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壹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註釋]
1.元夕:舊歷正月十五無肖節。
2.寶馬雕車:裝飾華華麗的馬車。
3.鳳簫:排簫,簫管排列參差如風翼,故名。
4.玉壺:比喻月亮。魚龍:拽魚燈,龍燈。
5.盈盈:形容女子儀態美好。
6.千百度:千百次,千百遍。
7.驀然:忽然。闌珊:零落、冷清。
[評析]
作為壹首婉約詞,這首《青玉案》與北宋婉約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藝術成就上毫不遜色。詞作從極力渲染元宵節絢麗多彩的熱鬧場面入手,反襯出壹個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於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著作者政治失意後,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的孤高品格。詞從開頭起“東風夜放花千樹”,就極力渲染元宵佳節的熱鬧景象:滿城燈火,滿街遊人,火樹銀花,通宵歌舞。然而作者的意圖不在寫景,而是為了反襯“燈火闌珊處”的那個人的與眾不同。本詞描繪出無宵佳節通宵燈火的熱鬧場景,梁啟超謂“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認為本詞有寄托,可謂知音。上片與元夕之夜燈火輝煌,遊人如雲的熱鬧場面,下片寫不幕榮華,甘守寂寞的壹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托著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王國維把這種境界稱之為成大事業者,大學問者的第三種境界,確是大學問者的真知灼見。
回答者:小松博客 - 董事長 十六級 6-28 12:04
辛棄疾 《青玉案·元夕》賞析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壹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辛棄疾 《青玉案·元夕》
這首詞的上半闋寫元宵之夜的盛況。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壹簇簇的禮花飛向天空,然後像星雨壹樣散落下來。壹開始就把人帶進“火樹銀花”的節日狂歡之中。
“寶馬雕車香滿路”:達官顯貴也攜帶家眷出門觀燈。跟下句的“魚龍舞”構成萬民同歡的景象。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壹夜魚龍舞”:“鳳簫”是排簫壹類的吹奏樂器,這裏泛指音樂;“玉壺”指明月;“魚龍”是燈籠的形狀。這句是說,在月華下,燈火輝煌,沈浸在節日裏的人通宵達旦載歌載舞。
下闋仍然在寫“元夕”的歡樂,只不過上闋寫的是整個場面,下闋寫壹個具體的人,通達他壹波三折的感情起伏,把個人的歡樂自然地溶進了節日的歡樂之中。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這壹句寫的是元宵觀燈的女人,她們穿著美麗的衣服,戴著漂亮的手飾,歡天喜地朝前奔去,所過之處,陣陣暗香隨風飄來。“雪柳”是玉簪之類的頭飾。
“眾裏尋他千百度”:(這人)對著眾多走過的女人壹壹辯認(但沒有壹個是他所等待的意中人)。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偶壹回頭,卻發自己的心上人站立在昏黑的幽暗之處。
“燈火闌珊”勿作“良夜將逝”解,“燈火闌珊”雖然是燈火漸漸散盡的意思,但這兒說的是天空飄灑下來的禮花,快接近地面時早已熄滅散盡,所以即使頭上有流光溢彩,站立的地方卻是昏暗的。
這首詞大家耳熟能詳,特別是最後壹句“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已是我們久吟不衰的名句。整首詞在最精彩的地方嘎然而止,卻給我們留下無比寬闊的想象空間。經過等待、尋找、焦灼、失望之後再突然發自己的意中人原來就在身後,那種從天而降的驚喜誰也想象得出來。
詞中在“燈火闌珊”的“那人”,不用說是壹個青春妙齡的少女,她在詞的最後才於模糊的昏暗之處露了壹下臉。然而我們感覺得出,這是壹個聰明活潑而又有幾分淘氣的女孩子。等她的人在明處,她在暗處,也許她早就發現他了,但她卻不急著與他相見,先考驗壹下他的耐心,先看看他著急的樣子,然後悄然無聲地跟在他後頭,等到他快要崩潰的時候才給他壹份意外的驚喜。
那個青年男子呢,元宵節熱鬧的盛況他視若未見、毫不在乎,他只關心那些花枝召展從他面前飄然而過的少女,急切地想從中尋出那張可愛的熟悉的面孔。假若尋不到自己心愛的人,那麽整個元宵佳節將黯然失色,所有的熱鬧只會讓他倍感失落倍感孤單。只有與他望眼欲穿的“那人”相見,整個歡樂的場面才會被激活,才會真正享受節日帶來的雙倍的欣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