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查詢 - 《蘇軾的調水符》

《蘇軾的調水符》

“古人辨淄澠,皎若鶴與鳧,吾今既謝此,但視符有無。常恐汲水人,智出符之余,多防竟無及,棄置為長籲”

相信喜歡蘇軾的朋友對這首詩並不陌生,沒錯,這首詩就是蘇軾在鳳翔任判官時所寫的《調水符》。

北宋嘉佑年間,年近26歲的蘇軾在鳳翔擔任判官。少年之時仕途壹片平坦,那是的蘇軾,可謂春風得意。

在鳳翔,他也不負眾望,幹出來許多惠民的措施。治理水災,減免賦稅,自制佳釀等等,如今的鳳翔,蘇風長存。

壹:蘇軾的“調水符”

在許多人心中,蘇軾是那麽壹個仕途不順,卻豪放樂觀的灑脫形象,他是那個時代的神話。如《定風波》中“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壹蓑煙雨任平生。”,短短幾字,蘇軾將自己放蕩不羈的形象淋漓盡致的勾勒了出來。

然而,此時的蘇軾與《定風波》中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的蘇軾心境大不相同。

在鳳翔任判官時,年輕氣盛的蘇軾瀟灑自在,前往鳳翔赴任的時候,在醉酒中寫到“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在喜雨亭落成的時候,留下了“花開酒美曷不醉,來看南山冷翠微”的名句。

少年的蘇軾,是可謂春風得意。

蘇軾在鳳翔聽說附近的玉女洞中,有壹泓清泉,泉水清澈,甘甜可口,傳聞服之可以延年益壽,強身健體。

於是,蘇軾立刻和隨從前往玉女洞,準備壹睹真容,果不負所望,蘇軾喝完泉水後十分欣喜,於是就命令自己的隨從定期前來取水。

不過,蘇軾心中同樣有顧慮,要是自己的隨從用其他地方的水來糊弄自己怎麽辦?

少年的蘇軾是十分靈光的,他自己設計了兩塊木符,自稱為“無憂符”。自己負責取水的隨從和玉女洞的僧人各執其壹,當做往來憑證。

俗話說,“道高壹尺,魔高壹丈”,蘇軾的取水符並沒有成為“無憂符”,讓自己高枕無憂,輕松自在。隨從在取完水後,常常自己偷偷喝光,然後找點水帶回去。

雖然玉女洞的泉水甘美異常,但隨從有心造假,蘇軾又怎麽喝的出來呢。

世界上沒有不透風的墻,明白真相後的蘇軾大嘆人心不古,不過於此。年紀輕輕的他第壹次感受到了社會的險惡,於是寫信給弟弟蘇轍,《調水符》便因運而生了。

二:蘇轍的“無憂符”

少年蘇軾,初識人心不古,於是懷著心中的不滿給蘇轍寫信,希望從蘇轍那裏可以得到壹絲安慰。

然而,事與願違,了解事情本末的蘇轍並沒有回信安慰他,反而寫了壹首《和蘇子瞻調水符》來委婉的批評他,蘇轍知道那是的蘇軾,心氣太過浮躁了。

那時的蘇軾,他的浮躁,是年輕才子所獨有的。禮部考試,六百多字的《為政的寬與簡》震驚世人,甚至讓歐陽修誤以為是自己弟子曾鞏的文章。

禮部復試,《春秋對義》壹舉奪魁。

甚至歐陽修都曾說道:“老夫當退讓此人,使之出人頭地。”

於是,蘇轍在《和蘇子瞻調水符》中寫到:

多防出多欲,欲少防自簡。

君看山中人,老死竟誰謾。

渴飲吾井泉,饑食甑中飯。

何用費卒徒,取水負瓢罐。

置符未免欺,反覆慮多變。

授君無憂符,階下泉可咽。

寥寥數語,承載了蘇轍對蘇軾的勸誡與希望,並將自己的人生態度融入其中。

三:真正的“無憂符”

蘇轍在詩中壹針見血的指出,真正的錯誤並不在於取水人,而在於蘇軾自己。

首句“多防出多欲,欲少防自簡”直接點明蘇軾想要防住別人,用“調水符”保護自己的欲望,是這件事出現的導火線。而避免這種事再次發生的唯壹方法,就是約束自己的欲望。

“君看山中人,老死竟誰饅”短短十字,卻回味無窮,他將山中人的生活“渴飲吾井泉,饑食甑中飯”告訴蘇軾,並且表明向山中人壹樣約束自己的欲望,渴了就喝,餓了就吃,才是真正的長壽之道。

既然如此,耗費心力與人力去玉女洞取水,即是自找麻煩,又是自欺欺人。因為長壽之道從來不在玉女泉,玉女泉的僧人們潛心修道,自然長壽,這又哪裏是玉女泉的功勞呢。

詩到最後,蘇轍也忍不住調皮壹把,“授君無憂符,階下泉可咽。”真正的無憂符,其實就在自己的心中啊,只要心中沒有太多的欲望,又怎麽會不快樂呢?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啊。

或許這,也是蘇轍對蘇軾的提醒。年少成名,自然很容易心浮氣躁,走上“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不歸路。

我想,蘇軾日後樂天安命,放蕩不羈的氣度,或許就是來源於這裏吧,他是壹個“凡人”,壹個知錯就改、豁達不羈的“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