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壹位皇帝嬴政(前259—前210年)的陵寢,建於秦王政元年(前247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歷時39年,是中國歷史上第壹座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有內外兩重夯土城垣,象征著帝都鹹陽的皇城和宮城。陵冢位於內城南部,呈覆鬥形,現高51米,底邊周長1700余米。據史料記載,秦陵中還建有各式宮殿,陳列著許多奇異珍寶。秦陵四周分布著大量形制不同、內涵各異的陪葬坑和墓葬,現已探明的有400多個,其中包括舉世聞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跡”兵馬俑坑。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壹。充分表現了2000多年前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藝術才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和寶貴財富 。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壹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陵墓擇址
出於現實和心理的雙重需要,古人常選擇地勢較高、環境優美的地方來設置陵寢,特別是帝王陵。秦始皇執政於都城鹹陽,但陵園卻選在遠離鹹陽的驪山之阿。之所以這樣做,據北魏時期的酈道元解釋:“秦始皇大興厚葬,營建冢壙於驪戎之山,壹名藍田,其陰多金,其陽多美玉,始皇貪其美名,因而葬焉。”
酈道元的觀點得到學術界多數學者的肯定。不過也有學者提出過異議,持否定意見的壹方認為,秦始皇陵選在驪山之阿壹是取決於當時的禮制,二是受“依山造陵”傳統觀念的影響。
秦始皇先祖及宣太後的陵園葬在臨漳縣以西的芷陽壹帶,秦始皇陵園選在芷陽以東的驪山之阿是當時的禮制所決定的,因為古代帝王陵墓往往按照生前居住時的尊卑、上下排列。《禮記》、《爾雅》等書記載:“南向、北向、西方為上”。“西南隅謂這奧,尊長之處也”。東漢《論衡》壹書記載得更為明確:“夫西方,長者之地,尊者之位也,尊者在西,卑幼在東……夫墓,死人所藏;田,人所飲食;宅,人所居處,三者於人,去兇宜等。”即在芷陽的宣太後也希望其陵墓能葬在她丈夫與兒子之間,即“西望吾夫,東望吾子”,似乎亦是按尊長在西、卑幼居東的原則。秦始皇先祖已確知葬在芷陽的有秦昭襄王、秦莊襄王和秦宣太後。既然先祖墓均葬在臨漳縣以西,作為晚輩的秦始皇只能埋在芷陽以東了。作壁上觀若將陵墓定在芷陽以西,顯然有悖於傳統禮制,所以秦始皇陵園選在驪山腳下完全符合晚輩居東的禮制。
另有學者研究認為,秦始皇帝陵選址驪山北麓,脫離其祖父和父親陵園而另辟新園的做法,是其壹墓獨尊思想的反映。贏政完成統壹大業後自認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因而將自己的陵墓獨立出來,以顯示其地位的特殊與尊貴。此外,從堪輿學上講,秦始皇帝陵南有驪山,北有渭河,是“背倚山峰,面臨平原”的“山沖”之地,恰恰處於驪山北坡大水溝與風王溝之間的開闊地帶,位當渭河南岸三級階地與驪山山地之間的臺塬上,不但地勢較東西為高,而且受東西兩側水流的拱衛,是壹處極為理想的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