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查詢 - 介休的風俗有哪些?

介休的風俗有哪些?

介休人不用早餐,壹天只吃兩頓飯。民諺有雲:“晌午金皇後,後晌壹六九”——— 金皇後和壹六九是玉米和高粱的品種——— 就是說,晌午飯吃玉米面窩頭,後晌飯吃紅面剔尖。不過,這只是舊時人們的企盼。當地的農作物主要是小麥和高粱,人們大多把高粱加點黃豆磨碎,吃紅面窩頭。直到解放後,大面積種植玉米,才每天晌午吃上了金皇後! 舊時沒有電燈照明,後晌飯壹準在掌燈之前。吃罷後晌飯要到次日中午,間隔時間過長。過去的生存條件,不可能有豐盈的飯食,體力消耗需要補充,所以,下地的、上學的,都要攜帶點幹糧。上世紀50年代倡導壹日三餐,也只限於機關、學校,從那時起,城鎮街頭有了早餐攤點。不過,當地人大多是買個燒餅,帶到班上墊補壹下。直到如今,許多人家依舊早晨不開火;農家子弟在寄宿學校讀書,下了早操直接進教室而不去食堂,他們已習慣了。只不過現時小食品充斥於市,方便多了。三樣調和

介休人吃面食,離不開三樣調和:鹽、醋、麻角子。

味是壹把鹽。過去,人們生活清苦,撈上壹碗面,菜肴簡單,格外寡淡,只好加點鹽。現在人們生活大大改觀,有各種各樣的菜肴,還是要調點鹽,習慣了!說老醯兒嗜醋如命,壹點兒也不誇張。每年深秋,幾乎家家要用芥菜做壹缸酸菜,可用來拌面。酸味不是醋香,還是要調壹勺醋。

介休人稱辣為麻,麻角子就是辣椒面。許多人家有專備的鐵制器具,形如搗蒜缽缽,個頭稍大。把幹紅辣椒上火烘焙至酥脆,研成粉末備用。介休人吃辣椒不亞於湖南人、四川人,壹碗白面條簡直要“染”成紅色。

筆者沒有虛說。各位去綿山遊玩,需在介休用餐,無論進小飯鋪,還是大酒家,餐桌上肯定擺著這三樣調和。四盤菜

平時家中來客,須四盤菜招待才能顯示熱情和隆重。這四盤菜可豐可儉,卻也有葷有素,有冷有熱。冬天待客,夾壹盤芥辣絲,把豬頭肉切成薄片,滿盤覆蓋。如果日子過得緊巴,來壹盤蝦醬炒豆腐,也算動了葷腥。這是舊話。如今待客,哪怕是吃頓便飯也是盤盤碟碟,不再為拼湊四盤菜而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