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18日~19日,我們壹行三人在遼寧省義縣對其觀賞石資源進行了考察。我們首先聽取了義縣馬海峰縣長關於義縣觀賞石資源,主要是古生物化石資源的蘊藏、開發利用與保護以及有關科學知識普及情況的匯報;並在義縣有關領導的陪同下,考察了義縣古生物化石基地、博物館及個人奇石收藏館。
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壹、義縣觀賞石資源概況
遼寧省義縣是我國著名的古生物化石產地。從目前發現的情況看,大致分布在該縣中西部7個鄉鎮238平方公裏的區域內。早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地質學家葛利普依其在義縣發現的古生物化石——葉肢介、狼鰭魚、擬蜉蝣等,將遼西地區的古生物化石命名為“熱河動物群”。此後,中國著名古生物學家顧知微將以狼鰭魚—三尾擬蜉蝣—東方葉肢介為代表的化石群通稱為“熱河生物群”。隨著古生物化石的不斷被發現,遼寧義縣享譽海內外,引起了國內外眾多古生物學家的極大關註。
考察組與當地領導座談
概括起來,義縣古生物化石資源具有類型多、數量大、分布廣、保存好、賦存層位多和化石產地多6大特點。義縣古生物化石多形成於中生代晚侏羅紀—早白堊紀時期,距今約1.45億~1.2億年。迄今已發現孔子鳥類、反鳥類、今鳥類、翼龍類、鳥腳類禽龍、角龍類鸚鵡嘴龍、長頸雙孔類潛龍、蜥蜴類矢部龍、龜類、蛙類、魚類、蝦類、葉肢介、介形類、昆蟲類、雙殼類、腹足類、植物、孢粉、矽化木和輪藻類等近20個門類的化石。正如申報書中所講的,義縣地區的這些古生物化石,囊括了天上飛的、水中遊的、陸上行的和土裏長的。由此不難看出,遼寧義縣的古生物化石資源相當豐富。古生物學家們說,遼寧省義縣是古生物化石寶庫,是地球上第壹只鳥飛起的地方,是世界上第壹朵花綻放的地方。
除古生物化石資源外,在義縣境內還埋藏有螢石、水晶和瑪瑙等觀賞石。隨著觀賞石事業的發展,水晶和瑪瑙等的開發利用也引起了當地政府的重視。
二、資源利用情況
義縣乃至整個遼西地區古生物化石資源的獨有性和不可代替性,從發現伊始就引起了國內外古生物學家們的高度重視;先後有眾多國家的古生物學家參與研究,取得了壹批重要研究成果;且年年都有突破性進展,使義縣的古生物化石在全世界古生物科學研究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成為培養古生物學家的搖籃,造就了壹批國內外知名的古生物學家。
義縣作為古生物化石科學研究的基地,每年都組織開展古生物科學學術研究和文化交流活動,組織國內外專家和愛好者撰寫文章、出版書籍,積累、傳播古生物科學知識。
隨著古生物學家們對義縣古生物化石研究的不斷深入和在古生物化石門類種屬上的突破,特別是在龍類和鳥類上的突破,使義縣古生物化石得到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高度關註。1994年,義縣人民政府就建立了遼寧省第壹座古生物化石博物館——宜州化石館;1996年,該館被原地質礦產部確定為中國地質博物館遼西分館,國務院原副總理鄒家華為該館題名。目前,宜州化石館辟有恐龍、動物、植物、科普影視等5個展示廳,收藏有各類化石近萬件,其中精品200余件。宜州化石館的建立和豐富館藏,為古生物學家們進行科學研究提供了壹個“用武”的廣闊天地,更重要的是為熱愛古生物化石的廣大青少年及普通百姓,提供了壹個認識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平臺。近幾年,宜州化石館先後被命名為“中國古生物學會科普基地”“遼寧省科普教育基地”“錦州科普教育基地”。宜州化石館自開館以來,已經接待了包括大批國內外專家學者在內的參觀者數十萬人。
為了普及古生物化石知識,從小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高尚情操,把古生物化石資源保護工作從中小學生抓起,義縣人民政府組織縣教育局等有關部門,立足本縣觀賞石資源現狀,依據青少年的思維能力和認知規律,策劃、編寫了壹套科普讀物《化石探秘》,作為壹門課程,由淺入深,逐步提高,在全縣中小學校實施普及教育。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據了解,目前國內許多博物館中的古生物化石展館,都展示著發現於遼寧省義縣的古生物化石標本。義縣政府積極支持熱愛古生物化石的收藏家在各地建立古生物化石博物館。廣東深圳壹家規模較大的博物館就是利用義縣古生物化石和矽化木組建的。
為推動地方旅遊事業的發展,遼寧義縣政府對義縣境內的螢石、水晶和瑪瑙也組織力量適當開發。
三、資源保護狀況
實地考察
義縣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觀賞石資源的保護工作。為了普及古生物化石知識,增強人們對這種不可再生資源的保護意識,義縣於2002年12月,依據《遼寧省古生物化石資源保護管理條例》,經遼寧省人民政府批準,成立了義縣古生物化石省級自然保護區,采用先進的科學管理體系來保護各類古生物化石資源及各化石產地的生態環境;還結合義縣古生物化石資源的保護和開發現狀,先後制訂、頒布了本縣古生物化石等觀賞石資源保護的壹系列規定和措施;成立了“遼寧義縣古生物化石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下設機關管理科室、保護站、化石館等職能部門,相關人員明確分工、職責到人;組建了遼寧省第壹個專司觀賞石保護職能的公安分局及派出所;采取集中爆破掩埋等辦法封閉了盜挖化石的現場,並組織人員常年在各個化石保護區巡邏、監管,對亂采亂挖化石的違法犯罪行為給予嚴厲打擊,有效地遏制了對古生物化石的濫采亂挖。
對於廣大人民群眾對古生物化石的愛好與觀賞需求,義縣采取了“疏”而不是“堵”、“引導”而不是“限制”的方針。在“保護第壹”的原則下,把觀賞石的科學開發利用作為發展旅遊業、實現經濟提速發展的重要工作來抓。幾年來,義縣加大仿化石工藝品的開發力度,先後籌建了觀賞石市場1處,觀賞石商店10家,化石地質公園1座和其他生產經營場所6處;從業人員3500人,年交易額近億元。
經過多年來持續不斷的宣傳教育,保護古生物化石資源“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理念,已為當地老百姓認識和接受;保護古生物化石資源,也已經成為當地大多數老百姓的自覺行動。
四、資源前景
遼寧義縣作為得天獨厚的古生物化石基地,從科學研究的角度來看,潛力是巨大的,而且尚有許多古生物化石的門類屬種有待古生物學家們去發掘、研究和命名。隨著研究程度的加大,包括義縣在內的整個遼西地區,古動物、古植物化石研究無疑會有新的發現和新的突破。正如義縣縣長所說的,遼寧義縣的古生物化石作為觀賞石與其他類型的觀賞石不同,不能過多地強調它的交易性和商品性,要註重它的科研性和珍稀性。我們申請“觀賞石之鄉”的唯壹出發點是,我們要以全新的理念,認識古生物化石,我們有義務和責任來保護好古生物化石。我們要把遼寧義縣這個不可多得的古生物化石寶庫作為自然遺產完整無缺地留給我們的子孫後代。
義縣政府期望得到“觀賞石之鄉”命名的另壹個目的是,使本縣的古生物化石資源成為發展當地旅遊事業的壹個亮點,從而拉動地方經濟的發展。作為壹個縣的地方領導,對本縣古生物化石資源有這樣的認識,應該說是難能可貴的。基於這種認識,2005年4月,義縣政府與德國有關方面達成協議,投資200萬歐元,在義縣古生物化石保護區內興建壹處“遼西宜州化石地質公園”。目前,主體工程已經完成,進入室內裝修和化石標本的采集階段。這壹舉措充分說明義縣古生物化石資源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
在考察中,我們也了解到義縣政府對於觀賞石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的壹些規劃前景。
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依據古生物化石資源的珍稀性和不可代替性,實行以科學研究為目的的適度開發與有效利用。加強以古生態環境、物種進化等為研究方向的科研工作,通過與著名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合作,逐步培養出壹批有較強專業知識及豐富經驗的技術骨幹;吸納不同渠道的資金,保證科研經費的充足,推出壹批質量高、思維新的科研成果和必要的基礎資料,為義縣觀賞石保護及科學開發利用奠定理論基礎;有計劃地以槽探工程為手段,對義縣組、九佛堂組、沙海組、阜新組地層,特別是義縣組含化石層開辟人工剖面,購置必要的儀器設備,提供古地理的研究條件;收集、交換或購置中外各類古生物化石標本(模型)及有關圖書資料,奠定化石產地作為古生物研究基地的基礎,建立遼西古生物化石及地質科技檔案,為古生物學研究工作提供更加完善的條件和環境。
逐步加大投入城建、園林技術力量,加強對保護區植被的恢復與發展,保持自然保護區地面生態平衡與物種多樣化,提高化石產地與周邊地區的生態環境容量。不斷加強化石產地外圍及周邊地區的植樹造林工作,綠化荒山,使化石產地外圍及周邊地區保持生態平衡;政府將逐步加大投入,加速化石產地的基本建設及與外界自然人文景觀之間的公路建設、網絡鏈接,使義縣成為科研、科普、愛國主義教育及旅遊基地;未來將建設國內最完整、種類最齊全、設施最完備的古生物化石展覽中心,建成以化石文化交流、交易、研究為壹體的旅遊、貿易中心,建成全國較大規模的古生物化石基地,使義縣逐步成為以古生物化石為主的觀賞石文化之鄉。
聽取有關地質公園規劃的介紹
經專家組考察,對照“觀賞石之鄉”命名條件,建議“觀賞石之鄉”命名評審委員會討論通過。
中國觀賞石協會專家考察組:
閆立本 中國觀賞石協會顧問、國土資源部科技司原司長
李鐵鋼 中國觀賞石協會副會長、地質出版社社長·總編輯
龔法忠 中國觀賞石協會《寶藏》雜誌執行主編、地質出版社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