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音又稱五聲。最古的音階,僅用五音,即宮、商、角、徵、羽。“五聲”壹詞最早出現於《周禮·春官》:“皆文之以五聲,宮商角徵羽。”而“五音”最早見於《孟子·離婁上》:“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古人通常以“宮”作為音階的第壹級音,也是最重要的壹個音級,有時借代 “五音”。
(1)《靈樞·邪客》中把宮、商、角jue、徵zhǐ、羽五音,與五臟相配:脾應宮,其聲漫而緩;肺應商,其聲促以清;肝應角,其聲呼以長;心應徵,其聲雄以明;腎應羽,其聲沈以細,此為五臟正音。相傳是由中國最早的樂器“塤”的五種發音而得名。
相當於12356,即:do、re、mi、sol、la。
(2)聲韻學五聲音階上的五個級--宮、商、角、徵、羽,分別與喉、齒、牙、舌、唇的不同發音部位相配。梁顧野王的《玉篇》卷末附圖《沙門神珙四聲五音九弄反紐圖》以及宋陳彭年等的《廣韻》卷末附《辨音五字法》都是這種分法。前者分為喉、舌、牙、齒、唇,所謂自內向外,後者分為唇、舌、齒、牙、喉,所謂自外向內。 戲曲演員準確地掌握了五音的部位,再配合“四呼”(開口呼、齊齒呼、合口呼、撮口呼)的運用,即能做到吐字準確,稱為五音齊全,而不能準確掌握五音的演員,被稱為五音不全。
古代樂律學名詞,是古代的定音方法。即用三分損益法將壹個八度分為十二個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壹種律制。各律從低到高依次為: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姑洗、中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十二律又分為陰陽兩類,凡屬奇數的六種律稱陽律,屬偶數的六種律稱陰律。另外,奇數各律稱 “律”,偶數各律稱“呂”,故十二律又簡稱“律呂”。陽律六:黃鐘、太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陰律六:大呂、夾鐘、中呂、林鐘、南呂、應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