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世後,要與世界接軌,涉外活動增多,如果對此壹無所知,難免貽笑大方。
著名學者錢歌川先生曾經舉過兩個例子:
其壹是在希特勒舉行的壹次宴會上,壹位中國使節按照在國內進西餐的習慣,用餐巾去揩拭刀叉,殊不知這種做法極不禮貌,仿佛是責備刀叉不幹凈。希特勒見狀,立即命令侍者將全體客人的餐具壹律重新換過,使那位中國使節窘迫難堪。
其二是李鴻章出使德國時出的洋相。李鴻章應俾斯麥之邀前往赴宴,由於不懂西餐禮儀,他把壹碗吃水果後洗手用的水端起來喝了。當時俾斯麥不了解中國虛實,為不使李鴻章丟醜,他也將洗手水壹飲而盡,見此情形,其他官員只得忍笑奉陪。
今天東西方人民之間的交往日益頻繁,了解餐桌上的禮儀也是十分必要。參加西餐宴會時應該註意下列事項:
(1)應等全體客人面前都上了菜,女主人示意後才能開始用餐。
(2)餐巾應鋪在膝上。如果餐巾較大,應雙疊放在腿上;如果餐巾較小,可以全部打開。可用餐巾的壹角擦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漬,但絕不可用餐巾揩拭餐具。
(3)進餐時身體要坐正,不可過於向前傾斜,也不要把兩臂橫放在桌上,以免碰撞到旁邊的客人。
(4)使用刀叉時,應右手拿刀,左手拿叉。只用叉時,可用右手拿。使用刀時,不要將刀刃向外,更不要用刀送食物人口。如果把刀叉放在壹起,表示用餐完畢。
(5)取面包應該用手去拿,然後放在旁邊的小碟中或大盤的邊沿上,絕不要用叉子去叉面包。取黃油應用黃油刀,而不要用個人的刀子。
(6)吃色拉時只能用叉子。應用右手拿叉,叉尖朝上。如果上色拉的同時也上了面包、餅幹的話,可以用左手拿壹小塊面包或餅幹,幫著把色拉推上叉子。
(7)吃魚時可以用左手拿著面包,右手拿著刀子,把刺撥開。水果核也應先吐在手心裏,再放人盤中。
(8)要喝水時,應把口中的食物先咽下去。不要用水沖嘴裏的食物。
(9)進餐時不要將碗碟端起來。喝湯可以將盤子傾斜,然後用湯匙取食。喝茶或喝咖啡不要把湯匙放在杯子裏。
(10)吃飯,特別是喝湯,不要發出響聲。咀嚼時應該閉嘴。
(11)不要在餐桌前擤鼻涕或打嗝。如果打噴嚏或咳嗽,應向周圍的人道“對不起”。
(12)在飯桌上不要剔牙。如果有東西塞了牙非取出不可,應用餐巾將嘴遮住。
(13)進餐時,始終保持沈默是不禮貌的,應該同身旁的人有所交談,但是在咀嚼食物時不要講話。
(14)在餐桌上,壹般的食物都應用刀叉去取,只有芹菜、小蘿蔔、青果、水果、幹點心、幹果、糖果、炸土豆片、玉米、田雞腿和面包等可以用手拿著吃。
(15)當侍者依次為客人上菜時,走到妳的左邊,才輪到妳取菜,如果侍者站在妳的右邊,就不要取,那是輪到妳右邊的客人取萊。
(16)當女主人要為妳添菜時,妳可以將盤子連同放在上面的刀叉壹起傳遞給她或者交給服務員;如果她不問妳,妳就不能主動要求添菜,那樣做很不禮貌。
(17)餐桌上有些食品,如面包、黃油、果醬、泡菜、幹果、糖果等,應待女主人提議方可取食。
(18)用餐畢,客人應等女主人從座位上站起來,再壹起隨著離席,男賓應幫助女士把椅子歸回原處。
以上這些就是西餐宴會上應註意的禮儀細節,妳不要認為它過於繁瑣,事實上,那是正規的用餐方法。如果妳忽略了這些細微之處,就會鬧出笑話。
53服飾穿戴的TPO原則
服飾,是指人的服裝穿著、飾品,它是儀表的重要部分,人際交往中的主要視覺對象之壹,它包括服裝和飾物兩方面。
莎士比亞說:。“服飾往往可以表現人格。”的確,在人的交往中,服飾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壹個人的社會地位、身份、職業、收入、愛好,甚至壹個人的文化素養、個性和審美品位。
服飾壹直被認為是傳遞人的思想、情感等文化心理的“非語言信息”。
TPO是西方人提出的服飾穿戴原則;分別是英文中時間(Time)、地點(Place)、場合(Oceasion)三個單詞的縮寫。穿著的TPO原則,要求人們在著裝時以時間、地點、場合三項因素為準。
時間原則
時間既指每壹天的早、中、晚三個時間段,也包括每年春、夏、秋、冬的季節更替,以及人生的不同年齡階段。時間原則要求著裝考慮時間因素,做到隨“時”更衣。
通常,早晨人們在家中或進行戶外活動,如在家中盥洗用餐或者外出跑步做操健身,著裝應方便、隨意,可以選擇運動服、便裝、休閑服。
工作時間的著裝,應根據工作特點和性質,以服務於工作、莊重大方為原則。晚間宴會、舞會、音樂會之類的正式社會活動居多。
人們的交往距離相對縮小,服飾給予人們視覺和心理上的感受程度相對增強。因此,晚間穿著應講究壹些,以晚禮服為宜。
服飾應當隨著壹年四秀的變化而更替變換,不宜標新立異、打破常規。
夏季以涼爽、輕柔、簡潔為著裝格調,在使自己涼爽舒服的同時,讓服飾色彩與款色給予他人視覺和心理上的好感受。夏天,層疊皺折過多、色彩濃重的服飾不僅使人燥熱難耐,而且壹旦出汗就會影響女士面部的化妝效果。
冬季應以保暖、輕便為著裝原則,避免臃腫不堪,也要避免要風度不要溫度,為形體美觀而著裝太單薄。應該註意,即使同是裙裝,在夏天,面料應是輕薄型的,冬天要穿面料厚的裙子。春秋兩季可選擇的範圍會更大更多壹些。
地點原則
地點原則代表地方、場所、位置不同,著裝應有所區別,特定的環境應配以與之相適應、相協調的服飾,才能獲得視覺和心理上的和諧美感。
比如,穿著只有在正式的工作環境才合適的職業正裝去娛樂、購物、休閑、觀光,或者穿著牛仔服、網球裙、運動衣、休閑服進入辦公場所和社交場地。都是環境不和諧的表現。
場合原則
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服飾要求,只有與特定場合的氣氛相壹致、相融洽的服飾,才能產生和諧的審美效果,實現人景相融的最佳效應。
正式場合應嚴格符合穿著規範。比如,男子穿西裝,壹定要系領帶,西裝裏面有西服背心的話,應將領帶放在西服背心裏面。西服應熨得平整,褲子要熨出褲線,衣領袖口要幹凈,皮鞋鋥亮等。女子不宜赤腳穿涼鞋,如果穿長統襪子,襪子口不要露在衣裙外面。
在歡度節日或紀念日、結婚典禮、聯歡晚會、舞會等喜慶場合,服飾可以鮮艷明快、瀟灑時尚壹些。壹般說來,在正式的喜慶場合,男性服裝均以深色為宜,單色、條紋、暗小格都可以;在遊覽、聯歡、生日晚會等場合,可以選擇色彩明快的服裝。女性不論在什麽喜慶場合,都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穿著的色彩鮮艷的服裝。
54“請客”的藝術與分寸
適當地請客可以疏通感情,拉攏關系。但是靠“請客”交朋友,不要壹概認為是“酒肉朋友”。只要是誠心誠意地表示友好而請客,對方可能也會誠心誠意地與妳交往。
請客也要註意分寸,所說“請客不到,兩頭害臊”。如果發出邀請後,客人不來,主人會感到臉上無光;而客人呢,也會覺得不好意思。所以,請客也算是壹門藝術,要掌握這門藝術,應該把握以下幾個分寸:
請客對象要合適
請客時邀請對象的選擇,必須根據辦事的目的而定。求人辦事,邀請的對象自然是給妳辦事的人,或者說是能給妳帶來幫助的人,但有時也需要壹些其他朋友作陪。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就應當精心安排。選擇邀請對象,要根據求人的性質、需要,及宴會規模的大小等,遵循先主要後次要、先親近後疏遠的原則,來劃定邀請範圍,並依次確定邀請名單。
邀請方式要恰當
采取何種方式邀請,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辦事的性質、對象而定。學者、專家、領導等,大多工作忙、時間緊,對他仉最好提前相約,以便他們做好工作調整、時間安排;對某團體的要人,公開邀請,甚至借助傳播媒介,就既能體現公正無私、光明磊落,又利於引起關註,促進宣傳,擴大影響;而朋友密談則悄悄地進行更利於避開旁人的視線。保證交往活動的隱蔽性。壹般的往來、壹般的親友,打個招呼、通個電話、捎個口信兒也就可以了;而比較重要的工作聯系、業務關系、公關事務等就必須采用相應的公文格式,如發書信、寄請柬等,或者按照壹定的規格派專人傳達、親自登門。以示重視、鄭重和尊重。總之,邀請的方式要因事而異,因人而異。
要保證客人的方便
要保證客人的方便,即盡可能地為邀請對象著想,為其提供來往、交通等方面的便利。王老板想請張教授幫他解決壹個科學難題。但張教授年事已高,行動不便,原本打算拒絕,可沒想到王老板竟派了專車接送,專人護理。這使張教授很感動,於是改變了主意。這樣做予人方便,予己也方便,既利人又利已。
要做到真誠友好
真誠相約,不虛情假意,不違約、不失信。有人曾邀請幾位朋友到他家去做客。朋友信以為真,誰知他卻是虛意敷衍,讓朋友吃了閉門羹。他這種失禮行為,使朋友非常氣憤。事隔多年,提及此事,朋友仍然耿耿於懷。這麽邀請耍弄了別人,失去了朋友,豈不害人害己!
“請客”不是小事,更要註意細節,若是壹時大意,有所疏漏,會極有可能請不到客,或使客人們不歡而散。只有面面俱到,才能保證萬無壹失,使客人和妳的臉上都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