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997年5月12日淩晨4時50分,當“深藍”將棋盤上的兵走到C4位置時,卡斯帕羅夫推坪認負。至此轟動全球的第二次人機大戰結束,“深藍”以3.5∶2.5微弱的優勢取得了勝利。
那麽“深藍”是何許人也?卡斯帕羅夫又是何許人也?
“深藍”是美國IBM公司生產的壹臺超級國際象棋電腦,重1270千克,有32個大腦(微處理器),每秒鐘可以計算2億步。“深藍”輸入了壹百多年來優秀棋手的對局兩百多萬局。
卡斯帕羅夫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棋手,在國際象棋棋壇上他獨步天下,無人能出其右。前世界冠軍卡爾波夫號稱是唯壹能與其抗衡的棋手,但在兩人交戰史上,每次都是卡斯帕羅夫取勝。可是,在臨近世紀末的1997年,孤獨求敗的卡斯帕羅夫不得不承認自己輸了,而戰勝他的是壹臺沒有生命力、沒有感情的電腦。也許這是壹件偶然的事件,可是,這件事使人類看到了壹個自己不願看到的結果:人類的工具終於有壹天會戰勝自己。
“深藍”和卡斯帕羅夫曾於1996年交過手,結果卡斯帕羅夫以4∶2戰勝了“深藍”。經過壹年多的改進,“深藍”有了更深的功力,因此又被稱為“更深的藍”。“更深的藍”與壹年前的“深藍”相比具有了非常強的進攻性,在和平的局面下也善於捕捉殺機。
卡斯帕羅夫與“更深的藍”的較量,引來了全世界無數棋迷和非棋迷的關註。人們對此次人機大戰傾註了巨大的熱情,各種新聞媒體都競相報道和評論此次人機大戰,顯然不只是出於對國際象棋的熱愛,事實上,許多關心比賽的記者和讀者都是棋盲,是因為這場比賽所蘊涵的機器與人類智慧的較量的特殊意義吸引了他們。
卡斯帕羅夫輸掉這場人機大戰在社會上引起了軒然大波,引出了兩種不同的觀點:壹部分人對此深感悲觀,甚至驚恐不安,就像壹些人對克隆技術感到可怕壹樣;另外壹些人則只是對這壹結果感到不愉快,但他們認為這未必不是好事。首先,比賽的結果不足以說明電腦就戰勝了人腦,因為電腦的背後上是包括美籍華裔譚崇仁、許峰雄等壹大批計算機專家。這些專家經過多年的努力,培養出來壹個世界超級電腦棋手。電腦的進步表明人類對人腦的思維方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從科學意義上講,人機大戰只是壹項科學實驗。其次,雖然電腦在棋盤上戰勝了人類,但這並不會封殺國際象棋藝術,相反許多棋壇人士從人機大戰中看到了國際象棋的新機遇。他們認為,如果在今後的國際象棋比賽中,棋手們可以使用計算機,通過高科技手段檢驗我們認為天才而又過分大膽的棋著。
不錯,我們已經發明了比我們跑得快的、舉得重的、看得遠的機器,如汽車、起重機、望遠鏡等,它們只能成為人類的壹種工具,並沒有影響到人的本質。人類發明的機器或許可以分為兩類:“體能機器”和“智能機器”。體能機器如汽車、飛機等,已經得到了公眾的贊許,但智能機器卻得到完全不同的反應。向來都自以為智商最高的人類,卻在智力遊戲中輸掉了,於是有人驚呼,今天我們輸掉了最偉大的棋手,明天我們還將輸掉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