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查詢 - 河溶鎮的文化歷史

河溶鎮的文化歷史

河溶長街長巷全由三條青石鋪就,街邊建築均是風火墻高階沿的帶樓明清老屋,商鋪壹個挨壹個,沒有冷熱場。小鎮外由城河和長堤環繞,城河兩頭與漳水相連,上有鐵龍橋、下有下半橋(解放後,由於三機廠下班後工人壹般經過該橋去買菜,也被戲稱為“下班橋”),均為石拱橋。離下半橋不遠處的過街樓,猶如城門,橫跨在河溶鎮的主街上,那是可以和中國任何古城樓嫓美的壹座建築,由四根石柱支起,重檐飛角雕梁畫棟,四面戲臺八面威風。四方都有楹聯匾額。有壹幅寫的是:“建百尺樓以遊娛原屬逢場作戲,凜千秋鑒於歌舞允堪勸此為良”,還有壹幅寫的是:“不大壹塊地方可家可國可天下,些微幾個人物能文能武能鬼神”,又有壹幅寫的是:“幾回演出前朝戲,都是提醒後來人”。匾額東為“圖書獻瑞”,西為“德化無私”,南為“翰墨揚芬”,北為“文明有象”。逢年過節,樓上唱戲,樓下可過車馬人流。過街樓地下有條石砌築的街道排水暗渠(涵溝)通到城河,出水口是石雕龍口,人稱“過橋不見橋”。

小鎮上原有九宮十八廟,解放後還存有羅家劇院、羅家大堰戲樓子、天後宮戲樓多處,若這些景觀不敗於五、六十年代,宜昌的旅遊又會添壹處好去處,毫不誇張地說不會遜色於周莊和鳳凰城。日寇炸燒都未毀盡,修漳河水庫後,漳河水幹,河溶漸衰,又人為改石板街為水泥路、將古建築毀拆敗盡。目前河溶僅存的百年老堤(莫家湖、賀家垸子)上,由於防洪需要,又在堤上築起兩三米高的磚墻,再次對河溶景觀進行了破壞,老河溶四五十歲以上的人都知道,百年老堤上遠眺壹馬平川邊緣的山心寺,青山隱隱、綠水悠悠。河溶由於傍水而居,在居民口語中,習慣用“上頭”、“下頭”(即上遊和下遊)來表示方位。在上世界80年代之前,河溶的主要商業街道在城河內,在堤外就是騾馬行,隨著公路的發展和河運的衰落,沿河即城河內的街道基本上荒廢,絕大部老“街上人”都已經離開了自己家族已經居住了幾百年的老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