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許人家境貧寒,少年受雇於人,以謀生計。17歲進入景德鎮瓷藝界後,王琦根據諧音將花子改為華滋,又謔以陶潛《五柳先生傳》中“先生不知何許人也”句,更名何許人。年輕時何許人取董氏錦蓉為妻,生翠娥、銀娥二女,]932年5月1 0日生獨子何大興,1940年何許人仙逝,其妻改嫁,將其子交祁門貢生、景德鎮瓷業公司業務主持康達托養。康達認其為養孫,後帶回老家祁門縣禮屋村,何氏壹門子孫相延至今。何許人自幼喜愛畫畫,14歲與鄉友從安徽到景德鎮入瓷莊學藝。初學青花,後學粉彩、淺絳彩及青綠山水。他聰慧過人,謙虛好學,刻苦用功,少時常以清初“四王”之作為範本,循古人規範,摹前人畫跡,好交友學藝,與景德鎮的畫瓷名家過從甚密。為了開闊眼界,尋求畫技的提高,何許人在“師古人”的同時也“師造化”,曾多次遊歷黃山、廬山等名山大川。1911年後應詹元廣、詹元斌兄弟之聘,赴北京畫仿古瓷。此次北京之聘,正值何許人而立之年,他得以飽覽故宮歷代名畫名瓷,並拜訪京城前清遺老求教切磋,技藝大進。
1934年前後,何許人為尋求更好地發展,往來於景德鎮和九江之間,並於九江自設店號,經營彩瓷,自畫自銷數年之久。何許人傳世作品中常見“……許人何處畫於湓浦客次”落款,“湓浦”即九江的古稱,何許人中年客居九江,勤於創作,自成壹格。後因壹場大火,其店鋪毀於壹旦,此後再度回到景德鎮,並與“珠山八友”成員品評畫理,合作完成八塊成堂配套的瓷板畫。何許人研習以粉彩畫雪景,漸次深諳其中奧妙,開創了景德鎮粉彩雪景之先河。
何許人晚年不僅專於畫瓷,而且悉心傳道,培養了眾多人才,其中入室弟子余文襄、龔耀庭、鄧肖禹為景德鎮後起畫瓷名家。尤其是余文襄,繼先生之衣缽,專事粉彩雪景,力行傳薪,發揚光大。
何許人在長期的藝術生涯中,註重學習傳統藝術。少時到景德鎮,便從青花入手,專研明清青花的工藝特點,練就瓷畫的基本功,同時學習清末以來盛行的淺絳彩。從金品卿、程門等淺絳彩名家的身上,學習文人派畫瓷的獨特風格,亦臨習宋元以來的青綠山水畫和清代“四王”的山水畫。何許人少時勤練書法,初從“二王”入手,後學漢隸,為其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916年以後,何許人畫瓷漸以雪景山水為主。構圖上遠承宋人造景取勢之技,筆墨上取“四王”之法,但在工藝上革故鼎新,巧妙地把粉彩玻璃白運用於雪景山水之中,既有傳統填色的粉潤效果,又具有畫意生動的韻味。使畫面彩料濃淡自如,雪色逼真,層次有度,並以高潔曠達、晶瑩剔透、意境深邃為世人所稱道。
中年以後,何許人的瓷畫技藝日臻完美,他著重於畫理與技巧的結合。在藝術形式上,何許人的雪景山水講究章法布局,註重近、中、遠三重構圖,山勢相疊、坡岸交錯、層次有序。在筆墨技巧上均以墨彩為主勾畫山嶺,敷粉留白表現雪色。而在壹些細節描繪上,何許人以細膩的畫筆刻畫,如蹇驢踏雪,留下連串痕跡;屋宇樓臺,總以壹兩處暖色調點醒。他的作品無論是大幅瓷板畫,還是小件印盒都用筆精到,工麗嚴謹,法度整飭。其書法行筆穩健,轉折圓渾,頓挫變化明顯,字與字之間少連筆,卻有綿延直下、壹氣呵成之勢。何許人擅微書,不論單行題款還是長篇鋪敘,無不布局有法,錯落有致。何許人常用詩句描寫畫中之景,畫外之意,抒發自己的情愫,所題詩句透出清新的書卷氣。如《寒江獨釣圖》詩雲:“六出霏霏舞,孤舟倚石磯。渾然冷不覺,把釣獨忘歸。”而《踏雪尋梅圖》又題:“豪氣沖寒雪浪開,騎驢蹴踏小橋來。梅花嶺上馨香滿,折得旋歸助酒醅。”滌塵蕩俗,意境深遠,表現出他深厚的文學修養。何許人在陶瓷藝術方面殫精竭慮,無奈英年早逝,作品罕見,部分散見於國內外博物館和壹些大收藏家手中,彌足珍貴。其中《仿袁江沈香亭山水》粉彩瓷板畫、《吳天楓葉》粉彩瓶等精品,現藏於景德鎮陶瓷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