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是我國第壹部紀傳體史書,也是我國第壹部紀傳體通史。
《史記》分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部分。其中本紀和列傳是主體。《史記》富有傳奇色彩。秦始皇晚年行跡,穿插許多怪異反常的事情,以及神靈的出沒,用以預示秦帝國末日的到來。
寫漢高祖發跡,則用劉媼感蛟龍而生子,劉邦醉斬巨蛇等傳說顯示其靈異。除了荒誕不經的傳說之外,《史記》所寫的許多真人真事也帶有傳奇色彩。
擴展資料《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壹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壹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余字。
《史記》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誌》合稱“前四史” ,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
《史記》還被認為是壹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
《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稱“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據現知材料考證,最早稱司馬遷這部史著為《史記》的,是東漢桓帝時寫的《東海廟碑》,此前“史記”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
百度百科-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