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條河流流經地域不同,但必定匯聚到海洋,然後天下才能免除洪水的威脅;各國開辟的道路不同,但必定都通向中原,然後邊區才去掉阻隔的苦惱。由此來看,會通的意義大極了!自從文字發明以來,著書立說的人雖然很多,只有孔老夫子因為是天生的聖人,所以才總括《詩經》、《尚書》、《禮》、《樂》而融會在壹人手中,然後能夠整齊厘定天下的各種記載,貫穿二帝三王,而連接成壹個系統,然後能夠徹底弄清古今的變化。因而他所創立的理論大放光輝,無論百代以上還是百代以下都不能企及。孔老夫子死後,諸子百家興盛起來了,各自仿效《論語》用空洞的言詞撰寫著作。至於歷代的史實,卻無所記述和編排。直到漢武帝建元、元封之後,司馬談和司馬遷才出來寫史了。
司馬遷父子世代掌管典籍,擅長著述創作,所以,能夠往上繼承領會孔子的意圖,會通《詩經》、《尚書》、《左傳》、《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的言論,貫通黃帝、堯、舜,壹直到秦、漢時代,寫成壹書,分為五種體裁:本紀用來記載年代,世家用來代代相傳,表格用來訂正歷法,書誌用來排比史事,列傳用來記載人物,使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改變他的這種寫史方法,搞學問的人不能拋開他的《史記》。《詩》、《書》、《禮》、《易》、《春秋》六部儒家經典以後,只有這部著作。所以說“周公去世五百年以後有孔子,孔子去世五百年以後繼承他們事業的人就在這裏吧!”因此他自我標榜(評價)的地方已經不淺。
然而大規模著述的人,壹定要長期學識淵博、品行端正,而且全部看到天下的書籍,然後才沒有遺憾。正當司馬遷的時候,私藏書籍的律令剛剛解除,搜求書籍的途徑尚未暢通,橫貫三千年的歷史典籍,卻局限在七八種參考書籍中,所值得司馬遷遺憾的,是廣博不夠。大凡寫作史書的人,即使采納前人的書籍,也壹定自成壹家言論。左氏是戰國楚國人,他所看到的太多了,但他的《春秋左氏傳》全都是楚人的言辭。公羊高,是戰國齊人,他所聽到的太多了,但他的《春秋公羊傳》都是齊人的言論。現在司馬遷的《史記》全部采用的是舊有史文,中間有時也有方言,實在是由於選錄摘取未能詳細,下筆刪削匆忙的緣故,所以司馬遷說:“我不敢毀棄先人(司馬談)所說的話,於是記述往事,整理那時的家世,世人的傳記,而不是所謂的進行創作。”唐代劉知幾也譏笑司馬遷大量堆聚舊有的記載,有時也插入諸子百家不純正的言論。所值得司馬遷遺憾的,是典雅不夠。大致上開創基業的人難免要粗糙簡略,全都靠繼承這種誌向的有誌之士來為它彌補愈合。晉國的《乘》、楚國的《梼杌》、魯國的《春秋》,它們記載的內容都是春秋時齊桓公、晉文公的事情。《乘》和《梼杌》沒有使他們結局完美的人,所以這兩部書不能流傳於世。《春秋》前頭得到孔子的挽救,後頭得到左氏的推崇,所以這部書與太陽、月亮壹樣經久不衰。否則的話,《春秋》只是壹卷事情的題目,怎麽能夠在社會上流傳!自從《春秋》以後,只有《史記》擁有寫作的規模;倒黴的是班固並不是這樣的人,於是喪失了會合變通的宗旨,司馬氏創立的通史途徑從此就衰落不振了。
班固這個人,是講究表面華麗、不務實際的人,全然沒有作學術的本領,專門從事抄襲竊取。後漢章帝向他詢問制作禮儀、音樂的事情,班固用在洛陽的各位儒生壹定都能知道它們作為回答。倘若臣民都像這樣,那麽詢問又有什麽用呢?等到眾位儒生各有陳述,班固只是剽竊叔孫通的十二篇《漢儀》,來拼湊文字搪塞罷了。假如臣民都像這樣,那麽奏議又有什麽可取的呢?漢章帝知道班固學識粗淺鄙陋,所以對竇憲說:“妳喜歡班固而忽略崔骃,這好比姓葉的人喜歡假龍壹樣。”班固在當時已有評價;像這樣的人才,打算用什麽來著述呢?《史記》全書,功勞在於十表,它好比衣裳有帽子,樹有根本水有源頭;班固不懂以表格形式排列的系表、譜牒等,把古今人物強行確立等級。而且說漢朝繼承堯的運數,自然應該上繼唐堯,並不是司馬遷寫作《史記》把漢朝放置在秦朝、項羽以後,這純粹是沒有根據的談論。由於班固截取漢朝寫為《漢書》,這樣就導致周、秦不能相互沿襲,古今之間成為間隔。從漢高祖到漢武帝,凡是六朝以前的史事,都是抄襲司馬遷《史記》的,他自己不感到慚愧;從漢昭帝到漢平帝,總***六朝,都是取資於賈逵、劉歆的著作,又不認為是恥辱。況且又有曹大家來結束全書,那麽班固自己所書寫的幾乎太少了!經常出自班固胸中的內容,是《古今人表》罷了,其他人是沒有這種謬誤的。後代編修史書出自眾人之手,雜采各家之說;剽竊別人的文字,盜取別人的鐘卻掩上自己的耳朵,都是班固首開的先例。班固所幹的事情就是這樣,後來作史的人趨附迎合班固斷代史體沒有空閑時間,怎麽能測量出他的深淺!司馬遷與班固相比,好比龍和豬壹樣,為什麽各種史書都拋棄司馬遷的通史體裁而采用班固的斷代史體裁,劉知幾之類的人尊崇班固而貶抑司馬遷!況且善於學習司馬遷的人,沒有人趕得上班彪。班彪續寫司馬遷的《史記》,從漢武帝壹直寫到東漢,想叫後人接續自己的著作,如同自己續寫司馬遷的著作;既沒有多余的史文,又沒有中斷頭緒,世世代代相互接承,如同出自壹人之手;他繼承司馬遷的誌向太好了,但他的書不能得以看到;所能夠看到的,只有元帝、成帝二位帝王本紀的贊罷了。都在本紀以外,另外記載他所聽到的,可以說是深入太史公司馬遷學問的精微深奧之處了。凡是左氏《左傳》中有“君子曰”的地方,都是對《春秋》經有新的見解;《史記》中有“太史公曰”的地方,都是史實以外的事情,不是對事情進行褒貶;偶爾也有涉及到褒揚貶低的地方,都是褚少孫等人摻雜到裏邊去的罷了。況且本紀、列傳之中,已經記載了善惡好壞,足以用來借鑒,何必在本紀列傳的後面另外在進行贊揚或貶低呢?這是儒生參加科舉考試所作的試卷,怎麽能放在著述中呢?這大概不是司馬遷、班彪的本意。況且既然稱為贊,哪能有貶低的詞句呢?後代作史的人,有的叫做論,有的叫做序,有的叫做詮,有的叫做評,都效仿班固,臣下我不能不狠狠地批評班固了。司馬談有他的著作,而司馬遷能夠完成他父親的願望;班彪有他的學業,而班固卻不能閱讀他父親的著作。班固作為班彪的兒子,既不能夠保護他自身,又不能夠傳播他父親的學業,還不能教育他的兒女,這樣做人,說值得天下人效法的方面在哪裏呢!範曄、陳壽等人繼承他創立的斷代史體例,大多都是些輕狂顛薄沒有好的品行的人,因此很快招致罪過,整理修改而寫作出確鑿可信的史書在哪裏呢!
孔子說:“商朝沿襲夏朝的禮儀制度,廢除了哪些、增加了那些,現在可以通過考察而了解;周朝因襲商朝的禮儀制度,廢除了哪些、增加了哪些,也是可以知道的。”這是說相互繼承。自從班固按朝代劃分段落來寫作史書,不再有相互繼承的意思;即使有孔子壹樣的智慧,也無法知道它增加或廢除了什麽。融會貫通的方法,從此就丟失了!說到它們相同的地方,就是已有本紀而再作本紀,壹位帝王就有幾個本紀;已有列傳卻再作列傳,壹人竟有幾個列傳。天文,是千古不會改變的天象,可世世代代都寫作《天文誌》;《洪範五行傳》,是劉向壹人的著作,可世世代代都排列《五行傳》。像這些史誌,哪能舉得盡繁雜瑣碎的文辭!談到它們的不同之處,那麽前代稱王的人不列在後代稱王的人中,後面發生的事情不能接續前頭發生的事情;郡縣沿革各有各的界限範圍,卻不能清楚變遷的原委;禮樂制度自行變更,於是成為不同風俗地區的政令。像這些記載,哪能舉得完前後互不連貫?曹魏指吳國、蜀國為亂寇,北朝指東晉為僭偽,南朝政權稱北朝政權為索頭虜,北朝政權稱南朝政權為島中夷。《南齊書》稱梁朝軍隊為正義軍隊,用陰謀篡奪了蕭齊國家政權能夠說是符合道義嗎?《隋書》稱大唐軍隊為正義軍隊,討伐別人的國君能夠說是符合道義嗎?房玄齡總監各代史書,所以他的父親房彥謙享有美好的名聲;虞世南參與編修史書,所以他父親虞荔、叔父虞寄都立有美好的傳記。更厲害的是,讓夏桀的狗對著好人唐堯叫喚,叫喚是因為唐堯不是它的主人。《晉書》中袒護晉而容不下魏,凡是忠於曹魏政權的人,都被稱為叛臣,致使王淩、諸葛誕、毋丘儉等人在黃色土壤下滿懷冤屈;《南齊書》偏袒齊而容不下宋,凡是忠於劉宋政權的人,都被稱為叛逆的黨羽,致使袁粲、劉秉、沈攸之等人在九泉之下滿懷冤屈。唉!天上的太陽高高在上面照耀,怎麽能夠這樣呢?像這樣的例子,歷代都曾有過。敗壞良好的風俗道義,沒有比這再大的了!司馬遷寫通史的方法既已丟失,班固斷代為史的弊端壹天比壹天加深了,從東漢到東晉及南朝各代,沒有壹個人能感到這樣有什麽不對。只有梁武帝對這種情況發出感嘆,於是命令吳均寫作《通史》,上起自於漢武帝太初年間,下結束於齊朝滅亡,書沒有寫成可吳均就死了。隋朝時楊素又上奏叫陸從典續寫司馬遷的《史記》,準備寫到隋朝,可惜書還沒寫成就被罷免了官職。難道上天吝惜這些史文而讓它們流傳嗎?還是寫作通史的人是不稱職的人而上天不保佑他們呢?從唐朝以後,有沒有覺得這種情況是不對的了,凡是拿筆寫史的人,都把《春秋》作為仿效的標準,專門從事贊揚或貶低工作。《春秋》以文字簡略表現大義,但如果沒有史傳來解釋,那麽善惡好壞就難以辨明;史書已經文字詳細、事實清楚,善惡好壞已經彰明,不需要再進行稱美與諷惡。閱讀漢相蕭何、曹參做過的事情,哪能不知道他們忠貞善良;看到王莽、董卓的所作所為,哪能不知道他們兇惡悖逆。史書,是國家的重要文獻典籍,但擔當寫史職務的人,不懂在典章制度上留意,只是在言語上相互推崇,正好比管家的媳婦,不做早飯和晚飯,專門鼓動唇舌,即使獲得勝利,哪能使家庭富裕呢?這是臣下我深深感到恥辱的。
江淹說過:“撰修紀傳體史書,沒有比誌這部分更難的了。”這實在因為誌是國家典章制度的寄托,不熟悉精通典章制度的人,根本就寫不了。它不像本紀和列傳,本紀只是按年代包納排比史事,列傳只是把史事歸並綴連在人物身上,因而儒學士子都能寫。唯有誌難度大,其次沒有比表再難搞的了。所以範曄、陳壽這般人都能修本紀、列傳而不敢寫表寫誌。誌的本源來自《爾雅》,司馬遷稱之為書,班固稱之為誌,蔡邕稱之為意,華嶠稱之為典,張勃稱之為錄,何法盛稱之為說。其他各史壹律承襲班固,叫做“誌”,又都是在泛泛而談上花筆墨,在具體事實上很簡略,不足以充分體現出《爾雅》的求實宗旨。如今臣下我總括天下的大學問,區分條列它們的宏綱細目,命名為略,***二十略,有關歷代的典章制度和學者的全部學問都在這裏面了。其中有五略,是漢唐諸儒所聽說過的,其余十五略,就是漢唐諸儒所不曾聽說過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