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發現新課程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1.學生學習實際與新課標要求,差異很大。
本人在信息技術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存在課本內容多,課時少,信息技術課上起來不容易;學生起點不壹,程度差異大,給教學內容的選擇帶來了困難的問題。
《課程標準》要求高中信息 技術課程與九年義務教育中的信息技術教育相銜接,高中課標定位在非零起點,我們學校處在北京市的壹個偏遠的山區,到現階段零起點的學生人數還很多。高中階段學生的起點水平參差不齊是普遍的現象且長期存在,而且學生在信息技術學習的過程中往往分化很快,新課標中如何解決學生起點不齊問題,如何實施差異式教學是信息技術教師所要思考的首要問題。內容難度大,課時少,這樣下來信息技術課上起來不容易。以信息技術基礎知識中的第三單元的多媒體信息的加工與表達為例,涉及的知識有:文本的加工、圖片的處理、視頻的處理與加工、音頻文件的處理與加工、動畫的制作等;對於零起點的學生來說,在規定課時的基礎上學起來難度非常大。
2.學生學分認定方面,存在困惑多。
新課程改革倡導評價改革,並且明確提出所有學科的各個模塊的學分認定原則:終結性評價+過程性評價,這就出現了,信息技術教師教的班都比較多,所以過程性評價實施起來不易。例如:本人今年教六個班級的課,在學期初,我嘗試了用excel來統計每壹天每位學生的出勤、課堂紀律、小組合作、任務完成等成績,最後還要對每位學生每節課表現做點評。壹個月下來,疲憊不堪。除去統計平時成績的時間我就幾乎沒有時間去備課了,只能犧牲自己晚上的時間在家備課了。功夫不負有心人,第壹模塊的平時成績是如實的記錄下來了。
信息技術學科在學分認定方面存在的困惑:(1)在過程性評價中,也許不是很公平,存在同學之間互相幫助完成作業的情況。曠課的記錄和課堂表現的記錄都是由人為操作的,在評價過程中,難免會出現誤差。(2)《信息技術》課程在中學普遍不被重視,社會、學生、家長不是很重視信息技術教學。故在信息技術學科學分認定方面,學分評價實施起來,有壹定的阻礙性。
3.新教材教學資源開發深度與廣度,不易把握
新課程講究對內容進行提升,但壹些內容(如:圖片處理),學生根本沒有學過,只能從頭開始,如何來提升呢,如何去組織教學呢?新課程要求我們采用自主探究、任務驅動、交流合作、提問式等教學方法去組織教學,本人也嘗試了多種教學方法,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學生學起來很困難,這樣下來如何去組織教學成了我每天要思考的問題。
二、探討解決問題的主要對策
本人認為,以上存在的問題是信息技術教師***同面臨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本人提出如下對策和大家壹起商討。
1.結合學生實際,理順教材內容。
“教材是教師教學的資源和工具”。教師在教材面前不是被動的執行者,而是壹名研究者與創造者。它要求教師不能拘泥於教材,要站得比教材更高,從而最大限度地克服教材的局限性,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把握學生知識掌握的實際,及時調整教材內容,張馳有度地學習知識。對學生現狀的正確判斷和評價,找出其中的薄弱環節與不足,對癥下藥。從整體上把握教材內容,註意內容間的聯系,從而設計教學方案,真正發揮教材整合的教育教學效果。例如:在實際的教學中本人結合學生實際把整個教材的順序打亂,分成四個單元,第壹單元是第壹章和第六章;第二單元是第二章和第三章;第三單元是第四章;第四單元是第五章。
2.適時、適度,增加合適內容。
新課程的普適性決定了任何教材都有取舍增刪的空間。因此,教師可根據當時、當地、本校、教師自身、所教學生的實際和特點,從課外精選具有時代氣息或學科前沿成果的資料,或是生活實際的素材補充到教學內容中來,並以此來確定自己的教學內容。例如:在指導學生學習信息加工與表達時,把漢字輸入法的內容融入這壹單元中;在學習信息資源管理時,適時補充資源管理器中的相關知識。這樣適時適當加入合適的內容,學生接受起來很容易。
3.教學形式上,實行分層和小組教學。
針對學生起點參差不齊的這種情況,要進行新課程的教學,首先要解決的是如何處理學生起點參差不齊的問題。為此,我在實踐中大膽的嘗試采用了分層教學法,具體做法如下:上第壹節課前,向學生發放調查問卷了解學生對以前知識的掌握程度;根據學生提交的調查問卷對全校學生進行信息技術課分班,分為3個班(比較熟練、基本熟練、壹點不會)。這樣下來壹個班學生的起點差距就小了很多,教學起來也很流暢。每個班級進行小組教學,鍛煉學生的合作意識。我們學校每個班級有40位同學,每4人壹小組,每2個人壹小小組。如果有人發現自己哪塊東西不會,就先找小小組內的另壹個人商議;如果還解決不了,就把這個問題拿到小組內討論解決;如果再解決不了,就在班級內討論解決;最後老師給出解決辦法,這樣下來就鍛煉了學生分析和解決的能力。
4.建設學科網站,提供學習資源。
(1)建立網站,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的有效手段。
在新課程培訓結束後,本人利用假期時間建設了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網站。學生在利用教學網站進行學習的過程,其實就是在學習信息技術的過程。信息技術學科能夠讓學生把所學到的知識成為平常生活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工具和手段,使學生認識到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重要性。
教師教學過程中綜合利用教學網站,更能夠突出教學目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為學生提供壹個自由的學習環境。教師利用教學網站進行教學可以對不同水平的學生實施分層式教學,減輕工作量和提高教學效率。
(2)利用網站,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
課前,教師通過學科教學網站的虛擬課堂欄目中發布學習任務、教學內容和相關練習。教學過程可以采用教師輔導和學生自主學習方式,也可以結合教學網站進行教學方式。學生可以利用教學網站進行課前的探究,這也是新課程實施的壹種方式。
教師在講解壹些具體的操作步驟的時候,往往都是采用教師邊講邊操作的方法。雖然演示的過程能通過屏幕廣播方式廣播給學生,但如果操作步驟過多和復雜的話,學生就無法記住所有的操作步驟,在學生自己實踐時就感到困難重重,甚至是無法下手。當學生遇到以前所學而又忘了的知識,鼓勵學生從教學網站上查找所學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復習回顧或教學網站上直接查找相關知識點進行了解。學生只要通過課前教師發布教學網站的練習操作方法就可以依照指導步驟壹步壹步完成練習。
(3)利用在線測試,檢查教學質量更便捷。
教師可以使用教學網站的在線測試系統,課前設計壹些課堂練習,學生在學完本節知識後在線完成練習。計算機自動批改並將答案和成績通過網絡反饋給教師,教師根據反饋對每個學生做出適當的評價和小結。
壹個模塊或壹個專題的教學結束後通過教學網站組織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對教學的教學評價,這可以作為模塊成績和期末總評的參考,有利於從全方面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
(4)利用“作業提交”,改進教學管理方式。
學生課後可以通過計算機登錄到教學網站,完成課後作業,並把作業上傳到教學網站中提交給教師批改。通過虛擬課堂欄目或下載相關的課件和學習資料復習和鞏固所學知識。遇到疑難問題可以到教學論壇中向其他同學和教師請教。
4.采用活動目錄ad,加強計算機軟硬件管理
本人在開學初對機房機器進行了域用戶管理。服務器裝了windows 2003 server,學生機和教師機都安裝了windows xp系統。把每個學生機和教師機都加入到yqwz域中,每個學生和老師都有自己唯壹的用戶名和密碼登陸到域中,由於只是域用戶,所以只能登陸到相應的域,不能登陸到本機,這樣壹來,只要在域上設置好用戶或用戶組的權限,這些用戶或用戶組就只能根據各自的使用權限使用計算機上的相應資源,沒有權限的事情自然就不能做了,通過適當的設置,使用時學生就不能對計算機的軟硬件系統進行任何的設置和修改了。
5.設置“網絡驅動器”,建立學生學習資源庫
以前上課的時候學生的東西總被刪掉,帶u盤的問題也很嚴重,老師管理學生資源很困難。經過壹段時間的研究,在服務器上給每個學生提供壹定的空間,在每個域用戶下建立對應的“網絡驅動器”。每位學生以自己的域用戶登陸到域中,都將只看到自己名的“網絡驅動器”和壹個優秀作品展示的“網絡驅動器”。自己名的“網絡驅動器”是為學生建立的資源庫這樣他看不到別人的東西就刪除不了了,也不為自己的資源是否被刪除而擔心了,老師也不會為管理學生資源而苦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