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北伐是諸葛亮為了興復漢室,以小而弱的國家拼其全力主動進攻大而強的國家的壹系列作戰,是三國鼎立期間最重要的戰爭之壹,是壹場有失有得的戰爭。
諸葛亮北伐,從太和二年春開始,到青龍二年八月結束,前後進行五次,歷時六年半。北伐是諸葛亮為了興復漢室,以小而弱的國家拼其全力主動進攻大而強的國家的壹系列作戰,是三國鼎立期間最重要的戰爭之壹,是壹場有失有得的戰爭。
蜀軍在此戰中,奪取了有戰略意義的武都、陰平兩郡,以小國之兵,五次咄咄進逼大國,顯示了小國弱民威武自強的決心,顯示了其國雖小而不可侮,其兵雖寡而不可欺,使其敵國不敢輕易進犯它,使自己的國家獲得壹定的安全。
同時蜀國通過準備和支援戰爭,調動國內各方面力量,促進了國家治理,使其政治趨向清明。北伐以弱軍對強軍作戰,取得如此成績,難能可貴,博得各方面稱贊。
戰爭背景
蜀漢章武三年(223年),劉備兵敗夷陵,國力大減,東吳因為要應付曹魏的進攻,重新與劉備修好,不久後劉備去世,舉國托付給諸葛亮,諸葛亮擔心東吳會因劉備的死而有所變故,先後派遣陳震、鄧芝等出使東吳,鞏固雙方的聯盟關系。
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用兩年多的時間休養生息,使得蜀漢國力大漲,為了讓自己北伐沒有後顧之憂,便親自率軍出征南中,采用馬謖“攻城為下,攻心為上”的戰略,平定了南方叛亂,並從中得到了許多戰略物資。
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上書《出師表》,然後和趙雲率軍進駐漢中,用漢中太守魏延為丞相府司馬,為正式進攻曹魏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