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人吃面食,離不開三樣調和:鹽、醋、麻角子。
味是壹把鹽。過去,人們生活清苦,撈上壹碗面,菜肴簡單,格外寡淡,只好加點鹽。現在人們生活大大改觀,有各種各樣的菜肴,還是要調點鹽,習慣了!說老醯兒嗜醋如命,壹點兒也不誇張。每年深秋,幾乎家家要用芥菜做壹缸酸菜,可用來拌面。酸味不是醋香,還是要調壹勺醋。
介休人稱辣為麻,麻角子就是辣椒面。許多人家有專備的鐵制器具,形如搗蒜缽缽,個頭稍大。把幹紅辣椒上火烘焙至酥脆,研成粉末備用。介休人吃辣椒不亞於湖南人、四川人,壹碗白面條簡直要“染”成紅色。
筆者沒有虛說。各位去綿山遊玩,需在介休用餐,無論進小飯鋪,還是大酒家,餐桌上肯定擺著這三樣調和。四盤菜
平時家中來客,須四盤菜招待才能顯示熱情和隆重。這四盤菜可豐可儉,卻也有葷有素,有冷有熱。冬天待客,夾壹盤芥辣絲,把豬頭肉切成薄片,滿盤覆蓋。如果日子過得緊巴,來壹盤蝦醬炒豆腐,也算動了葷腥。這是舊話。如今待客,哪怕是吃頓便飯也是盤盤碟碟,不再為拼湊四盤菜而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