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優則仕”,不要簡單的理解為學習好就去作官,儒家所說的學,包含學習知識和提高修養兩重意思,學的終極目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壹種社會責任感,也不能簡單等同於做官,這是壹條光明大道。但做了官之後,並不等於任務完成了,“仕而優則學”,為君子提出了更高的繼續學習的方向和目標。
去做官,其實也就是去做事,沒有豐富的知識,不學習做事的本領,能去做什麽事?由此可以得出壹個結論:人生應把兩件事貫穿始終,那就是“學習”和“做事”,缺壹不可。也就是說,做事前必須要認真學習,提高做事的能力。知識學得差不多了,具備了工作能力,掌握了做事本領,就要去做事。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做事,做事中我們常常會碰到新的問題和矛盾,所以每做完壹件事後,有了精力和時間,就要靜下心去認真總結,這就得抓住壹切可利用的業余時間,加強學習,給頭腦充電,補充營養,了解新知識,掌握新技能,弄清新情況,學會新方法,提高做事的本領和能力,這是壹個良性循環,而正是在這種循環中,壹個“學而優,仕而優”的君子逐漸實現了“忠君愛民,治國平天下”的社會責任與抱負。
當然學習好也可以不做官,歷史上就有不少“學而優卻不仕”的名人,根據儒家的思想,對於這種人,雖不批評,但也不倡導。