立以後兩家就開始合作,當時雖然團隊上沒有直接合作,但是業務上已經開始合作了:阿裏雲做出壹些東西就放到我們這邊做壹些進壹步的技術開發後就拿給萬網客戶去使用,獲得了很多的反饋和體驗。實話實說壹開始的用戶體驗是很差的,經過了很多次改進以後才好了很多。也因此萬網的人跟阿裏雲研發的人就走到壹起,壹起做了很多後續產品。

 至今我覺得阿裏對萬網非常的尊重,也非常保護,表現在對萬網的同學非常的尊重和肯定,同時也有效的保護了萬網現在的品牌,並且推動了它的發展,到現在萬網還是繼續在領導這個行業。阿裏雲的強研發再加上萬網強的市場營銷和客戶關系,就有了壹個很好的配合,大大促進了阿裏集團雲計算的落地。所以在我看來這是相當的成功和有意義的。當然對萬網的同學來說,也算是壹次挑戰,因為從萬網以前獨立的經營到合並以後要接受阿裏集團的壹些管理方式,這是壹次洗刷和熔煉的過程,有壹部分同學經受住了磨練留了下來,有壹部分離開了,這也算是壹種人生體驗,這是兩個公司在壹起合並整合不可避免的,但高層的戰略目標我認為是實現了。現在也有些萬網的同學在創業,我也盡可能地給他們壹些支持和幫助。

 問:可以比對壹下國內與新加坡的創業環境嗎?

 張:這也是個好問題。「我認為中國的創業環境是非常好的,可以說是未來若幹年推動中國經濟繼續強有力發展的壹個動力,也是中國由過去的世界工廠轉化為創新發源地的這麽壹個局面的開端。」原因有這麽幾個:第壹,由於互聯網的存在,存在於全球信息上的時差消失了,以前是美國發明壹件東西,5年以後中國才知道,現在是,有壹件東西在美國產生,第二天中國就知道了,然後壹個月以後中國這邊就發生了,copy to china的模式就是這樣形成的,時間delay非常短,甚至現在是壹線東西先原創在中國。第二個就是從人才角度來說,過去可能最優秀的壹流人才在美國,中國可能是二流或者三流人才,但現在事實上是壹流的人才很多已經到中國去了。這個就造成人才的梯度幾乎已經消失了,現在如果說美國可能還有壹些優勢,但是那個優勢沒那麽強了。第三個原因是地方政府非常支持,無論是來自於中央的壹些政策還是地方政府的壹些扶持,資金支持、人才引進、稅收優惠,提供辦公室孵化等等,很多措施吸引初創企業去落地。第四就是大家看到不少年輕人創業成功的案例,大家都磨刀霍霍想成為下壹個騰訊、下壹個阿裏巴巴,具有極強的創業熱情。最後壹個就是大量的錢在中國轉悠,大量的投資人湧現。這幾個原因疊加起來,我覺得中國今後會出來很多成功的創業公司,很多有意思的產品。

 那再說回新加坡,我覺得新加坡相對來說,在創業環境上可能處於壹個比較次等的地位,原因我覺得似乎有這麽幾個,壹個是因為新加坡的市場太小,第二個是因為本地人才似乎不太願意創業,可能因為日子過的太舒服了,尤其是壹些優秀人才在畢業後很容易找到壹份稱心的工作,這樣他會覺得創業代價太大,動力不足。第三個客觀上講可能是公司經營成本比較高。妳想每個人工資都那麽高,壹創業就得養活別人,搞不好壹出來就會被創業所需的費用吞噬掉。

 針對這幾個問題,我覺得好像都有壹些解決方案,針對第壹個原因妳做的產品可以不只面對新加坡,可以面向全球。妳如果能做出壹個對全球人都有用的產品,這事在新加坡也不是不可以發生的。第二個就是從人才的舒適性來說,我現在也看到有很多人躍躍欲試,相比國內來說少壹些,但也不乏很多優秀的人才,像是壹些來自NUS、NTU的留學生,他們都很年輕、很有想法、非常有創業熱情。最後壹個成本高的問題,我覺得新加坡政府也認識到了,所以給了很多扶持措施。

 我也想借這個機會去強調壹點,「創業公司千萬不要將政府給的這個錢當成了自己的商業模式,妳要想這個錢只是幫我在創業期間降低成本,但是我壹定要找到自己的客戶,找到獨立生存之路。」我跟我投過的壹家公司也強調,我們在沒有(政府)這個錢的時候也要能撐著,這樣來自政府的錢就是錦上添花,但是如果妳成立之初就壹直惦記著怎麽拿這筆錢,這個公司肯定就搞不起來。

 另外在我看來又有壹波新的機會在起來。IOT(Internet Of Things) 國內叫“物聯網”,表現在什麽地方呢,第壹,由於互聯網廣泛的滲透,這個用途極其廣泛。第二就是隨著硬件的成熟,它可以做到超小型,超低功耗,超低成本。它首先是智能的,裏面的芯片集成了所有的功能,帶CPU帶memory帶通訊,妳可以再上面寫代碼,也可以通過wifi連接,體積微小,功耗很低,再加上微型傳感器的成熟會催生出壹個全新的行業。舉個例子,比如電動汽車,它是個大玩具,它的核心是智能的東西由若幹電腦組成,再進壹步呢是智能汽車,免駕駛員,自己開。再往遠就是智能機器人世界。另外比如說無人飛機,從大型的去噴灑農藥到小型的去執行拍照任務等,這些都會是發展非常迅速的行業。

 問:可以談談您作為天使投資人的投資偏好嗎?

 張:我的模式其實是這樣,壹方面我很樂意有人帶著idea來找我,另壹方面我也很樂意有人說可以實現我的壹些idea,那咱們合作壹把。因為我現在基本停留在idea,如果有人能夠拿出壹些可實現的方案的話我就可以作為投資方來幫助他。就是在壹起玩嘛!所以我下壹步可能會成立壹個孵化器,把有想法的人弄過來,免費讓他們使用孵化器,提供壹些設備和這麽壹個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