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135膠卷的相機稱為“135相機”或者“35mm相機”。
成像面積為36 24mm的相機也稱為“全畫幅135相機”,采用與135膠卷相同或相近尺寸感光元件的數碼單反相機則成為“全畫幅數碼相機”。成像面積為24 18mm的相機稱為“半格135相機”,而成像範圍的長邊超過36mm的,通常稱為“寬幅相機”,比如哈蘇(Hasselblad)XPAN。
使用120膠卷的相機稱為“120相機”。現在專門使用220膠卷的相機很少見了,多數是在120相機上更換220後背來使用220膠卷,下面是使用寬幅相機拍攝的照片:
對於120相機而言,同樣也有類似“寬幅”的說法,比如6 12和6 17相機,都是屬於寬幅之列。 135與120畫幅尺寸對比
135膠卷:由於寬度為35mm,所以也稱為“35mm膠卷”,有暗盒包裝; 120膠卷:寬度為61.5mm,沒有暗盒包裝,但是有背紙; 220膠卷:寬度為61.5mm,長度為120膠卷的兩倍,沒有背紙,只是首尾有護紙。
畫幅詳細規格表
實際面積對比表
135膠卷的標準成像面積為:36 24mm,長度單位為mm;120/220膠卷的標稱成像面積有多種:6 4.5、6 6、6 7、6 8、6 9cm,長度單位為cm。
成像面積是壹個方型或者矩形,除了邊長外,還有壹個比較重要的指標,就是對角線長度。
全畫幅數碼單鏡頭反光相機是壹類裝配有接近傳統35mm膠片全尺寸(36 x 24 mm)的影像傳感器的數碼單鏡反光相機(DSLR)。所強調的全畫幅(Full-Frame)是壹種基於對比那些具備較小尺寸傳感器的機型—— 壹般為APS-C規格 ——的分類方式。
在2007年的時候,絕大多數的數碼單反相機使用的都是小於35mm規格的傳感器——由於較小的尺寸的傳感器較為的便宜,且易於處理。
在2008年的下半年,數碼單反的幾家制造商,佳能,尼康與索尼紛紛推出了自己的中高檔135格式全畫幅尺寸數碼單反相機。此舉宣告135全畫幅在數碼單反市場普及在即。
在35 mm(135膠片) 相機中,全幅(full-frame)和半幅(half-frame)的稱呼用於區分 24 x 36 mm 與 18 x 24 mm 兩種底片格式;在電影膠片裏半幅(half-frame)也被稱作single-frame,而全幅(full-frame)也自然地被稱作為double-frame。
折疊
135照相機是指使用35毫米規格膠卷的相機。
膠卷片幅24*36毫米,膠卷連齒孔高度是35毫米,故稱35毫米膠卷。
35毫米膠卷最初用於電影工業,Oscar Barnack將電影工業用的18*24片幅擴大壹倍,設計出使用35毫米膠卷,片幅為24*36的徠卡相機,實現了相機小型化,相機在畫質和便攜性上實現了很好的均衡,故這個規格壹直沿用至今。
不過,最初的徠卡相機使用的是重復使用的暗盒,必須每次在暗室中將膠卷裝入可重復性使用的暗盒,使用起來還是多有不便。
為此,德國Nagel相機廠發明了使用35毫米膠卷壹次性暗盒,拍攝者無需再費事在拍攝前將膠卷裝入暗盒,只需將預裝有膠卷的壹次性暗盒裝入相機即可,大大提高了使用便利性。柯達看中了其使用前景,為了獲取這個專利,收購了Nagel相機廠,於1935年,以135命名,正式推出135柯達膠卷。用“1”表明是易用的壹次性暗盒。
因此,135膠卷的完整定義是:采用壹次性暗盒的35mm膠卷。而135相機是指使用135膠卷的相機,時至今日,感光器材已經由膠卷變為CCD或CMOS等光電傳感器,但這個命名規則沿用下來,表明是24*36片幅的相機。
這個問題看似很扯淡,但其實能回答上來的人還真不多。因為這涉及到照相機發展史上的壹段小 歷史 。樓上kmcF的回答是最正確的。原文如下:
“各種類型的照相機中,以120和135兩種最為常見。壹般說來,135是相機型號,由135膠卷得名。135膠卷是壹種高度為35mm的兩邊打孔的卷狀感光膠片,亦稱35毫米膠卷,或徠卡(Leica)型膠卷。柯達公司從1895年開始研制膠片,第壹種編為101,至1916年依次編至130,1934年生產的24 36mm膠片編號為135,即135為此種膠片的序列編號。”
其實135只是柯達公司的壹個產品編號,叫著習慣了,就變成了壹個約定俗成的專用詞匯。泛指24x36mm尺寸的膠片。
我補充壹下這段 歷史 。
當年奧斯卡.巴納克發明世界上第壹臺135相機的時候,沒有合適的膠片。於是他找到了35mm電影膠片,將這個規格的膠片的過片方向轉了90度,曝光面積加了1倍。原來35mm電影膠片在電影攝影機中是豎著過片的,曝光面積為18*24mm。在第壹臺Ur Leica上,膠片改為橫向過片,曝光面積為24x36mm。
為了在室外使用,徠卡設計了特別的暗盒。這種暗盒需要在暗袋內裝入事先分切好的35mm電影膠片。
隨著這種相機越來越普及,但是畢竟自己裝分裝片是非常麻煩的,加上徠卡沒有給自己的暗盒申請專利。
柯達看到商機。於是推出了事先在工廠裏分切好的35mm電影膠片,而且裝好暗盒的。這個膠片就是上面說的135型膠片。135是柯達的編號。
135和它使用的35mm電影膠片的“35mm”這個詞沒有內在聯系。
但是這種膠片實際上無法在徠卡的相機上使用。
因為2者存在微妙的結構上的差異。
甚至徠卡IIIC都無法直接使用標準的柯達膠片。因為前15張差不多能正常拍攝,而後21張會慢慢逐漸跑偏。
所以把玩老式徠卡相機的朋友,那個徠卡原裝暗盒是非常珍貴的。
因為這個膠片還無法完全推廣,所以柯達壹口氣收購德國好幾家相機廠,這就是柯達-雷丁鈉。它們全部使用柯達制式的135膠片。就這樣,用柯達135膠片的相機越來越多。其他膠片廠、相機廠都接受柯達的135制式作為壹種標準。
人們逐漸忘記了135這個稱呼是怎麽來的。
簡而言之,以前那種爛了大街的玩意兒,各種沖印店都有的柯達交卷,就是用那個東西的相機。
135膠卷和120膠卷為啥叫135或者120?
先說135,這個命名其實有很多種解釋。
解釋壹:
膠片的規格寬36x高24mm,算上高度和上下的方型齒孔總高度是35mm。由於使用的是壹次性暗盒,所以稱其為135膠卷。
解釋二:
這種膠卷的片基厚度為0.135mm,所以稱其為135膠卷。
但是這兩種說法都站不住腳。
如果以高度為35mm為命名依據,那麽126膠片,828膠片,也算是壹種35mm膠片;如果按照高度命名的話,120的膠片的高度應該為20mm?這明顯說不通。
如果1代表壹次性暗盒,那後續的235,335,435膠片中的234又代表什麽意思呢?實際上,這裏的234沒有任何意義,只是代表不不同的上片方式:
使用335的相機長這樣
其實還有編號為35的膠片,1916年推出,1933年就不在生產了,高度也是35mm。
如果以片基厚度為準則,實際上攝影用的135夾片的厚度並不都是0.135mm。
個人認為最大的原因, 是巧合。
在135膠片出現之前,不同的類型的膠片是按照『編號』來命名的(柯達從1913年開始分配編號),當我們查看時膠片格式列表時會發現,編號更像是流水號,與膠片的規格沒有任何關系。
從101-130的編號,是壹個沒斷。那為什麽從130-135這裏就出現了編號的跨越呢?
這裏不得不提到徠卡,十九世紀二十年代,德國人搞出來了徠卡相機,開始使用這個規格的膠片,由於易用性上專業性上達到了壹個較好的平衡,徠卡相機開始風靡,很多人也把這個規格的膠片稱之為『徠卡卷』,但是越來越多的相機廠商也開始生產使用這個膠片的相機,再叫徠卡卷,就說不過去了。
當時也有高度為35mm電影卷和散裝膠片,這種相機使用的膠片,如何做出區分呢,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編號。
剛好編號也來到了130之後,正好高度為35mm,那索性就叫135吧,方便好記,還有壹定的意義。
這跟IPhone為什麽沒有9代壹樣,第九代機型上市的時間正好是iPhone上市十周年,索性命名成iPhone X了。
至於120,妳可以看到,他就是壹個編號,跟規格沒有半毛錢的關系。
以上。
各種類型的照相機中,以120和135兩種最為常見。壹般說來,135是相機型號,由135膠卷得名。135膠卷是壹種高度為35mm的兩邊打孔的卷狀感光膠片,亦稱35毫米膠卷,或徠卡(Leica)型膠卷。柯達公司從1895年開始研制膠片,第壹種編為101,至1916年依次編至130,1934年生產的24 36mm膠片編號為135,即135為此種膠片的序列編號。
至於35mm為什麽叫徠卡型膠片,那是另壹個故事。
135膠片
壹般135膠片的片基厚度為0.135毫米。135膠卷源於35mm高度的打孔電影膠片,1913年,德國人奧斯卡·巴納克將其用於他發明的徠卡(Leica)牌小型照相機上,由此形成標準。其名字來源於產品編號,並非是因為其片基厚度為0.135毫米。 日本工業標準對35毫米膠片的稱呼。有如135-36,135-20等,指壹根膠卷攝取片格的數目。
120是指最早出現的以“120”為編號的膠片。
俱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