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群星閃耀的唐代詩人中,張繼並不起眼,但他留下壹首《楓橋夜泊》,足以讓他的光芒永不暗淡。這首《楓橋夜泊》,讓蘇州城的寒山寺成為了著名的旅遊景點,每年的元旦和除夕,還會有很多的日本遊客來到蘇州,聆聽那跨越千古時空的寒山寺的鐘聲。
整首詩蘊含著淡淡的愁緒,欲說還休。要想讓學生走進這首詩,走進張繼,體悟到這首詩的情感,壹定要給學生搭建好橋梁,讓學生充分誦讀,以讀促悟,讓學生走進整首詩,走進張繼的內心世界。王老師就是這樣做的,他的課樸實厚重,沒有花哨的課堂導入,直接切入正題,由今到古,以壹首首寫“鐘聲”的詩做引,引出寒山寺,引出愁眠,引出張繼,讓學生真正的走進詩中,走進張繼。王老師還巧妙地提取出詩中的關鍵詞“對”,揭示適中的景物都是在配合著張繼的愁眠,因為愁眠,詩人的所見、所聞讓他心生孤寂、悲涼之感,悲涼之情化作“霜滿天”的意象,於是作者情動而辭發,寫下了千古名篇——《楓橋夜泊》。當月落之後壹切景物已經消失不見,天地之間唯獨只剩悠悠的鐘聲撫慰著張繼的心靈,讓學生化身鐘聲對張繼進行勸慰,最後引出代表著我國古詩文化中代表思鄉精神意象的“明月”。
自張繼以來,人們表達心中的思想愁苦,又有了新的精神意象——“鐘聲”,這樣的鐘聲穿越了時光和歲月,根植於我們中國文人的內心,成為了我們心中不朽的文化經典。
王老師的課,滿含了中國經典文化,像壹件藝術品,值得讓人細細觀賞;像是壹壺好酒,飲來讓人覺得酣暢淋漓;更像壹壺好茗,悠悠茶香,沁人心脾,回味無窮。
聽他的《湖心亭看雪》:感受作者將自己化作天地之間小人“壹粒”,以天地的視角感受天人合壹的境界,讓學生也處在這“天人合壹”的境界之中,不知不覺中讓自己也置身於“人課合壹”境界;我聽他的《長相思》:他從“故園”的精神意象出發,通過誦讀將學生帶進精心創設好的意境當中,通過“身”“心”的分離體會納蘭性德“身在軍營心處故園”的愁思。通過情景的創設讓學生感知征戰途中和故園畫面的不同。王老師的語言極富畫面感和感染力,特別善於引導學生入情入境,讓學生能“進得去,出的來”。
王崧舟老師倡導教學應進行“文本細讀”,通過對這種對語言文字極其敏感的文本細讀,王崧舟老師總能發現文字背後的東西,在字裏行間讀到文本中隱藏起來的東西,結合自己的體驗和想象,將文本讀成自己的生命體驗受。
文本細讀,用朱光潛先生的話就是“慢慢走,欣賞。”王崧舟老師把它改成“慢慢讀,欣賞”,文本細讀就得細細的讀,要有壹種從容的心態,不急不躁,不溫不火,慢慢讀,慢慢品,慢慢嚼,慢慢賞,才能讀出味道。用王堯先生的話來說,就是“在漢語中出生入死”,就是要我們沈浸在文本中,讓我們的精神、我們的生命我們的靈魂脫胎換骨,在從文本中出來的時候,就脫胎換骨。南帆先生認為文本細讀就是“沈入詞語”,詞語是語言的最小的有意義的單位,細讀文本就是要細讀到最小的意義單位,要壹個詞語、壹個詞語地咀嚼。“沈入”就是要跟文本有壹種全身心的親密接觸。譚雪純先生認為文本細讀就是“穿行在多重話語之間”,他認為壹個文本,有著多重話語,文本的內涵非常豐富且是常讀常新的,甚至是無限可能的存在。細讀文本還是壹種“穿行”的方式,壹種類似於“老牛耕地”的深耕細作的方式。夏丏尊先生則認為文本細讀要求我們“引發壹種對語言的敏感”,就是見微知著,洞察壹切,管斑窺豹。
王崧舟老師對王榮生教授提倡的教學理念十分推崇,也是王榮生教授理念的踐行者,下面就王崧舟老師的“文本細讀”理念進行闡述。
王崧舟老師在文本細讀的時候極其強調要有對文字的敏感性,他結合自己執教的《小珊迪》壹課展開具體的論述,首先這是壹篇寫人的文章,對於寫人的文章他特別關註人物所處的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他還特別關註人物自身的表現,包括人物的語言、動作、外貌、神態及他的內心活動等等。從題目中的“小”他讀出了四層意味:1.這是個小孩子,年齡小。2.珊迪的身體弱小,發育不良。3.珊迪在那個社會中地位渺小。4.第四層意味最重要,珊迪的形象在精神上是高大的,在靈魂上是偉大的,但課題偏偏要用“小”這個字來描述珊迪,這就有壹種反諷的味道和力量。通過這樣的細讀課題,才能讀出味道和神韻來。
通過對這種對語言文字極其敏感的文本細讀,王崧舟老師總能發現文字背後的東西,在字裏行間讀到文本中隱藏起來的東西,結合自己的體驗和想象,將文本讀成自己的生命體驗。
文本細讀,相遇的不光是語言文字,更是人與人的精神,就是與壹個個高尚的靈魂促膝長談,是壹次高尚的精神洗禮、心靈享受。由此我感觸到,語文教學不能脫離文本,要把自己穿行在文本之中,在品味語言的同時理解、感受文本所要傳達的意境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